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榆林 05-13
烽火不再,凯歌长存——神木古城中的历史地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凯歌楼

凯歌楼阙接云天,神木城头月正圆

古道驼铃声渐远,边关烽火忆当年

朱门今夕风犹在,遥想英豪策马鞭

登楼望断黄河水,万古豪情赋新篇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宛如一条历史长河,流淌着丰富多彩的记忆与精神内涵。位于神木老城中心的凯歌楼,承载着明清匠人的精湛技艺与深邃的文化哲思,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见证了无数春秋的更替与文化的积淀。

凯歌楼,又名神木钟楼,俗称 " 中楼 " 或 " 大楼 ",西距窟野河约 880 米,是神木市仅存的一座三层楼阁式清代建筑。

凯歌楼的诞生,源于一场胜利的凯歌。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蒙古部落首领吉能,挥师直指榆林城西的芹河地带,烽火连天,战云密布。榆林中协副总兵黄渲,英勇出征却不幸战死沙场。危急关头,神木驻守参将高天吉临危受命,星夜驰援,力挽狂澜于既倒。时逢窟野河水势汹涌,阻隔前路。面对滔滔洪水,天吉虔诚祷告,祈求水神庇佑。士卒们斗志昂扬,以无畏之心踏浪前行,终安然渡河,一鼓作气击溃敌军,奏响凯旋的乐章。为纪念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感念神明护佑之恩,高天吉倡议兴建此楼,以此作为对天地水三官神祇的崇高敬意,命名 " 凯歌楼 "。

同治六年(1867),回民起义,一路攻打入县境。同治七年,正月,回民起义军进攻县城,翌日城陷,起义军入城后大肆烧杀,建筑物毁为焦土,凯歌楼也化为灰烬。

同治十一年(1872),宋庆西进讨伐回军,9 月,回军全部被歼。同年,逃散在外的商民大户返回县城,公私双方大兴土木,重建神木街市,凯歌楼也开始重新修复。

今天,凯歌楼不仅是神木旧城的标志,更是数百年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承载着世代神木人的记忆与情感,堪称无言的 " 麟州志 "。

凯歌楼采用经典的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风格,整体布局严谨对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和谐之美。楼体为重檐歇山式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层层递进,错落有致,既显庄重又不失灵动。底层坚实稳固,用以支撑整座楼阁,上层则轻盈飘逸,檐牙高啄,斗拱飞檐,巧妙地将力学与美学融为一体,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

它坐拥东西 20 米,南北 20.65 米,高 6.25 米的方形基座,黄土夯筑,外覆青砖,坚实而庄重。中辟 " 十 " 字券洞,南北与大街贯通,东西为巷道。台东北角设石阶通达二层台面,上设石雕围栏,台面四角各有东西向硬山式小配房一间。

二、三层为两层重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二层通面阔五间 10.23 米,进深四间 9 米;檐柱围廊,石质鼓形柱础;南面正中置四扇格门,左右各设券洞窗。西北角设木梯,直达三层楼内。三层全为格扇门 , 廊下置平座栏杆,四角置檐柱,悬风铃。上下檐均布置一圈斗拱,下檐一圈 38 攒,为一斗二升半 ( 地方手法 ) ,上檐 32 攒,为重昂四踩斗攒,是较少见的斗拱形。雕花雀替青绿民间手法彩绘,陶质脊兽,简板瓦屋面沟滴排山,透空山面,木质博风板。

底层的周围廊,二层的平座栏杆,以及上檐的七踩斗拱,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

提及凯歌楼,不得不提的还有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雪樵。王雪樵,这位出生于神木古城的书法大家,自幼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他与于右任、李棠齐名,并称 " 陕西书坛三杰 ",十二岁为神木凯歌楼题榜书匾,闻名乡里。

凯歌楼造型古朴,结构严谨,是神木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建筑保存最好的清代建筑,也是神木仅存的一座楼阁式古建筑,较好地保存了明清的建筑风格与地方手法,对研究该地区清代庙宇建筑风格、布局、结构、规格及雕刻艺术和宗教文化的传播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史、民族战争史提供了实物资料。2003 年,凯歌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在宗教文化研究方面重要性的认可。

四百余年的岁月,它见证了朝代的更替,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却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每一次历史的波澜壮阔,都在凯歌楼的每一砖每一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之成为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诉说着文化的脉络。

来源 / 榆林文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凯歌 高天 烽火 同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