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5 月 13 日讯(记者 余诗琪)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社会热度肉眼可见,马拉松、运动赛让 " 具身智能 " 这个前沿的科幻技术名词,成了被反复谈论的热点。
从马拉松赛场到工厂车间,人形机器人以惊人的速度撕下 " 实验室样品 " 的标签。" 量产交付 " 也开始成为机器人厂商的关键词。此前,业内标杆特斯拉 Optimus 更新了量产计划:预期在 2025 年量产超千台,并进入特斯拉工厂。
而在苏州的东南方——吴中区早已实现人形机器人 " 进厂打工 "。魔法原子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追觅科技工厂,24 小时执行产品检测、物料搬运等任务,其动作精度和稳定性不输熟练工人。
打着 " 吴中标签 " 的机器人产品站上了行业舞台,其背后是吴中区对机器人产业的持续投入。" 机器人 + 人工智能 " 是吴中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已集聚相关企业超 1100 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 166 家、上市公司 14 家,去年产业规模超 1600 亿元,产业营收占苏州市比重近四成,服务机器人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内资品牌七分之一。去年,吴中还获批江苏首批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人形机器人),创建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概念迈向量产的转折点上,苏州吴中区正以 " 全产业链 " 优势和区内资本的创新布局,加速抢占赛道制高点。今年年初,吴中区成立了总规模 50 亿元,首期 10 亿元的机器人专项基金,由区内的国资平台吴中金控管理。
近日,吴中金控总经理杨冬琴接受了《科创板日报》的专访,分享了这只机器人专项基金背后的故事。
集全区之力
在杨冬琴看来,吴中区机器人产业的底气,源于其深厚的精密制造基因,区内企业如汇川技术、绿的谐波等早以精密零部件加工闻名,为当前的产业升级埋下伏笔。
"一台机器人所需的伺服电机、传感器、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在吴中区就能完成闭环生产。" 杨冬琴以区内明星公司为例:魔法原子作为成立仅一年多的初创企业,已经将人形机器人产品从实验室推向量产,它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吴中区成熟的供应链支持。杨冬琴进一步表示,区内企业可在半径 10 公里内找到所有配套供应商,大幅降低研发周期和量产成本。
在产业链飞速迭代的当下,区内资本也行动起来了。去年 5 月,由吴中金控牵头,集国发创投、英诺天使、沃赋创投、绿的谐波、科沃斯、追觅科技,共同发布了总规模 100 亿元的吴中区机器人产业基金群。
在今年,吴中区进一步升级。杨冬琴告诉记者,这次的机器人专项基金所有出资来自于区内的国资,而吴中金控作为区里唯一一个以股权投资为方向的国资平台为了做好基金的管理方也下足了功夫。"这只基金可以说是集全区之力来扶持的。" 她表示。
在基金成立之前,杨冬琴和吴中金控的投资团队足迹已经遍布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通过已合作的、深耕机器人赛道的投资机构,如蓝驰创投、中科创星、天际资本、英诺天使等,及哈工大苏州研究院、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等平台,接触了大量业内知名项目,对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做了个 " 全面摸排 "," 抢在先、干在前 "。
区别于传统市场化基金,此次设立的机器人专项基金凸显 " 政府主导、产业优先 " 特色。杨冬琴介绍到,基金一期规模 10 亿元,会采用 " 母基金 + 直投 " 模式,目前已经与区内机器人领域龙头公司科沃斯、汇川技术、追觅科技达成了明确的合作意向,相关 CVC 产业合作基金即将落地,预计撬动将 30-50 亿元的资金规模。
" 过去我们参与子基金的比例通常在 5%-20%,这次的专项基金出资比例可达 20% 以上。" 杨冬琴解释,更高的出资比例意味着更大的扶持力度、更强的话语权,可精准引导资本流向产业链薄弱环节。
同时,她还提到,为适配机器人产业的早期特性,基金条款设计会更具灵活性:降低收益要求、延长投资期限等,甚至通过阶梯式让利吸引优质管理机构。这种 " 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 的机制,给到管理机构更多空间去发挥。
在策略上,吴中金控也相当多样化,既有布局早期方向的子基金,专注于高技术壁垒和全球前沿的技术创新领域,也跟踪抗风险的成熟期直投项目。
" 整只基金的推进节奏非常快,我们预计一期基金将会在今年年内全部投出,同时二期已经进入筹备阶段,将与一期形成接力效应。机器人产业需要长期投入,我们不能只做‘一期工程’。" 杨冬琴透露,基金将重点关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人形机器人量产、AI 技术平台等 " 硬科技 " 领域,同时布局医疗、家庭服务等场景驱动的刚需赛道。
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集群第一区
作为区内的投资平台,杨冬琴对于吴中的产业生态有着清晰的认识。当下吴中区喊出了 " 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集群第一区 " 的声音,杨冬琴认为,目前区内在硬件积累上确实有着先发优势,但在机器人核心技术、算法、人才储备、场景协同上仍有不少要 " 补课 " 的地方,而这正是基金和平台将要做的。
" 再先进的技术,缺乏应用场景也是空中楼阁。"杨冬琴表示,子基金将合作的龙头公司可以提供商业门店、工厂等广泛的应用场景,同时吴中区联合区内企业定期举办机器人供需对接会,既给被投企业提供真实的场景以验证技术可行性,还为产品拉来了潜在的买单方。
与此同时,吴中区还给被投企业打造了一个可以安心发展的环境。据杨冬琴介绍,吴中区已经建设了苏州具身智能研究院、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综合创新中心和苏州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可以给机器人企业提供空间载体和测试场所,帮助初创企业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 " 提速减负 "。
此外,吴中区人工智能 + 智造产业园已经正式建成开业,总占地 60.05 亩的产业园将致力于打造长三角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标杆性产业创新高地,企业可 " 拎包入驻 "。
在杨冬琴看来,围绕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前区内各个部门都在使出浑身解数,专项基金是吴中区通过资本触角撬动产业的一次精准投入。在机器人量产 " 前夜 ",围绕技术攻坚与生态整合,专项基金将联手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一个跨越。
苏州吴中区正在机器人赛道书写 " 硬核答卷 "。随着产业基金落地、场景开放加速,这里或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一极。而吴中区的探索,也为地方政府如何以资本赋能产业升级、在竞合中找准定位提供了新范式。正如杨冬琴在分享中所言:在这只专项基金背后既是吴中区深耕机器人产业的决心,也是其向高精尖制造升级 " 关键一跃 " 的缩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