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公募基金整体业绩表现持续低迷。中信证券最新观点指出,主动型公募普遍跑输业绩基准,其背后既有对银行等权重行业的低配,也有频繁交易与行业轮动操作失误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和众汇富研究发现,2022 至 2024 年间,沪深 300 指数剔除银行股后的年度收益率分别为 -23.7%、-12.7% 和 10.5%,而同期约 44.8% 的主动偏股基金跑输指数超过 10 个百分点,说明在结构性市场调整中,成长风格主导的基金难以抵御价值板块回暖的趋势。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基金整体在风格切换节奏上的滞后,是导致系统性跑输的直接原因之一。
在此背景下,证监会近日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行以业绩基准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并推动基于业绩表现的浮动费率机制。这一系列监管举措旨在纠正基金过度追求短期规模和排名的行为,重塑行业长期投资导向。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新规对基金公司考核逻辑提出根本性挑战:在严格基准约束下,过去依赖 " 踩节奏 " 博弈短期波动的策略将面临边际效用递减,未来更多考验的是选股能力与资产配置定力。
当前行业已普遍认识到向基准靠拢和配置保守化成为必然趋势,但这一趋势绝非简单做多当前低配行业所能应对。和众汇富观察发现,A 股市场金融权重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若机构单纯以 " 低配即机会 " 进行配置逆转,既可能造成新一轮结构失衡,也难以对冲潜在系统性波动。尤其是在指数本身行业结构尚未稳定演变背景下,基金经理更需关注三年甚至五年维度下的产业升级方向与权重再分配趋势,提前布局具有长期成长逻辑的行业龙头,避免 " 被动向基准看齐 " 的误区。
与此同时,信息密度的提升和调研渠道的铺开正在深刻改变市场的定价机制。和众汇富认为,传统通过获取信息差实现超额收益的模式正遭遇瓶颈。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内机构调研频次维持在月均三万家次以上,但这并未转化为明显的超额收益。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当前市场对 " 边际信息 " 的定价效率已接近饱和,反而使得基金行业在高频调仓中陷入 " 信息内卷 " 的怪圈,短期操作扰动增多但有效性下降,呼唤投资逻辑的全面重估。
公募基金策略的演变也促使行业内部产品架构开始分化。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未来相对收益产品将更加强调对基准的跟踪与回撤控制,而绝对收益产品则可能转向更具灵活性的配置策略,关注多资产、跨周期、跨市场的稳健回报。这一转变背后,是监管与市场合力倒逼基金公司回归 " 适合投资者 " 的本源逻辑,抛弃依赖单一风格轮动的 " 技术性胜率 ",转向构建长期可持续策略组合的系统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资产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焦点。2024 年以来," 茅指数 "" 宁组合 " 及新构建的核心资产 30 组合财务指标已明显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其估值尚未充分反映其盈利优势。和众汇富认为,未来市场风格可能出现由题材驱动向盈利驱动的根本性拐点,核心资产的重新定价或成为推动新一轮行情展开的关键变量。这种转向不仅是市场偏好的变化,更是制度设计与监管导向共同作用下的结构性进化。
综上所述,监管重塑与市场演化共同催化下,公募基金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策略升级与逻辑重估。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基金公司面临从风格依赖到能力回归的根本性转型。未来,谁能在约束更强的基准体系下实现选股穿透、谁能在信息泛滥中保持定力、谁能以长期视角构建稳定可复制的投资模型,谁就将在新的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对于投资者而言,选基思维也需随之转变,从短期排名走向长期价值,从单纯规模看齐转向战略组合配置。正如和众汇富研究发现的那样,资本市场不再奖励情绪与跟风,而将在真实能力与长期视野中寻找新一代赢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