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在过去的四月天,46 岁的阿雅,官宣了自己的新身份,《世界时装之苑 ELLE》的专栏作家。
她写,如果失去的岁月,没有让此刻的我有所学习与获得,那才是真正该害怕的。
她写,自信的女人很美,但真正的自信是从经验里长出来的。
从主持人,到制作人,如今又成为专栏作家,阿雅的人生,真正践行着 " 时间是艺术品 "。
而人,是可以被时间雕琢、重塑的。
当年那个人群里仿佛孤岛一般的小女孩,通过漂洋过海的学习、厚积薄发的沉淀、三省吾身的修行 ……
把声音、视觉、文字统统作为桥梁,与更大的世界不断联结,不再是一座孤岛。
结婚生女、北上生活后的这几年,阿雅的中年,就像重启人生。
华冈艺校留着超短发的 " 假小子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里的搞笑担当,唱跳着 " 红豆,大红豆 " 的 " 壁花小姐 "……
都像台湾省综艺一样在大众记忆里渐渐隐去。
大家记住的,是《奇遇人生》里她面朝世界的包容,是《很高兴认识你》中面对生命的智慧,以及浪姐镜头下与人交往的 " 情商 "。
相较与范晓萱、大小 S 姐妹超过三十年的友谊,现在的年轻人能想起的,是阿雅与周迅的交集," 难搞 " 的朴树愿为她录制节目。
我们常说,人要学会 move on。
只是,知易行难。很多看似努力的行动,从认知来讲,不过是用 " 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结果依然是原地打转。
而阿雅的人生选择,确实做到了,把 move on 具像化。
阿雅的人生上半场,跳不过 " 自卑少女 " 和 " 讨好型人格 "。
父亲老来得女,阿雅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父亲来接,常被同学们打趣 " 你爷爷又接你来了 "。
" 那时我的心里很难过。他是我爸,我在心里呐喊着。"
长相不出众,性格又内向,儿时的阿雅活在一种 " 恐惧 " 中。
害怕面对人群,以及 " 内向 " 在群体中不被允许的现实。
幼儿园老师和同学们准备了一首歌,唱给她,《阿雅欢迎你》。
结果,这个场面,把阿雅吓哭了。
不善表达,不懂拒绝,逃避人群。
这大概就是阿雅的童年印象。
好的改变,来自小学四年级。有一位老师,每周都喊阿雅上台演讲。
就算她紧张,发抖,开不了口,遭遇嘲笑,老师也坚持让她每周上台去讲。
长此以往,当众讲话的条件反射才有所改观。(来自《人物》)
五年级的时候,阿雅决定学习表演。
也就有了后来,与大小 S 姐妹在华冈艺校的相识,以及接下来三十年的情谊。
只是,十六七岁的花样少女心,在一众要么相貌优越、要么个性鲜明的同辈之中,太容易产生 " 自卑 "。
在昔日姐妹的玩笑中,都有佐证。
包括后来成为知名 " 七仙女 " 的一员,不知道阿雅有过多少身在其中但仿佛孤岛般的心境。
揣着自卑少女心,勇闯娱乐圈。
从唱歌到主持,她的人设,都是负责出糗搞笑,自黑自嘲,把自己当包袱往外抖。
回首那段日子,阿雅坦言:" 刚进入演艺圈时,在每一个节目中铆足全劲、拼命投入,每张照片里自己的嘴都是歪的,我太想笑给别人看,迫不及待告诉所有人,你看我好开心呀!"
可想而知,那个人生阶段里,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圈,都是阿雅 " 讨好型人格 " 滋生的土壤。
朋友圈里,讨好相熟的姐妹;镜头面前,讨好不认识的观众。
幸好,阿雅的觉知,让她做出了 " 逃离 " 与 " 改变 "。
先是在做综艺主持正当红时,只身跑去美国游学。
前后 15 个月的时间,她学习戏剧,练习瑜伽和口语,也会花 11 个小时去完成一篇英语作文。
回国后虽然拿下金钟奖 " 最佳综艺节目 " 主持人,但她还是主动求改变,想要做自己的原创节目,不只局限于八卦搞笑的,有趣有内容的节目。
于是,阿雅又逃离舒适圈,北上再就业。
作为制片人,拿出了综艺《奇遇人生》和《很高兴认识你》。
两档节目,口碑和评分都很高,我个人也非常喜欢。
可以说,节目的质地,很大程度就是阿雅过去十年的人生质感。
我们得以在镜头里,看见不一样的阿雅和不同面的嘉宾。
看见过小 S 的脆弱;
看见过刘雯的眼泪;
看见过窦靖童的伤心;
看见过春夏的悲观反思;
也见过文淇的自卑与内耗。
旁人眼中的 " 天才少女 " 也会想讨好成年人的世界,不能接受自己没有活成梦想中的样子。
仔细回想,阿雅节目里的很多嘉宾,都是所谓的 i 人,不是容易采访互动的对象。
但偏偏,都可以和阿雅碰撞出一种奇妙能量。
一个人敢于袒露脆弱,是因为感到足够安全。
比如周迅的不设防,聊婚姻观里悲观的主张和自己也会存在的自卑。
比如毛不易谈子欲养而亲不待,阿雅宽慰他,母亲一定不会对他失望。
比如录其他综艺 " 九点就起身走人要回家睡觉 " 的朴树,面对阿雅的耐心包容,再别扭,也要帮阿雅录制完成。
结果,原本拒绝体验摩托车骑行的朴树," 打开 " 了自己,也享受到全新体验的乐趣。
有人说,这是因为阿雅情商高,共情力强,有主持功底。
当然有,但我更倾向认为,是十几年来的生活体验和人生阅历,已经成功地内化成了个人的修为,让她拥有了 " 内容魂 "。
没见过世界,哪会有世界观?
但反之,不是所有见过世界的人,就一定有世界观。
心量和内力,不是生命体验数量的导向,而是质量的结果。
从这几年阿雅本人接受采访的表达中,也能窥见她的成长与改变。
和她做的节目一样,把见世界与见自己融为一体。
不再焦虑外貌、计较纷争,而是关注内在修养,汲取养分。
接纳自己的普通平凡,但可以笃定平凡普通的人生也可以美丽光彩。
人生这个剧本还长,没有谁天生是拿 " 绿叶剧本 ",大不了,还可以自己重新书写。
在阿雅身上能看到,主人翁精神,比受害者思维,更有利于一个生命的代谢。
阿雅的婚姻比较特别,她嫁给一个活佛,生育了一个女儿。
两人应该是异国生活,丈夫人在美国。
刚过去的五一,阿雅分享了母女视频。
女儿已经有了少女模样,看得出母女关系的亲密轻松。
家庭生活、养育责任,对人到中年的阿雅来说,肉眼可见地,是属于她认知里 " 有营养的滋养 "。
尽管她坦言,曾经历产后抑郁,仿佛心里有一个黑洞在吸自己,也会有很多无法掌控的负面想法。
但育儿即育己。
工作之外,阿雅的心得是,全然地陪伴孩子,跟着进入孩子的世界,自己也会变得更有创造力。
作为母亲,一颗温柔心修在 " 专注当下 "。
" 你希望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首先要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妈妈。"
不必讨好的关系本身,也是在潜移默化修复曾经的自己。
不必完美,但更完整。
如今再回看上文出现过的那张 " 七仙女 " 合影,时过境迁,略感唏嘘。
同框姐妹们的下半场,已然走向截然不同的面貌。
有人未婚生育四胎,有人挥拳成为法制咖,有人深夜买醉婚姻成谜,有人闺蜜情断口碑崩塌,有人猝然离世留下一声嗟叹。
没有拉踩比较,人各有志,她们早已为自己的选择比耶、付代价。
有人能吃 " 隐忍 " 的苦,有人能吃 " 养育 " 的苦,有人能吃 " 动荡 " 的苦,有人能吃 " 恋爱 " 的苦 ……
各有功课,能吃得下什么样的 " 苦 ",大概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只是有人把一手好牌打烂,路越走越窄;有人拿着命运的号码牌等待,最后 " 熬出来 ",比如阿雅。
" 你越大就越知道,有些事情要做好,真的需要时间,包括自己的成长。"
在家庭、容貌、资源都不算优势的底盘上,阿雅完成了 " 丑女大翻身 "。
那个开局最一般的孩子,不需要王炸,她只是慢慢长大。
逃离,改变,尝试,切割,不断自我更新,修行内化。
在不惑之年后活出了自己的场域,愈发辽阔。
真的,辽阔比美更动人。
阿雅说:" 别怕被荒野改变形状,能随风起伏的,从来比顽石走得更远。"
那个唱着 " 原来我只是壁花,大家都笑我 " 的自卑女孩,在别人更早绽放的时候,在心里种下 " 前进 " 的种子。
终于有一天被发现,她已在墙壁上,默默开出了那么好看的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