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非常政策。
当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华盛顿反复强调 " 需要更多数据 ",而人民币汇率在 " 五一 " 假期表现出足够的底气时,中国央行率先出手,宣布 " 双降 "(降准与降息),宽松政策先于美联储落地。
一
5 月 7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 "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大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发布 " 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 " 的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政策操作利率 10 个基点,下调再贷款利率 0.25 个百分点,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0.25 个百分点,将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从 5000 亿元提升至 8000 亿元,设立 5000 亿元 "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 等 10 项增量政策。
这 10 项政策可归为三大类:一是数量型政策,通过降准等措施,直接增加流动性供应,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 1 万亿元;二是价格型政策,7 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 10 个基点至 1.40%、结构性工具利率大幅下调至 1.50%,降低资金价格,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 0.1 个百分点;三是结构型政策,强化对科创、养老、消费等重点领域的支持,体现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取向。
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出 " 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 "" 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 "" 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 ""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 "" 护航外贸系列政策 "" 修订并购贷款管理办法 "" 拓展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设立主体范围 "" 制定科技保险发展意见 " 等 8 项增量政策。
证监会打出 " 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 三大方向组合拳,包括强化中央汇金公司平准操作、推动科创板与创业板改革、完善《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发展科技创新债券、引导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等具体措施。
与以往政策相比,此轮政策既有利率的 " 全面降 ",又有工具维度的 " 多点发力 ",更有三大金融管理部门 " 同频共振 " 的协调机制,打破了市场对 " 政策滞后或犹豫 " 的疑虑。
上述政策宣布当日,外交部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 5 月 9 日— 12 日访问瑞士,其间与美方举行会谈。商务部就此表态称," 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任何对话谈判必须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开展。"
北京时间 5 月 8 日凌晨 2 点,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 4.25% 至 4.50% 不变。这是美联储连续三次会议选择了 " 按兵不动 "。自 2024 年 9 月以来,美联储虽已三度降息,累计下调了 100 个基点,但自 2025 年 1 月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货币政策已陷入观望期。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指出,美国经济正陷入一个由内而外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关税压力推升通胀预期,压缩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而在高利率环境下,财政赤字与增长压力持续加剧,特朗普政府则向美联储施压以求降息。这种干预正在动摇市场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信心,反而加剧通胀预期,从而进一步恶化美联储的政策困境。
程实认为,美联储 " 静观其变 " 的窗口正日益逼仄,若持续犹豫,可能会错失对冲经济下行的最佳时点。美联储目前仍维持高度谨慎的政策基调,短期内将继续观测就业与通胀等核心数据的动态,以判断下一步的政策调整时点与力度。
不过,随着经济基本面恶化风险显著上升,市场已开始押注美联储将在 6 月重启降息通道。工银国际预计,美联储年内或将降息 3 至 4 次,累计幅度达到 75 — 100 个基点。
当下,美国正深陷 " 关税—通胀—衰退 " 三角困局。在美联储与白宫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持续挑战,而美元体系的霸权基础,正因此出现最初的裂痕。
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中国打出的这张牌可谓中美博弈下的政策组合拳——它是一次有力度的 " 宽信用 + 对冲风险 " 组合。
二
在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看来,此轮政策并非偶发事件,而是有计划地在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前夕发布,形成 " 政策缓冲带 "。
2025 年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 -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 2.1%,且 4 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重回收缩区间(49.4),表明经济动能疲弱,仍有待提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央行主动打出 " 降准 + 降息 + 结构性工具 " 组合拳,瞄准消费、科技、民生等关键领域,以期稳定增长与市场信心。
同时,金融政策释放宽松信号,既展示出中国应对经济风险的自主能力,也在为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塑造有利预期。
5 月 8 日,A 股主要股指全线收涨,反映了市场对政策信号的积极响应。不过,相较于 2024 年 9 月政策引发的普遍亢奋,当前市场反应更为理性。
在金融政策、监管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共振的背景下,中国正在打造 " 科技—产业—金融 " 的良性循环。
陆挺判断,5 月 7 日发布的政策 " 更多是第一步 ",若要真正形成经济闭环、化解结构性风险,还需财政端加力协同。
陆挺直言,货币已尽其能,财政必须补位。他建议,下一步需加快财政端的 " 实质发力 ":扩大赤字率与专项债空间,增加逆周期支出;设立中央级消费券,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激活消费动能;解决养老金体系结构失衡问题,提升居民中长期消费能力;鼓励养老金与保险资金入市,缓解资本市场短期波动;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推进减税降费与制度性 " 保护性财政 " 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