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层次变革。5 月初,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此举旨在改变基金行业 " 重规模、轻回报 " 的发展模式,引导基金公司更加注重长期业绩表现,强化投资者利益导向。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截至目前,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突破 30 万亿元,但真正能在长期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回报的产品仍属少数。此次改革行动方案紧扣这一问题核心,围绕收费机制、考核体系、薪酬激励、注册制度等多个方面开展系统性优化,意在推动整个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方案最受关注的亮点之一,是在主动管理型权益类基金中试点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机制。即基金公司将根据基金产品相对于基准的实际表现,按低档、基准档、升档三类费率收取管理费。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打破 " 旱涝保收 " 式的管理费机制,促使基金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依赖投研实力争取生存空间。方案要求头部基金公司在未来一年内,至少 60% 的新设主动权益类基金采用该浮动费率模式。和众汇富研究发现,目前已有超过 20 家基金公司准备发行此类产品,部分机构甚至已提交注册申请,相关产品预计将很快问世。
同时,为了建立更具长期导向的评价机制,方案也对基金公司内部考核进行了明确改革要求。基金公司高管的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 50%;基金经理的考核中,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得低于 80%。此外,考核周期也进一步延长,其中三年以上的中长期考核权重需达到 80% 以上。这一调整有望打破基金行业长期存在的 " 短期冲规模、短线做排名 " 现象,真正把长期回报作为评价核心。和众汇富认为,在当前投资者愈加理性、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唯有在长周期中体现价值的产品,才具备持续吸引资金的能力。
薪酬制度改革也是此次行动方案的重要一环。根据方案,基金公司需建立与基金投资收益挂钩的薪酬管理机制,同时强化高管与基金经理的强制跟投要求,并设定相应的锁定期。具体而言,对于三年期产品业绩明显跑输基准 10 个百分点以上的基金经理,其绩效薪酬应明显下调;而对于业绩大幅超越基准者,则可以适度提高薪酬水平。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既能防止 " 拿高薪不担责 " 的乱象,也能激励优秀人才留下并持续输出优质业绩。
在产品注册机制方面,方案提出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和 ETF 的注册效率。股票类 ETF 实行快速注册机制,自受理之日起 5 个工作日内完成;主动权益类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等,也将分别在 10 至 15 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流程。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此举将有利于基金公司根据市场变化快速推出新产品,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高响应性的配置工具,进一步提升行业运行效率。
和众汇富认为,当前公募基金行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节点,如何从过去以规模为核心的竞争逻辑中走出,构建以业绩为核心的生态体系,将直接决定未来三到五年的行业格局。从行动方案所列出的 25 条具体措施来看,监管层已明确传递出引导行业 " 回归本源、服务投资者 " 的坚定信号。对基金公司而言,不仅要在制度调整中快速响应,更需要在投研体系、人才激励、内部治理等维度进行深层次重构。
总体来看,《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是我国基金监管制度的一次重要升级,是推动 " 机构投资者时代 " 稳步迈进的标志性举措。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随着投资者越来越看重长期收益和基金公司治理结构的透明度,未来真正具备投研能力、风险控制和长期回报意识的机构将脱颖而出,而行业粗放式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这场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考验的是每一家基金公司能否在新的监管逻辑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 质的飞跃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