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聊科技 05-08
昆仑万维财报解读:AI商业化卷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不是只有巨头才能改变规则,技术自研、应用破圈、全球变现的 " 三位一体 " 打法,同样是 AI 行业化成功的可行路径,照样能成为世界级的 AI 公司。

撰文张贺飞

编辑沈菲菲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所有和 AI 相关的企业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AI 何时才能够商业化变现?

经过了早期的 " 概念红利 ",资本的热情逐步冷却,行业内外形成了新的共识:单纯的技术演示,已经无法支撑可持续的商业故事。特别是 " 非大厂玩家 ",想要在洗牌赛中脱颖而出,不仅要能 " 炼出好模型 ",还要 " 让模型赚钱 "。

典型 " 非大厂玩家 " 的代表昆仑万维,陆续发布了 2024 年财报和 2025 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向外界诠释了一家中型 AI 企业的生存策略——出海第一。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56.6 亿元,同比增长 15.2%,整体毛利率达到 73.6%2025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7.6 亿元,同比增长 46%,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94%这份成绩单让昆仑万维成为海外增速最快的中国企业,为 AI 出海商业化打响了第一枪。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由于小马智行在美股的脱颖而出,让去年投资亏损的 8 亿的昆仑万维直接回血,资本市场的波动让人唏嘘,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包容弹性。

在 AI 商业化的课题上,"All in AGI 与 AIGC" 的昆仑万维,交出了一份兼具规模增长、生态协同和技术破局的多维答卷。

01.

AI 应用矩阵开花结果,

商业化 " 增长飞轮 " 初具雏形

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大多数 AI 企业仍处于技术展示或小范围试点的阶段,能否跑通商业化路径的可谓凤毛麟角。

原因并非是技术过于新颖,而是商业路径上的 " 守旧 "。

比如很多 AI 厂商都有一个 " 平台梦 ",不断呼吁开发者来打造应用,并未脱离 " 做操作系统 " 的路径依赖;一些做 AI 应用的团队,仍在照搬移动互联网只盯着 " 打造超级 APP" 的打法,结局注定是很残酷的。

相比之下,昆仑万维的商业化布局有着典型的 " 矩阵 " 思维,在 AI 大模型、AI 搜索、AI 短剧、AI 音乐、AI 游戏、AI 社交等领域 " 多点开花 ",同时避开大厂的火力中心,将海外市场作为增长主阵地。

昆仑万维一季度营收的高速增长,和 AI 应用矩阵的 " 开花结果 " 不无关系。

最具想象空间的是 "AI 短剧 + 短剧平台 " 的组合。

在 " 创作赋能 + 内容分发 " 的双轮驱动战略下,昆仑万维在全球短剧市场掀起了一场 " 技术革命 "。

在内容创作方面,2024 年 8 月推出了全球首个集成视频大模型与 3D 大模型的 AI 短剧创作平台—— SkyReels,直接把影视制作带进了 " 一键生成 " 时代;在内容分发方面,2024 年下半年发布了 DramaWave 短剧内容平台,通过 " 付费 + 免费 " 内容分发模式,直接实现 ARR1.2 亿美金。

图:SkyReels 操作界面

同样可圈可点的还有 AI 社交和 AI 音乐。

基于自研大语言模型的 AI 社交应用 Linky,通过虚拟角色互动与用户生成内容(UGC)生态的深度融合,构建了独特的社交体验,用户既能养成自己的专属 AI 角色,还能与全球玩家交流分享。

图:Linky 产品页面截图

基于 Mureka 系列大模型打造的 AI 音乐商用创作平台 Mureka,为用户提供从创作到交易的全链条服务,开创了 AI 音乐创作与交易一体化模式,上线后积累了大量专业创作者和商用需求用户。

图:Mureka 操作界面演示

截止 2025 年 3 月,Mureka 的全球访问量达 333 万,环比增长 86.5%,增速位列全球 AI 音乐品类第一;年化流水收入(ARR)达到 1200 万美元,稳居海外 AI 音乐市场第一梯队。

以上还只是单个 AI 场景下的表现。如果将昆仑万维的技术、运营、内容分发等优势叠加在一起,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答案是构建起覆盖全球的 " 增长飞轮 ",不断为 AI 应用的探索供血。

直接的例子就是短剧平台 DramaWave。

从冷启动到规模化增长的关键跃迁,和 " 爆款策略 " 有很大关系。譬如 4 月初推出的爆款短剧《订婚风暴》,上线 5 天播放量就突破千万大关,推动 DramaWave 迅速跻身韩国 Google Play 娱乐应用榜 TOP 10。到了 4 月 12 日,DramaWave 已经在韩国市场超越 Netflix 登顶该榜单榜首,并连续霸榜四天。

截止到 3 月底,DramaWave 的年化流水收入(ARR)已达 1.2 亿美元,月流水稳定在 1000 万美元左右。在以美国、日本及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展现出强劲吸金能力,并形成以印尼、巴西、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增长极。2025 年底有望做到 3.6 亿美元的年化流水,进一步加速 AI 商业化进程。

短剧、音乐、社交分别切中内容消费、创作者经济和情感陪伴三大高速增长的应用场景,构建起了坚实的多元化护城河。

不但让昆仑万维成为海外收入最高的中国 AI 企业,也为更多 AI 应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昆仑万维自研 AI 游戏《猫森学园》正在研发测试中,将为玩家呈现一个以校园生活为核心的开放世界)。

02.

AI 大模型 " 协同进化 ",

加速布局芯片和 Agent

相比于还在寻找商业模式的多数 AI 创业者,昆仑万维已然跨越了 " 从 0 到 1",进入到 " 从 1 到 N" 的规模化增长轨道。

而商业化的成功,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技术驱动。昆仑万维已经自下而上构建了大模型到 AI 应用全链条打磨的能力。

首先从模型能力来看,昆仑万维自研且持续迭代的 " 天工 " 系列大模型,在复杂任务处理、强化思考、多模态等方面的表现相当强悍。整体 AI 技术实力稳居行业第一梯队。以最卷的 AI 搜索为例,基于 " 天工 " 系列大模型打造的 " 天工 AI 智能助手 ",日活用户早已超过 100 万。

如果将昆仑万维的大模型和 AI 应用矩阵横向对比,就会发现:每一个商业化成功的 AI 应用,背后都有一个出色的行业大模型。

比如 AI 短剧 SkyReels 的出圈,离不开先进的视频生成与三维建模技术,能够生成连贯自然的长视频内容,彻底改变了传统 AI 视频 " 动作僵硬得像机器人、画面跳变得像 PPT" 的尴尬局面。

2025 年 2 月 18 日,昆仑万维开源了全球领先的 SkyReels-V1 视频生成模型与 SkyReels-A1 表情动作可控算法;2025 年 4 月 21 日,昆仑万维发布并开源全球了首个使用扩散强迫(Diffusion-forcing)框架的无限时长电影生成模型——SkyReels-V2,通过采用非递减噪声时间表实现长视频的高效生成,推动视频生成迈入 " 无限时长、影视级质量、精准控制 " 的全新阶段稳坐开源 SOTA 宝座

再比如 AI 音乐商用创作平台 Mureka 的商业化成功,可以追溯到国内首款且唯一公开可用的 AI 音乐生成大模型天工 SkyMusic(后来更名为 Mureka 大模型)。

2025 年 3 月 26 日,昆仑万维正式发布全新 AI 音乐生成模型 Mureka V6 与 Mureka O1,其中 Mureka O1 是全球首款引入 CoT(思维链)技术的音乐推理模型,性能超越竞品,登顶 SOTA。

可以找到的模型创新还有很多。

昆仑万维开源的 Skywork R1V2 多模态思维链推理模型,引入了混合强化学习与选择性样本缓冲机制,性能达到开源 SOTA,位列同类型开源模型全球第一;旗下的大模型学习强化 Skywork-Reward 奖励模型亦达到全球第一,成为 Kaggle 官方推荐的数学 reward model ……

不过昆仑万维并未止步于此,瞄准的是 " 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算法— AI 应用 " 的全产业链布局。

早在 2023 年,昆仑万维就通过增资方式控股了 AI 算力芯片企业——北京艾捷科芯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艾捷科芯的员工数量已经接近 200 名,涵盖芯片设计、算法研发、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人才引进成本(管理费用)达到 3 亿其中 AI 算力芯片的整体研发进度已经过半,预计年内开始流片全力推动 AI 算力芯片的昆仑万维,藏着一颗成为 " 下一个寒武纪 " 的野心。

而在通用 Agent 业务上,昆仑万维预计将在 2025 年 5 月中旬在海外发布全球首款生产力场景通用 Agent 平台 Skywork.ai,深度聚焦个人生产力场景。

为了解决通用 Agent" 通而不精 " 的痛点,Skywork.ai 将以高频使用场景为核心,构建由五大专家级 AI Agent 组成的智能体系,分别针对专业文档、数据表格、演示文稿、播客及网页内容进行深度优化。

依托昆仑万维领先的多模态模型能力和持续完善的 MCP 生态体系,Skywork 通用 Agent 还可智能调用多样化工具,实现跨模态内容创作,高效生成 MV、宣传片、有声读物、互动绘本等高质量多媒体内容。

底层芯片、大模型和 Agent 业务为昆仑万维 AI 应用矩阵的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AI 应用的数据和用户反馈又持续反哺模型的训练。由此不难得到一个结论: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不是某个 AI 应用或某个模型,而是基础设施、模型和应用协同创新的系统性能力,也是昆仑万维的先天优势。

03.

"非大厂玩家" 的破局样本

回顾昆仑万维 2024 年和 2025 年一季度的表现,可以清晰地看到四个核心要素:

1、技术力:AI 芯片、自研大模型体系,多项 SOTA 突破;

2、产品力:AI 短剧、AI 音乐、AI 社交、AI 游戏陆续 " 结果 ";

3、护城河:毛利率高达 95% 以上的 Opera 月活 3 亿,源源不断为 AGI 提供可持续保障;

4、生态飞轮:DramaWave、Skyreels、Mureka 等产品的飞轮效应,正在改写全生态创作规则。

在这些要素的作用下,当大厂们还在卷参数、卷推理速度时,昆仑万维已经在短剧、音乐、社交三个场景里 " 卷收入 " 了,并给出了不同的破局样本:不是只有巨头才能改变规则,技术自研、应用破圈、全球变现的 " 三位一体 " 打法,同样是 AI 行业化成功的可行路径,照样能成为世界级的 AI 公司。

如果说 DeepSeek 印证了创业团队的技术爆发力,昆仑万维证明了 " 非大厂玩家 " 的产品洞察力。AI 产业的下半场,属于能同时掌握两种能力的企业,唯有技术与产品双轮驱动,才能在更长的周期里跑赢时间,穿越起落。

主理人 | 张贺飞(Alter)

前媒体人、公关,现专职科技自媒体

钛媒体、36kr、创业邦、福布斯中国等专栏作者

转载、商务、开白以及读者交流,请联系个人微信「imhefei」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昆仑万维 脱颖而出 中国企业 破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