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受访者提供
蓝鲸新闻 5 月 12 日讯(记者 翟智超)"机器人是能够照顾人,最终要服务于人。无论是陪伴,还是枯燥的康复训练,亦或是未来进入家庭、融入各类场景,机器人一定要有温度,能与人类自然交互。" 日前,傅利叶创始人兼 CEO 顾捷在相关公开场合中称。
作为深耕机器人领域多年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其业务已拓展至人形机器人核心业务与智能康复解决方案。公司的 GRx 系列人形机器人已推出 GR-1 和 GR-2 两款机型,覆盖导览咨询、学术科研、医疗康复等场景。此前发布的小尺寸人形机器人 Fourier N1,是其首款开源产品。
当前,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热度空前,机器人产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 1500 亿元人民币。顾捷透露,傅利叶目前具有具身功能的机器人数量达数千台,全球 3000 多家终端医院已引入其设备,近 300 个科室案例遍布全国各地级市、社区及乡镇卫生院,累计服务患者超百万。
在相关公开发言中,顾捷强调,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在于解决 " 人和机器怎么相处 ",无论机器人形态如何变化,本质上都是在探索人机交互。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相辅相成,缺乏创新的产品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而无法落地应用的技术也难以实现价值、持续发展。因此," 具身智能究竟要怎么落地,才能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 ",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深入了解傅利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策略,蓝鲸科技就康复服务升级、技术突破方向、规模化应用及场景拓展等关键问题,对顾捷进行了采访。
以下为蓝鲸科技与顾捷的采访内容(经删改整理):
蓝鲸科技:傅利叶如何通过具身智能技术实现康复服务的效率提升?
顾捷:以前傅利叶的智能康复主要是一对一的人工训练,现在通过具身智能,无论是外骨骼、人形还是普通康复机械形态的机器人,一个治疗师可以管理五个甚至十个机器人。其核心在于大幅提升治疗师的工作效率,实现从一对一到一对多的转变。
蓝鲸科技:在技术落地上,傅利叶如何解决机器人能效和运动灵活性的短板,并推动临床团队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
顾捷:不同经验的治疗师,其治疗方法和效果可能不同,但机器人可以实现标准化,包括质量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等方面。治疗师只需调节一些参数,就能适配不同患者,为大量患者或老人提供标准化的训练。另外,产品不仅要满足动作训练需求,还需满足认知训练需求,以及处理多模态信号(如触觉、听觉、嗅觉等)。整合这些多模态信号,为患者提供丰富的训练过程,是康复、养老和陪伴领域的共性问题。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接收多感官多模态信号的智能体(agent),从而提供丰富的服务。
蓝鲸科技:您提到 2025 年行业量产或达到千台级别的工业,那么傅利叶是如何定义规模化应用的里程碑?
顾捷:对于里程碑,我们的机器人不只是人形机器人,像具有具身功能的机器人数量已经达到大几千台了,甚至我们在过去十年积累了 3000 多家医院客户,很多医院也不止使用一台我们的设备。所以从数量上来说,不仅仅是纯人形机器人形态,其他形态的机器人在量产能力上我们已经处于非常领先的位置,完成了在几千家医院的部署和使用,包括长期的体系建设。
蓝鲸科技:在医疗场景之外,傅利叶是否会拓展工业、家庭服务等领域?
顾捷:在与人交互的领域方面,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医疗和康复场景,只要是与人互动的场景都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比如在工业中也存在很多与人互动交流的场景。所以我们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场景,只要是能够赋能人、提升人效率的场景,我们都会去尝试。
蓝鲸科技:未来三到五年,傅利叶计划在哪些技术维度,比如运动控制、认知交互、能效优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顾捷:第一是要让机器人的感知能力更强。机器人需要知道环境的变化,理解人的情绪变化,清楚人想要做什么,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在传感感知层面,我们一方面自己进行布局,另一方面也会与外部供应商合作。第二是在机器人思考层面,我们要跟大模型公司合作,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做一些与运动控制功能相关的小脑模型,让机器人具备很好的运动能力。第三是在技术战略上,要把机器人的执行部分做好。比如我们自研的执行器,这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在更小的尺寸下提升更大的力量,就像人的肌肉一样,不断增强执行能力。所以在整个技术拼图的各个环节,我们都会不断优化迭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