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刚刚公布了截至 2025 年 3 月末止的 2024 财年第 4 财季业绩显示,第 4 财季股东应占净利润为 5,171.78 亿日元,显著高于上年同期的 2,310.77 亿日元,有明显好转,而从截至 2025 年 3 月末止的财政年度来看,股东应占净利润为 1.15 万亿日元,也比上年的净亏损 2,276.46 亿日元明显好转,主要因为账面投资收益。
2024 财年,软银的账面投资收益主要来自其控股公司持有的投资,产生收益 3.41 万亿日元,主要包括阿里巴巴(BABA.US)的投资收益 1.86 万亿日元,Wind 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美股今年以来的股价涨幅高达 56.33%,不过值得留意的是,软银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将阿里巴巴的股票抵押了出去,也就是说,这笔收益仅仅是账面收益,软银的另一个会计项目衍生品亏损高达 2.03 万亿日元,其中有 1.7 万亿日元就与阿里巴巴股票的预付远期合约有关。
换言之,软银于阿里巴巴股份的账面投资收益被其衍生品亏损抵消掉。
不过,其他的控股投资扳回一城,T-Mobile 产生收益 1.35 万亿日元,芯片设计公司ARM(ARM.US)扭亏为盈,后者于 2024 财年录得分部收益 476.67 亿日元,而上年同期为亏损 332.15 亿日元,且软银的其他并表公司如 SoftBank 也有不错的表现。
不过,大家更关心的是软银专门投资于独角兽的愿景基金表现。
愿景基金表现出现分化
自推出以来,愿景基金一期的累计总收益达 234 亿美元,而愿景基金二期则录得总亏损高达 229 亿美元。
2024 财年,愿景基金一期录得投资收益 67 亿美元,其中已退出的投资亏损 41 亿美元,未出售投资收益则为 58 亿美元。于 2025 年 3 月末,其已上市投资组合的公允值较三个月前上升 0.8%,其中 Coupang、滴滴和欧洲二手车平台 Auto1 的股价有所上升,但被印度母婴初创公司 FirstCry 和其他投资的估值下降部分抵消。未上市投资组合中,3 月末估值较三个月前上升 6.6%,主要因为字节跳动的估值上升。
愿景基金二期的亏损有点惨烈。2024 财年的投资亏损达到 36 亿美元,其中已退出投资亏损 46 亿美元。愿景基金二期于 2025 年 3 月末的公允值较前三个月下降了 2.7%,其中上市公司的公允值下降最为严重,降幅达到 21.7%,主要因为印度外卖平台 Swiggy 和印度电动踏板车公司 Ola Electric 的股价下降。未上市投资组合的估值也较前三个月下降 0.7%,我们留意到,未上市投资的累计账面亏损已达 157 亿美元。
2024 财年,愿景基金一期和二期合共出售了 53.5 亿美元的投资,包括完全退出 24 家公司的投资,包括最近并购英国同行的美版美团 DoorDash(DASH.US)和商汤(00020.HK)。
加码 AI
近日有传闻指,软银与 OpenAI 合力打造的 " 星际之门 " 项目或因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而面临严重障碍,可能导致融资谈判陷入困境,加上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增加,以及 DeepSeek 高效率模型所开创的新理念,或冲击了数据中心的需求,从而或令资金重新度量 AI 基建投资。
即便如此,软银仍要继续加码 AI。
该集团已承诺对 OpenAI 追加投资 400 亿美元,抵扣掉共同投资者出资的 100 亿美元银团投资后,软银的有效投资金额预计高达 300 亿美元。2025 年 4 月 15 日,OpenAI 获得首轮融资 100 亿美元,其中 85 亿美元来自愿景基金二期。
软银还决定以 6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半导体设计公司 Ampere 的全部权益,预计交易于 2025 年下半年完成。
另外,软银收购了英国公司 Graphcore,这是一家专注于 AI 和机器学习的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和开发者,作为附属公司合并入账。
软银还投资了英国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平台 Wayve。
由于 AI 的开发需要大量运算,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核能和光伏发电等都成为投资热门赛道,软银的投资也不落后,该集团增持了在美国建设和运营光伏发电厂的 SBE Global,将其由联营公司转变为附属公司。
愿景基金对企业和前沿科技领域合共作出了 37.9 亿美元的投资。
结语
在投资路上,软银可谓有喜有悲,阿里巴巴使其成为最成功的投资者,但是 WeWork 的失利却使孙正义背负上 " 识人不明 " 的质疑,迫使软银不断加码前沿科技投资,期望再找到一只像阿里巴巴一样能脱颖而出的独角兽,甚至不惜出售阿里巴巴的股权来融资。
ARM 是其磨了很久的一只独角兽,虽最终上市成功且赶上了 AI 发展浪潮,但 ARM 仍难以取代其失去阿里巴巴投资的重大利润缺口。
软银不断加码 AI 投资,试图在这一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重塑辉煌。从大手笔对 OpenAI 追加巨额投资,不惜花重金建造 " 星际之门 ",到收购 Ampere、Graphcore 等半导体领域的潜力企业,再到布局自动驾驶平台 Wayve,每一步都彰显着软银在 AI 赛道的野心与决心。在 AI 开发对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当下,软银还将目光投向了光伏等能源领域,试图为 AI 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支撑。
然而,AI 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面临技术迭代的巨大压力,还受全球经济形势、政策法规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OpenAI 虽然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但随着 DeepSeek 等新兴竞争者的崛起,未来的市场格局充满变数。软银重金押注的这些 AI 项目,能否真正成长为下一个 " 阿里巴巴 ",带来丰厚的回报,仍需时间的检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