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苹果手机会涨价吗?
随着特朗普关税的阴影在一个多月中不断蔓延,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浮出水面。
在全球化的齿轮中,苹果公司与中国供应链的共生关系曾是跨国产业合作的典范。然而,自 2018 年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以来,苹果公司经历了多次政策缓冲期。
但真正的考验,从今年 4 月份才刚刚开始。
当库克一边向白宫请愿,一边频繁来华公关时,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究竟体现在何处?而如果涨价成为现实,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
01 买苹果手机会涨价吗?
对于消费者而言,苹果手机的价格波动始终牵动神经。
过去十年间,iPhone 在中国市场的定价策略经历了多次调整,从最初的 " 全球最贵 " 到近年来的 " 价格趋同 ",背后既有汇率波动的因素,也有苹果对中国市场的重新定位。
那么,当前关税政策,对在中国市场的苹果产品影响如何?万联万象来到位于北京三里屯的苹果旗舰店,这里也是苹果在亚洲最大的零售店。店里的人流量尚可,店员对万联万象表示,目前店里的销量保持平稳,一些机型还可以享受国家补贴,但并没有想象中的火热。
目前来看,关税因素并没有在国内传导到零售端,这也归结于苹果通过供应链本地化和汇率对冲等布局和操作,在中国实现了全球的生产成本最优。
但美国市场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以 iPhone 16 Pro Max 为例,其在美国的售价已因此前 25% 的关税增加了约 95 美元,相当于人民币 700 元。本次如果再次加征到 245%,那么美国消费者将难以买单。
这种 " 东西方价格分化 " 的背后,是苹果在成本与市场之间的精密平衡。
然而,关税的长期压力正在改变游戏规则。美国政府的关税豁免清单仅覆盖部分零部件,整机关税已于 2023 年生效。为了消化这部分成本,苹果采取了 " 阶梯式转嫁 " 策略。而 25 年的这次关税大涨,对于全球消费者而言,涨价的影响并不均衡。
美国用户承担了最直接的关税成本,但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对价格波动的容忍度更强;欧洲市场由于增值税体系复杂,苹果选择通过运营商补贴间接消化成本;而在印度等新兴市场,本土生产的低端机型甚至出现降价促销。
这种 " 分而治之 " 的定价策略,凸显了苹果在全球市场中的灵活应对能力,但也暗藏风险——当关税上涨到无法抹平的程度,灰色市场的活跃可能冲击官方销售体系。
02 如果涨价怎么办?
假设特朗普执意执行 245%的关税,导致最坏情况发生——关税压力叠加产业链成本上升,iPhone 在中国市场的售价上涨,这将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从短期看,价格敏感型用户可能加速流向国产高端机型。数据显示,当 iPhone 价格上涨超过 8% 时,25-35 岁主力消费群体转向安卓阵营的比例会骤增 22%。华为 Mate 70 系列的销售数据显示,其消费者中有 28% 来自原苹果用户,这些人换机的首要原因是 " 同等配置下性价比更高 "。
但苹果用户的忠诚度仍不容小觑:iOS 系统的生态黏性、AirDrop 等独家功能的用户体验,以及二手市场的高保值率,构成了多维度的竞争壁垒。一位北京白领的消费选择颇具代表性:" 虽然 iPhone 比国产旗舰贵 2000 元,但我的智能家居、车载系统都深度绑定了苹果生态,转换成本远超手机差价。"
涨价对市场格局的深层影响,可能体现在消费分级加剧。在月收入 2 万元以上的群体中,68% 表示 " 不会因涨价改变购买决策 ";而在月收入 8000 元以下的消费者中,这一比例骤降至 19%。这种分化将推动手机市场向 " 哑铃型 " 结构演变:
高端市场由苹果、华为双雄争夺,中低端市场则陷入小米、荣耀、OV 的混战。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收入的调节作用——当硬件利润空间被压缩时,苹果可能通过提高 Apple Care+ 保费、延长软件订阅合约等方式弥补损失,这对消费者的长期支出结构将产生微妙影响。
对普通用户而言,真正的风险或许不在于手机涨价本身,而在于行业创新节奏的放缓。为控制成本,苹果已推迟了折叠屏手机的研发计划,iPhone 16 的 " 创新点 " 主要是更省电的芯片和微调后的摄像头模组。当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成本管控而非技术突破时,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可能变得越来越 " 平庸 "。
不过,市场竞争的自我调节机制也在发挥作用——中国供应链的技术升级(如京东方柔性屏、长江存储芯片)正在降低国产手机的核心部件成本,这种 " 反向挤压 " 可能迫使苹果重新思考定价策略。
03 苹果离不开中国制造
尽管库克多次公开表示要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但苹果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某些领域更加深化。这并非出于情怀,而是基于冰冷的商业逻辑。
当印度塔塔集团接手纬创资通的工厂后,外界一度认为这是产业链转移的标志性事件,但现实很快泼了一盆冷水:2024 年印度产 iPhone 15 的良品率仅为 72%,远低于中国工厂的 98%,且核心模组仍需从深圳空运。
这种 " 物理转移 " 与 " 技术依赖 " 的矛盾,揭示了中国供应链难以替代的三大支柱:
首先是产业集群的 " 生态系统效应 "。在深圳方圆 200 公里内,聚集了超过 1500 家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从电路板蚀刻到镜头模组校准,所有环节都能在 48 小时内完成协同响应。这种效率在越南河内或印度班加罗尔难以想象——当地一家金属外壳供应商曾因电力不稳定,导致苹果手机的交付延误三周。
其次是工程能力的 " 动态进化 "。当苹果要求将手机中框的 CNC 加工精度提升到 0.01 毫米时,中国供应商通过改造旧机床实现了突破,而墨西哥工厂的同类型尝试至今未能达标。这种 " 问题解决能力 " 的形成,源于中国工程师平均每年参与 12 个新项目的实战积累,这是新兴制造基地需要十年才能追赶的经验壁垒。
更关键的是基础设施的 " 隐性红利 "。郑州富士康园区与保税物流中心的联动,使得原材料从进关到上线生产只需 4 小时,库存周转率比印度工厂快 5 倍。而在人工成本方面,中国的 " 性价比 " 优势正在发生质变——虽然越南工人的时薪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但中国高级技工的人均产出是越南的 7 倍,这使 iPhone 的总装成本反而更低。
这些难以量化的竞争优势,构成了中国制造的护城河。即便苹果将 15% 的产能转移到海外,这些工厂仍然需要从中国进口 78% 的精密零部件,本质上只是把最终组装环节搬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转移。
因此,在关税风波中,苹果 CEO 库克频繁来华,并表示:" 选择中国不是因为廉价,而是因为无法取代。"
04 结语
一个残酷的事实,2025 年一季度,苹果在中国出货量同比下滑了 9%,降至 980 万部,市场份额从上一季度的 17.4% 降至 13.7%,在国内手机出货排行中掉到第三位。如果特朗普继续肆意用关税当武器,苹果前景并不被看好。
在这场关税与产业链的拉锯战中,消费者既是旁观者,也是最终裁决者。
短期来看,苹果仍有一定的缓冲空间来维持中国市场的价格稳定;但长期而言,两个趋势已不可逆转:一是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正从 " 成本优势 " 转向 " 技术优势 ",二是消费者在高端市场的选择权日益增强。
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无论 iPhone 是否涨价,中国消费者都将拥有更多元的选择、更成熟的技术和更合理的价格;而这次关税大战的受害者,可能是大洋彼岸的美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