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2 日讯,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新公告显示,无锡烨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烨隆股份 ")于 2025 年 5 月 8 日主动撤回主板 IPO 申请,长达两年多的上市进程戛然而止。这家曾以 " 涡轮增压器壳体市占率全球第一 " 自诩的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最终折戟资本市场,成为新能源转型浪潮下传统供应链企业生存困境的典型案例。
从过会到撤回的 19 个月空窗期,烨隆股份的 IPO 之路始于 2023 年 3 月,其申请获上交所受理,同年 9 月通过上市委审议。根据招股书,公司拟募资 5.71 亿元用于智能工厂改造及研发中心建设。然而,过会后长达 19 个月未能推进注册程序。其中,2024 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 3.52%、扣非净利润下降 4.52%,核心产品涡轮壳产能利用率跌至 72.31%。监管层对其主板定位合理性、业绩可持续性及内控合规性的质疑始终未解。
作为涡轮增压器壳体龙头企业,烨隆股份深度绑定传统燃油车市场,其 95% 收入来自涡轮壳产品,核心客户盖瑞特(Garrett)、博格华纳等均为全球燃油车零部件巨头。但这一优势正转化为致命劣势—— 2024 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 45%,混动车型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导致涡轮增压器需求萎缩。公司虽尝试转型新能源车零部件,但电驱壳体等新产品收入占比不足 5%,且面临拓普集团、文灿股份等压铸龙头的挤压,技术替代能力薄弱。
财务数据印证了行业冲击的残酷性:2022 年公司营收 11.03 亿元,较 2020 年下降 3.5%,净利润连续三年徘徊在 1 亿元左右,毛利率从 22.73% 降至 18.10%。监管层在问询中尖锐指出:" 若燃油车停产,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这一拷问直指其商业模式天花板。
烨隆股份的内控漏洞成为 IPO 终止的另一推手。2018-2020 年,公司通过子公司烨红贸易违规转贷 8.57 亿元,虚构采购合同套取贷款;使用员工个人账户处理废旧物资销售款及薪酬支付,涉及资金 190 万元。尽管申报前突击整改,但历史违规行为暴露财务体系脆弱性。
更引发监管关注的是公司治理结构。实控人吴云娇、吴云烨在未成年时通过股权转让接手企业,2022 年姐弟俩分别仅 28 岁和 26 岁,缺乏行业管理经验。招股书显示,吴云娇 2021 年才进入公司任职,此前并无相关从业经历,董事会中 3 名非独立董事均为 "90 后 ",治理能力遭上市委质疑。
烨隆股份的 IPO 折戟,折射出注册制深化期的监管逻辑转变。上交所两轮问询中 14 次提及 " 是否符合主板定位 ",直指其业务规模(2022 年营收 11 亿元)、成长性(三年复合增长率 -0.35%)及行业代表性不足。
对于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这一案例敲响警钟:依赖单一技术路径和燃油车客户的企业,即便短期业绩达标,也难以通过监管对行业前景的 " 穿透式审视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 年一季度燃油车零部件供应商 IPO 过会率仅 33%,较新能源供应链企业低 40 个百分点,市场分化愈发显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