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 前天
估值涨了20倍 浦东国资、沙特阿美投的AI制药“独角兽”英矽智能再冲港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自 2025 年 3 月开始,由财联社与《科创板日报》联合出品的创投日报正式开启 "IPO 直通车 " 栏目,我们将对话企业创始人、天使创投人,为您全方位呈现 IPO 的台前幕后;我们将搭乘 " 直通车 ",深入企业、奔赴路演现场,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鲜活的 IPO 进展、最专业的解读分析。

不管您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者,"IPO 直通车 " 将是您洞悉 IPO 市场的重要窗口,共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

《科创板日报》5 月 9 日讯(记者 余诗琪)又一家 AI 制药 " 独角兽 " 闯关港股。

5 月 8 日,港交所官网显示,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由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GFSHK 担任联席保荐人。

这不是英矽智能首次冲刺港股 IPO,此前它曾披着 "AI 制药第一股 " 的光环在 2023 年 6 月、2024 年 3 月两次向港交所递表,但均因未能在半年内通过聆讯而失效。而让比它晚一步的晶泰科技实现后来居上,在 2024 年 6 月成功上市。

三年三次递表背后,是英矽智能对资本市场的执着,亦是 AI 制药行业困境的缩影——技术光环难掩商业化焦虑,市场对 AI 制药颠覆传统药物研发的预期正回归理性。此次能否成功闯关,不仅关乎英矽智能的未来发展,更可能为 AI 制药赛道定下估值与信心的新锚点。

估值翻了 20 倍

英矽智能的故事始于 2014 年。创始人 Alex Zhavoronkov 在美国创立 Insilico Inc.,专注于开发 AI 药物研发平台。早期的 PandaOmics(靶点发现工具)、Chemistry42(小分子设计平台)等技术模块虽具创新性,但距离真正的药物开发尚有距离。

直到 2019 年香港总部成立后,公司才启动首个药物发现项目。此后十年,英矽智能在资本助推下快速崛起,累计融资超 5.3 亿美元,投后估值从 5440 万美元跃升至 13.3 亿美元,翻了 20 多倍。

英矽智能的融资历程,几乎就是一部 AI 制药赛道在一级市场的的 " 吸金大法 "。2018 年,公司以 6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拉开序幕,投后估值 5440 万美元。此时的投资者以启明创投、药明康德关联基金 WuXi 等专业机构为主,押注的是 AI 技术在靶点发现领域的潜力。

2019 年 B 轮融资规模扩大至 3680 万美元,估值突破 1 亿美元,公司同时启动首个药物开发项目,AI 制药开始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落地。

2021 年至 2022 年,公司连续完成 5 轮融资,募资总额达 3.05 亿美元,估值从 5.85 亿美元飙升至 8.95 亿美元。这一时期首款候选药物 ISM001-055 获得开展临床试验的 IND 批准,进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

今年 2 月,由浦东创投和浦发集团和惠理集团联合领投的 1.22 亿美元 E 轮融资则依托 ISM001-055 在临床 IIa 期积极数据,将公司估值推高至 13.3 亿美元。

资本结构的变化同样耐人寻味。早期以启明创投、创新工场等风投为主导,后期则引入复星实业、赛诺菲等产业资本,D2 轮还吸引到沙特阿美旗下 Prosperity 7 的参与,最后又引入浦东创投、锡创投等政府背景基金入局。这种" 风投 + 产业 + 国际资本 + 政府 "的多层次资本网络并不多见,英矽智能的吸金能力可见一斑。

3 年亏了 30 亿

和英矽智能吸金能力形成正比的是它的烧钱速度。

招股书显示,2022 年、2023 年 2024 年,英矽智能分别亏损 2.21 亿美元、2.11 亿美元、1709.6 万美元,合计亏损额超过了 30 亿人民币。其中,销售开支、研发开支、行政开支是英矽智能主要的烧钱项,近两年的开支都超过 1 亿美元。

不过,英矽智能在招股书中称,其拥有足够的营运资金以应付当前需求及最少 12 个月内的需求。

在英矽智能的招股书中,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药物 ISM001-055 被反复提及。这款完全由 AI 平台驱动的候选药物,承载着公司 " 颠覆传统研发 " 的野心。从靶点发现到提名临床前候选药物仅用 18 个月,I 期至 IIa 期临床试验耗时 9 个月,临床前投入仅 260 万美元——这些数字相较于行业平均的 4.5 年和数亿美元成本,堪称 " 进展神速 "。

截至 2025 年,ISM001-055 已在中国完成 IIa 期试验,已经公布了积极的顶线数据,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美国 IIa 期试验的首例患者也于 2024 年完成给药。此外,该药物已获得 FDA 孤儿药资格认定,并计划拓展至肾纤维化适应症及吸入剂型。顺利的话,英矽智能可能在未来几年逼近商业化终点。

这对英矽智能甚至行业来说都是个关键节点,其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曾表示,AI 制药要想打破僵局,就必须有一款完全有 AI 发现靶点的药物,取得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比如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甚至是获批上市,这对整个行业都将起到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必须承认的是,在光鲜数据背后,AI 制药的 " 信任赤字 " 始终如影随形。英矽智能宣称其 AI 平台已生成超 20 项临床或 IND 阶段资产,并与赛诺菲、美纳里尼等药企达成总额超 20 亿美元的合作,但产业界的谨慎态度并未改变。以与赛诺菲的合作为例,12 亿美元合作的总规模中,首付款仅 2150 万美元,占比不足 2%。这种 " 低首付 + 高里程碑 " 的模式,折射出传统药企对 AI 技术的不确定性顾虑——他们愿意为可能性付费,却不愿承担过多风险。

更深层的质疑在于,全球尚无任何一款完全由 AI 发现并成功上市的药物。英矽智能的困境并非个案。抢先上市的晶泰科技,在 2024 年财报中透露,其智能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已达 61%,远超药物发现业务的 18% 增速。公司更名 " 晶泰控股 "、跨界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动作,暴露出 AI 制药企业普遍的焦虑——技术变现难、资本耐心有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ipo 港股 资本市场 融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