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够 " 绿 " 吗?
虽然风电、光伏、电动车、绿氢等常被视为应对气候危机的 " 救星 ",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相关产业也面临着诸如矿产开采隐含环境风险、设备制造加大煤电消耗、退役报废带来污染隐患等争议。
时至今日,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让很多质疑不攻自破,确证了自身有能力、有条件被称为真正的 " 清洁能源 "。但想要兑现 " 零碳之光 " 的期待,无疑还需从自身做起,给出更多值得信赖的答案。
5 月 8 日,远景科技集团在 2025 年德国慕尼黑智慧能源展览会(The smarter E Europe)期间发布《远景 2025 零碳行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宣布该公司自 2022 年起连续第三年实现运营碳中和,并于 2024 年实现了 100% 可再生电力使用,提前一年达成 RE100 承诺。
对于新能源如何应对时势之变,走向零碳未来,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远景自身的理解。
求解零碳 " 绿 " 时代
远景是新能源巨头,业务横跨多个产业。2024 年,该公司风机订单量领跑全球,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储能出货同样跻身全球 TOP3,此外在动力电池、绿氢、碳管理等领域亦有布局。《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底,远景已交付产品预计为全球避免约 23.5 亿吨碳排放。
不过,新能源自身的设备制造同样会消耗较多电力,只有这些电力足够绿,新能源企业的降碳成绩才更真实。近年来,新能源产业普遍遭遇产能过剩、低价竞争、亏本经营等问题,部分企业无奈放缓自身制造环节的减碳步伐,尤其亏损较严重的光伏厂商," 用光伏绿电打造绿色光伏 " 的承诺一再拖延。
而远景方面,如前所述继续保持了运营碳中和,而且提前一年达成 100% 绿电目标。根据《报告》,该公司通过能效提升、使用场内及场外可再生电力等有效举措,全年实现碳减排约 7.7 万吨,占总排放基准的 91%。对于剩余 9% 难以通过短期措施实现减排的排放量(约 7089 吨二氧化碳当量),该公司以资助符合核证碳标准(VCS)项目的方式进行抵消。
图片来自《远景 2025 零碳行动报告》
与此同时,该公司也在推进核心供应商 100% 绿电使用。
据远景 ESG 团队介绍,2024 年远景 " 范围 3" 排放的绝对量同比仍在增长,其中与供应商相关的排放占比超过 95%,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和难点所在。而在供应链中,减排难度最大的当属材料环节,尤其是风机中所需的钢铁等材料。
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碳市场逐步扩容,钢铁、水泥等基础材料会陆续纳入,提升了相关企业的减碳动力,对于远景来说是利好。目前,公司也在积极与供应商协作开展降碳工作,具体来说,首先是提出目标,向供应商提出远景对碳排放核算、可再生能源电力、可持续的社会责任等的标准和要求;其次是授之以渔,发布供应商行为准则、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并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供应商培训,帮助供应商明确碳排放计算规则、制定减排方案、介绍减排渠道和金融合作方等,鼓励并支持供应商获取相关认证和补贴;最后则是结果导向,公司近两年开展了大量供应商尽调,并进行结果评比,对表现优秀的供应商提出表彰。
《报告》显示,江苏钢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供应商成为远景评选出的年度可持续先锋、年度减碳先锋。
据了解,2024 年,18% 的核心供应商实现使用 100% 绿电供应远景产品,核心供应链 100% 使用绿电的目标预计将于 2028 年达成。按照相关时间表,到 2040 年,远景也将实现净零排放的 " 终极目标 "。
远景科技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孙捷表示,在零碳方面,远景与供应商是 "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即使战略上能保持一致性,不同公司也仍面临不同的状况和成本考量。针对此,远景会分阶段规划、拆解目标,循序渐进地支持供应商降碳。
对于企业来说,经营发展始终是第一要义,如果能把降碳做成一门多方获利的 " 生意 ",显然将极大助力供应链净零排放,而在出海的格局新变中,这可能会加速成为现实。
" 碳 " 路出海大时代
近年来,欧盟对区域内进出口商品、企业经营的碳足迹要求越来越高,动力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 碳关税 " 等规则陆续出台,部分超出多数中企目前降碳进度的标准落地在即。
而在大出海时代,随着美国市场大门因关税壁垒愈发收紧,欧洲这一高附加值的主流市场,仍是很多行业的必争之地。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跨过 " 绿色门槛 ",打造低碳竞争力,也就成了必修课题。
远景 ESG 团队表示,应对 " 绿色壁垒 ",首先还是要理解规则背后的目的在于推动行业减排最终实现净零目标。尤其是多个核算体系中不断提及对绿电直供的要求,明了这个趋势才能寻求应对之道。
出海中企要勇于探索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发出中国的声音,提高中国企业的话语权,打通绿电认证规则。据称,远景已发起 " 国际 ILCD 全生命周期数据网络 " 建设,携手电池、光伏等行业共建对标国际标准的行业碳足迹数据库,填补 " 产品碳足迹 " 空白,助力更多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重塑价值链话语权。
此外,远景首创的零碳产业园模式也愈发受到关注。
2022 年,远景携手鄂尔多斯市打造了全球首个真正落地的零碳产业园,推动高比例、可溯源的绿电直供,这一模式也吸引了很多出海欧盟企业的参与或参考。用孙捷的话来说,远景既是零碳产业园模式的开创者,也是最早实践者和技术引领者。
据孙捷介绍,在远景看来,真正的零碳产业园要充分利用周边风光储资源构建的新型电力系统,尤其绿电直供,是目前最能获得欧盟认可的模式。此外,零碳产业园内部也需形成自身的零碳数字化设施,计算、跟踪绿电比例和产品碳足迹,支撑出海企业的海外申报和认证。而且,既然是 " 产业园 ",就意味着需形成产业集群,而不仅是一个工厂、一家企业的概念,也只有汇聚上下游企业,才能更好实现供应链降碳和共同出海。
据悉,远景曾提出未来在全球建设 100 个零碳产业园,每年减排 10 亿吨的目标。孙捷也表示,公司正积极推动建立零碳产业园标准,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第一阶段 30 万吨绿色氢氨首期工程也已顺利投产,目前正筹划到西班牙、法国、美国等国建设海外零碳产业园。
拥抱 AI 新时代
与往年相比,2025 年《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 含 AI 量 " 大幅提升。
上述可持续供应链的打造,需要 AI 的帮助,零碳产业园更是以 AI 技术为核心驱动力。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此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5 年年会上曾发表观点,提及 " 人工智能的本质还是能源,有多少能源才会有多少智力 "。他认为,假如能源成本能够大幅下降,诸多曾经遥不可及的设想,如大规模海水淡化将沙漠变绿洲、低成本星际交通以及外太空资源开采等都将成为可能,而这些也将催生新的产业繁荣。他还表示,对于如何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如今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产业革命前沿,通过全球合作,中国新能源可以为人类发展打开新的空间,实现全球新繁荣。
根据《报告》中的相关案例,AI 赋能、AI+ 新能源方面,远景在风电、储能等多个领域均有尝试,比如结合 AI 算法与全栈技术,建立 AI 风机 " 感知 - 决策 - 执行 - 进化 " 闭环机制,推动新能源装机容量与电网消纳能力实时匹配;推出交易智能体和构网智能体,推动储能与电力市场、电力系统的自主、高效互动,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孙捷表示,在我国加速推动新能源全面入市的背景下,AI+ 储能、AI+ 风机对于参与电力交易均能提供极大帮助。
图片来自远景科技集团官网
在赋能 AI 绿色算力领域,远景方面表示,公司坚持 AI 与绿色能源共振,积极打造 " 算力绿洲 ",已形成多个零碳智算园区典范;与腾讯云携手打造了全球首个 100% 绿电直供的算电协同数据中心,开创 " 以算调电、以电优算 " 的零碳数字基建新模式。此外,远景也以 AI 技术为纽带,与 DHL、星巴克、耐克等企业合作,提供零碳物流、绿色门店等解决方案。
《报告》中也强调,秉承 " 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 " 的使命,远景致力于将 AI 深度学习能力注入物理世界的能源系统,重塑人类与能源的共生关系,开创一个以 AI 驱动实体生产力的新时代。
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不会不明白零碳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但症结就在时代变化太快。从世界、国家、产业到企业,无不处在数个时代更动的交叠之中,如何权衡发展与降碳,做好加法与减法,已成了题面不断变换的 " 压轴 " 考验。针对此,远景方面表示," 零碳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通向未来的必答题 "。或许,只有专注于题干,而非总是改头换面的题面,才能真正破解这道难题。(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