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能给人以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史书中记载的那些人物,他们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无论对错,都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哪怕是史书中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的灵光一现,也能扭转乾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或许一个小小的决定,一次重要的决策,就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后半生。
所以说,一个人的决策能力至关重要。
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你的后半生可能就顺风顺水;但如果决策失误,后半生可能就会磕磕绊绊。
史书中不仅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甚至不知名的人物,他们在关键时刻同样能够做出重要决策。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两个母亲的故事,她们在秦末帮助自己的儿子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我们来聊一聊。
第一个故事:陈婴之母的故事。
陈胜吴广起义后,星星之火很快燃遍天下。
东阳的年轻人团结起来,杀死了当地的县令,共同推举出一位忠厚长者陈婴(东阳令史),准备拥戴他为王,举兵反秦。
这突如其来的大馅饼,让陈婴不知所措。
在他犹豫不决时,他的母亲对他说:" 从我嫁到你们陈家以来,往上翻好几辈,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个人有特殊的才能或运气,大家都是靠死工资、在地里刨食过日子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德行,是无法坐稳他尊贵位子的。"
陈婴经过母亲这么一提醒,顿时醒悟过来。
陈婴的母亲一针见血地为陈婴指明方向:造反这种事,不要带头,因为枪打出头鸟。但是,如果你跟随一位大人物,成了,你混点功劳;败了,大不了隐姓埋名躲藏起来。
在母亲的这一建议下,陈婴成功说服了当地拥戴他的年轻人们,带领他们一起投靠了项梁和项羽叔侄。
陈婴也因此从项梁那里得到了回报,项梁集团确认陈胜大军被击溃,陈胜被杀死之后,在薛地拥戴熊心为王。而陈婴则是被封为上柱国,封五县。
项梁死后,陈婴随项羽征战;项羽死后陈婴降汉。
刘邦一统天下之后,陈婴被封为堂邑侯,十八年后善终。
陈婴后裔三代更是了不得,四次与皇室联姻,出了三个驸马,一个皇后,显赫一时:孙子陈午娶馆陶公主,就是汉武帝的姑妈,曾孙女陈阿娇是汉武帝皇后,曾孙陈蟜娶隆虑公主,玄孙昭平君娶夷安公主。
可以说,陈婴的母亲是非常睿智的。
同样睿智的母亲,还有一位,她就是王陵的母亲。
公元前 206 年 8 月,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回了关中。
而刘邦更是带兵出关,准备联合诸侯讨伐项羽,之后他遇到了王陵。
王陵也是沛县人,在南阳一带有几千号人马。
本着 " 做生不如做熟 " 的原则,王陵带着他的人马投靠了刘邦。这引起了项羽的不满。
项羽派人抓走了王陵的母亲,而王陵也派出使者,试图说服项羽放回他的母亲。然而,项羽岂是那么容易说服的?
眼看使者就要无功而返,王陵的母亲对使者说:" 我要跟你单独谈谈。"
她对使者说:" 你让王陵好好追随汉王,汉王是一个忠厚长者,将来得到天下的一定是他。为了不让儿子为难,我以死来坚定儿子的决心。"
王陵的母亲伏剑自杀了,项羽这畜生非常生气,让人把王陵母亲的尸体扔过来煮了。
王陵后来一直追随刘邦,刘邦一统天下之后,论功行赏,王陵获封安国侯。汉惠帝时期(前 189 年),相国曹参去世后,王陵任职右丞相,与左丞相陈平一同执政。
王陵能够封侯拜相,跟对刘邦,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而这一步,是王陵的母亲用生命昭示的。
这就是《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两位睿智的母亲。
她们在儿子的人生关键时刻,帮助儿子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总结起来,她们的秘诀有三点:
1,看清时势。
王陵和陈婴的母亲都具备准确判断局势的能力,为儿子提供了关键指导。
她们能够看清事实,洞察时局变化。
2,王陵的母亲善于识人。
通过一个人的德行,来判断其未来发展。她力主王陵投靠汉王刘邦,因为她看出刘邦是忠厚长者,而项羽则相对残暴。
她也知道自己的儿子孝顺,怕儿子为难,所以以死来让儿子跟对人。
3,她们都有自知之明。
陈婴的母亲深知陈家历来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也没有显赫的德行或惊天动地的功绩。
因此,她断定陈家出不了大人物。
既然成不了老板,那就追随一个能成功的老板,同样可以获得人生的成功。
这就是陈婴母亲的智慧。
这两位母亲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复杂的局势,你或许看不清未来,但是,看人、识人、看清自己,一样可以让你做出正确的决策。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作者: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