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 05-14
AI进入太空!“三体计算星座”正式组网 未来将达到千星规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科创板日报》5 月 14 日讯 人工智能的脚步,正逐渐向太空迈去。

今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以 " 一箭十二星 " 的方式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 " 三体计算星座 " 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所谓计算卫星,是有别于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的第四类卫星。通常情况下,卫星把接收到的数据传回地球,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解析,即 " 天感地算 "。这种模式受带宽限制,数据传输效率低,信息损耗大。而计算卫星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实时在轨处理,实现 " 天感天算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表示,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术把数据处理完再下传,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本次发射的 12 颗计算卫星搭载有星载智算系统、 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性能方面,其最高单星算力达 744TOPS,整体具备 4POPS 在轨计算能力和 30TB 存储容量。

与此同时,卫星搭载了 80 亿参数天基模型,能够对 L0-L4 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用以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任务。

据介绍," 三体计算星座 " 其名源自牛顿提出的 " 三体问题 ",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可达 1000P。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 我们希望将单颗卫星的算力从 T 级提升至 P 级,并像互联网将不同电脑连接在一起一样,实现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

按之江实验室此前公布的计划,其将在 2025 年全年将完成超 50 颗星座布局。2027 年前,至少完成 100 颗左右的卫星规模建设。未来,将达到 1000 颗星的规模,在太空中形成有效的计算基础设施支撑。

民生证券认为,2025 年将是我国两大星座规模组网发力之年。伴随星座端建设的加速推进,叠加新型技术试验卫星的不断演进,作为通信侧基础设施的天基建设不断完善背景下,将为地面侧的终端应用节奏带来显著推进作用。

中长期看,天风证券指出,卫星行业进入正式组网阶段后有望进入常态化发射。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快车道,多地方政府出台支持卫星产业政策,卫星行业成长空间较大。

投资方面,国盛证券认为,AI+ 卫星全球正在技术与产业共振,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国内围绕 " 三体星座 " 的重大进展寻找产业链相关标的,如普天科技、臻镭科技、铖昌科技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星座 卫星 三体 基础设施 院士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