ZAKER榆林 05-08
【高建群】:为什么是陕北?为什么是榆阳? | 榆林城在中国地理文化板块中的独特位置(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非常感谢榆阳区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古希腊苏格拉底说,我为什么比别人聪明啊?就是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所以,我每天都在学习。我这次来又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天地是一本大书,常读常新。

接到世界读书日的这个活动邀请之后,我感到压力很大,对于今天上午的讲演,我列了 11 个标题计划。就说是,有的拉长一点,有的点到为止。这个标题叫——榆林城在中国地理文化版块中的独特位置。在演讲开始之前,我想先给大家放一首民歌,这首民歌是内蒙古的一位著名歌唱家拉苏荣演唱的,他的夫人叫做周秉建,是周总理的侄女。他们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插队,当时锡林郭勒有一个北京知青插队,然后这两个人就相爱,后来结婚,再后来拉苏荣成为著名的蒙古族歌唱家。

2019 年,我到内蒙古参加他们的叫 " 旋律万岁 " 内蒙古首届音乐节。吃饭的时候,和拉苏荣老师在同一个桌子上,我说你会不会唱鄂尔多斯长调 "60 棵榆树 ",他说这个我会唱,这个歌就是他从鄂尔多斯民歌中发掘出来的。然后他说不知道榆林人知道不知道这个歌写的就是榆林,我说应该不知道,我说我们过去从来没有听到这个说法,我可以把这个说法转达过去。

咱们先把这个歌听一下,歌很长,咱们只听一段。它的歌词是什么意思呢?歌词说我们来自遥远的地方,我们在泉边安下家,60 只乌鸦噙来 60 棵榆钱,泉边长出 60 棵榆树,于是我们就把这里叫做六十棵榆树,把这里当做我们的新的家。这是歌词大意,供大家参考。

因为关于榆林城的建城,我一会儿还要专门很详细地讲。600 多年前榆林城的,他的建城史。

我上午列了 11 个小标题,咱们讲快一点儿,争取都能讲到。

中华文明版块的形成过程

——根据中国科学院一个年轻的专家的观点

他来拜访我,说高老师,这是我的思考,可以写成文章作为学术观点,中华文明版块是一个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滚着滚着,最后越来越大,形成现在这么大的版图文化、民族、人口,这样的一个巨无霸的文化版块,就是中华文明。

它的形态就是,先是皇城,长期以来叫作长安城。长安城有宫殿群,有寺殿、有街道、有城墙在周围围一圈;这个城墙之外的话,就是广大的农耕文明地区,有村庄、有道路、有无边的旷野和麦田;在田野的尽头,是一圈环状的长城线;长城是文化人的叫法,你像咱们老百姓,包括咱们陕北人把它叫边墙,就像家里那个院子的边,边墙。长城线以外是广大的游牧文明,草原文明地区。这两种文明的交融和发展,构成了中华文明框架的基本形态。这就是我们对这个中华文明版块形成的一种理解吧。

这个版块的话,后来我们知道,我到过欧洲,这些国家我都去过。欧洲地中海那个地方有 70 多个国家,那些国家就是当年没有形成大一统,中间没有打通,版图都像一个一个小的黄果,一直流传到现在,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中国,先是有一个内核(长安城),接着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形成现在这样的文明板块。包括咱们的石峁遗址,对于中华文明发展是重要的一笔。也就是在那个阶段,四千三百多年前,黄帝部落的一次最重要的成长,成长起来了以后,把周围的土地像滚雪球一样都吸收了,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形成了大一统。如果没有石峁遗址,很可能这个版块最后就四分五裂,就形成像那个欧洲那样的现在的文化状态。

二 长城线上的地理坐标

——城市

在环状的农耕线和游牧线重合处,坐落着一长溜的地标性的城市。比如说,800 年前建成的北京城,北京城建成 800 年多一点了,800 年纪念的时候,他们请我在北京电视台谈过。北京城的建设,由金朝建金中都,后来的话元朝把它建成元大都,这个城市就作为北方一座著名的城市存在下来了。

最近内蒙古还做了这么一个事情,就是拍了一个旅游宣传纪录片,旅游路线是从上都到大都,从锡林郭勒到北京。锡林郭勒那个地方的话就是元上都,然后从那里组织一些人(大多是游客)骑着马叮咚叮咚,沿途 400 公里左右,从锡林郭勒走到北京,重走上都到大都之路。我们去了以后,我刚从呼和浩特回来的,他们还请了一群网红在那里做宣传,北京是整个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处,这个地标城市有背景。

还有胡服骑射的邯郸,草原帝国北魏建都的大同,山西的现在叫太原,过去叫并州—— " 客舍并州已十霜 ",唐诗里边的并州。昭君出塞的目的地包头,当时叫九原郡,现在叫包克图。建成 600 多年的九边重镇之一的榆林城。榆林城的地理位置,就是整个这个圈圈里边的一座著名的地标城市。还有天水,过去叫秦州,后来改名叫天水。还有甘肃的平凉,在这个圈再转过去到宁夏,宁夏的固原,固原再下来,在这个圈转过去,是李元昊建立的银川城。下来这个这个圈继续延伸,把这个圈画圆,就进入东北。

所以这整个一个长城线的圈,或者叫农耕线和游牧线交汇线上,这个圈上有这么多的重要的城市,像穿糖葫芦一样,长城线将这些著名城池串起来,这些城市的存在同时成为重要的地理坐标。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

我在《胡马北风大漠传》一书中说,《胡马北风大漠传》是我写的一本关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的书。" 胡马北风 " 这是出自两汉佚名的《行行重行行》里的一句话 "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我在那个书中说,长期以来中华文明版块的存在形态,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着的:每当那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难以为继时,羌骑狄火起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哒哒马蹄越过长城线,呼啸而来,从而给停滞的文明以新的胡羯之血。陈寅恪先生说过,李唐王朝身上有着胡羯之血,他们有一半的汉族血统,一半的是鲜卑族的血统。

在农耕线和游牧线上这些城市,这些城市他们对着的一个峰面。这里我们把我们的思考延长一点儿。怎么延长的?不要光盯着中国,从版块上来看,我们把它再放大到整个欧亚大陆这个文明板块上来看。我们发现这边是中华文明,那边的话进入欧洲地中海文明,然后在从长安城到罗马城中间的漫长的 2 万公里长的这个地带,我们叫它欧亚大平原,或者叫欧亚大草原。这个地带生活着 200 多个古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以二百年、或以八十年为一个周期,或者向世界的东方首都长安,或者向世界的西方首都罗马,向定居文明、农耕文明、城邦文明索要生存空间。咱们这些地方,就对着这个欧亚这个大平原的峰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我们一直有个想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游牧民族经常要越过长城线侵扰农耕文明,包括村庄、包括田野、甚至包括京城?赫连勃勃就曾占领了长安城,把长安城作为他的陪都,把统万城作为他的首都,长安城把它改成小统万城作为陪都。统万城他把它叫北京,北边的京城;长安城是他们南边的京城,被叫做南京。

为什么游牧民族总是要起落?这个农耕文明地区的西方的那些人类学家说他找到了原因:他说每 80 年一定有或者瘟疫或者干旱或者有战争爆发,这些草原上的人生活不下去了,他就越过长城线,他来逃命,寻找一个吃饭的地方。他说这是一种生存法则。这样子说呢,咱就理解了,为什么这些游牧民族怎么赶都赶不走呢?

现在我们有了世界的眼光以后,才明白了,原来这个漫长的 2 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整个欧亚大平原上,一直生活着他们,生活着这些游牧民族。你根本就赶不退,只能采取些政策,就是把他们迁入长城线以内,实行内附政策,让其一边耕作土地,一边放牧。一会儿我讲匈奴史的时候,给大家讲到的就是这种情形。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榆林 内蒙古 地理 鄂尔多斯 周总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