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5-14
【网观西安】“西北横店”短剧造梦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共 2543 字,阅读时长约为 3 分钟。

近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上,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西安造梦工厂影视基地成功入选 "2024 年全国微短剧基地排名 TOP10"。

作为陕西唯一入围的基地,它用 30 万件道具储备、72 小时极速出片的 " 西北速度 ",成功跻身影视基地第一梯队。

西安的野心远不止一个 " 造梦工厂 "。总投资 2.6 亿元的西部国际短视频基地落子秦汉新城,誓要建起数字影棚矩阵;未央视频文化产业园斥资 17.8 亿元,将环湖文旅与短剧拍摄、直播电商捆成 " 三栖战舰 ";更有最近因电视剧《主角》进驻而揭开神秘面纱的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到处都弥漫着浓厚的 80 年代气息 ……

不得不说,西安的影视版图正在多点开花," 短剧版横店 " 呼之欲出!

近两年,西安凭借低成本、快节奏的创作生态抢占先机,成为 " 短剧之都 "。

一组滚烫数据正在改写行业认知。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 全国 100 部微短剧中有 60 部诞生于西安。" 从霸屏的《无双》到甜宠爆款《恋恋小食光》《全糖少爷》,均有西安影视公司的参与。

在白皮书的 " 短剧百强榜承制方城市占比 " 中,西安位居榜首。以西安秋元影视为例,2024 年度上线的短剧数高达 199 部,是百强榜中上线短剧数最多的承制方,上榜 TOP30 次数为 309 次。此外,西安匣子、西安等闲和西安丰行等本土力量也是榜上有名。

▲图源:曲江影视集团、西影传媒

翻开历史,西安短剧基因由来已久。

向上可追溯至西影厂黄金年代,这里曾经是 " 西部电影 " 的策源地,缔造过《红高粱》《老井》等一大批史诗巨制,骨子里就镌刻着中国电影工业的高标准。

向下则扎根于《都市碎戏》时代,那些用陕西方言演绎市井烟火的千集短剧,早已在 20 年前就催生了围绕短剧衍生的演员、影视公司和产业链。

▲都市碎戏截图

短剧‌ 人才池构建,不容忽视。

西安短剧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有 " 文学陕军 " 沉淀的编剧力量,也有高校源源不断输送的演艺人才,以及他们开创的 " 高校—基地—企业 " 三级培养模式。

十里沣河微短剧培训基地,他们与省内外 20 多家高校达成战略合作,编剧班教爆款套路,拍摄现场当实操课堂,如此定制化培养的毕业生上岗就是 " 资深派 "。这种模式也催生了产业链 " 裂变效应 " ,让 " 拍戏 - 培训 - 创业 " 形成良性闭环。

论及影视取景造景,有一个观点不得不提:西安本身就是一座不用搭影棚的天然片场。

在西安拍剧,随便钻进一条老街都能拍出历史 " 穿越感 "。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周生如故》等剧均在西安历史地标取景。

西安与生俱来的市井气息也成功吸引了一批现代剧、年代剧在此 " 开机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嘉益主演的《装台》,当三轮车在市井穿梭,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油然而生。

电视剧《装台》剧照

如今,西安再次开启 " 基建狂魔 " 形式,多个影视基地以工业化标准拔地而起,一站式影视生态即刻呈现。

场景超市化,直接" 拎包拍戏 "。西安幸福林带的大夏星川,是西安短剧的拍摄基地之一。1.1 万平方米的影视基地变身 " 剧组超市 " ——服装店、群演广场是基本操作,连法院、医院、KTV、别墅都现成搭好;十里沣河微短剧影视基地更是与景区、酒店、会议中心、学校等 21 家单位达成合作,彻底玩转 " 一站式服务 "。

制造工业化,妥妥的" 短剧制造机 "。十里沣河微短剧影视基地每月都有 150 部以上的微短剧出来,高峰期一天 17 个剧组扎堆拍戏;秦汉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已有 279 家注册企业,培育孵化 20 家企业成功入规,覆盖了剧本创作、投资策划、拍摄制作、宣传发行、衍生品开发等影视文化全产业链。

现代微短剧拍摄实景 影棚 + 场景 图源:西咸新区

技术破局,特色基地玩出花活儿。‌‌ 未央视频文化产业园将引进最新技术,新建一个西北唯一的 XR 虚拟演播厅和 VP 虚拟短视频摄制影棚。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将仪表厂变为千亩年代片场,成为西北首个、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年代主题影视基地。

当然,这些都是西安短剧影视基地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西咸新区成为这些基地的 " 新宠儿 "。

据官方统计,西咸新区已经聚集5 大拍摄基地、3 万平方米实景影棚,全区已注册影视企业超 600 家,专业微短剧公司 30 余家,拍摄剧目 800 余部,已初步形成微短剧产业链集群。

摊开全国短剧地图,郑州、开封凭借传统影视产业基础,短剧产量直逼西安,还有横店从 " 横屏长剧基地 " 向 " 竖屏短剧热土 " 不断转型 ……

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西安未来该如何保持竞争力,让" 短剧之都 " 的招牌更加响亮?不妨从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重构短剧产业生态。这就需要联动番茄小说等网文平台获取高流量 IP 开发权,组建本土创作联盟,实现剧本工业化与在地化双升级。

再者,必须攥紧自家版权,构建多元变现渠道,推动内容传播与商业回报双效提升。

唯有将短剧从 " 流量快消品 " 转化为 " 文化资产沉淀器 ",才能让短剧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持久引擎。

▲造梦工厂影视基地内搭建的场景 图源: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第二,内容升级刻不容缓。‌ 如今,观众不再单单满足于 " 脸谱化 " 的霸总爽剧,而是更加愿意去了解有深度的剧情。

不妨试试以 " 在地文化 + 垂类创新 " 破局,深度融合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红色文化等本土资源,通过差异化题材挖掘打造,让短剧跳出 " 快消品 " 困局,升级为驱动文艺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融合型文化载体。

第三,拓展技术" 新赛道 "。当前,短剧产业正通过 ‌ 技术赋能 ‌ 开辟增长新象限。

比如在互动短剧方向,可以开发多支线剧情互动短剧,强化沉浸体验与参与黏性;在 AIGC 技术深度应用方向,可以引入剧本智脑系统、数字人演员库,帮助短剧探索题材多样性的无限可能。

第四,‌ 打造文化输出新载体。

据行业预测,微短剧出海市场潜力是国内市场的 7 至 12 倍,总规模有望达百亿美元量级。

业内人士认为,从出海到破浪,短剧还要不断深化内容创新,拓宽题材边界,强化品牌塑造。对此,应立足 " 三精 " 原则——精准选题、精品制作、精细运营,通过多元化、高质量的作品有效突破文化壁垒,通过 " 大主题小切口 " 叙事,将中国文化转化为全球通行的情感符号。

来源 / 网观西安

相关标签

横店 西北 陕西 无双 文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