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 OLED,极有可能成为实现 " 制造效率突破 " 与 " 规模化落地 " 的关键连接点。
作 者 丨 宿艺
编 辑 丨 子淇
在成本优化与制造灵活性的语境中,印刷 OLED 作为具备潜在效率优势的技术路径,再度进入产业观察的视野。
近日举办的 2025 年 SID 显示周上,TCL 华星集中展出了从 6.5 英寸手机显示到 65 英寸 TV 显示的印刷 OLED 全尺寸产品矩阵,这也是全球首次由一家厂商展示如此广泛覆盖的印刷 OLED 产品线。
从手机显示、平板显示、笔电显示、显示器到电视屏,从 6.5 英寸全球首款印刷 OLED 手机显示到 65 英寸印刷 OLED TV 显示,这一 " 全家桶 " 式亮相,不仅是 TCL 华星前沿显示技术积累的一次集中呈现,更释放出两大产业信号:
第一,印刷 OLED 能够在手机、平板、笔电、显示器、电视等多种终端形态中灵活应用,再次印证了 " 印刷 OLED 可能是唯一可覆盖小、中、大全尺寸的规模化商用 OLED 技术路径 " 这一行业判断。
第二,印刷 OLED 正从实验室探索迈向工程化验证和商业化落地的阶段,有望成为支撑下一轮显示产业革新的重要技术基座之一。
印刷 OLED 一度被视为 " 重要潜力技术 ",但其规模化量产路径却久久面临不确定性。如今,这一系列多尺寸、多形态、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的展品,让外界得以直观感知印刷 OLED 从技术概念走向商用样品的全过程,也为业界研判印刷 OLED 技术成熟度和落地前景,提供了更具体的参照。
’
印刷 OLED" 全家桶 " 首次集结亮相
从产业趋势看,当前全球显示行业仍处于多技术路线探索并存的阶段,但在产业规模化与成本效率诉求驱动下,技术路径正呈现出向制造更简洁、材料利用率更高、工艺兼容性更强的方向逐步收敛的趋势。
印刷 OLED,极有可能成为实现 " 制造效率突破 " 与 " 规模化落地 " 的关键连接点。
实际上,印刷 OLED 的工艺逻辑并不复杂,它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将液态有机发光材料精准滴落在基板上,从而绕开传统 OLED 制造对高真空蒸镀系统和高精度金属掩膜板的依赖。这既能带来制程环节的压缩和设备结构的简化,还在制造效率、材料利用率和尺寸适配性等关键维度展现出结构性优势。
例如,在传统蒸镀方式中,大部分材料利用率常常不足 30%,大量材料在掩膜板上损耗,而印刷 OLED 的材料利用率可以超过 90%。如此一来,除了实质性的成本下降,工艺调试和参数优化的边际代价也将显著降低,能够为后续迭代和良率爬坡留下更大空间。
同时,得益于喷墨打印工艺在像素图案设计上的高度灵活性(不依赖掩膜、支持按需打印),印刷 OLED 在尺寸上还具备天然的扩展性,既能应用于柔性可卷终端,也可支持大尺寸高分辨率显示,是目前业内率先展示出具备小、中、大全尺寸连贯覆盖能力的 OLED 技术方案。
作为显示行业中首个由中国企业引领全球进入到商用阶段的技术,印刷 OLED 自然是 TCL 华星重点布局的技术之一。
2024 年 11 月 16 日,在 DTC2024 大会上,TCL 华星正式宣布了国内首条投产的印刷 OLED 屏幕在武汉基地实现量产,标志着这一技术路径首次在国内从实验室验证走向规模工程落地,在中国显示产业发展史上立下一块重要里程碑。2025 年 3 月,TCL 华星第一款印刷 OLED 21.6 英寸专业显示屏亮相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再次引发多方关注。
印刷 OLED 加速升温,此次在 SID2025 上展出的印刷 OLED 产品,又进一步展示了TCL 华星在全尺寸覆盖与应用场景扩展方面的技术兑现能力。
其中,TCL 华星全球首款 6.5 英寸印刷 OLED" 真彩荧幕 " 采用超视网膜级 Real RGB 像素阵列,可带来百万级对比度和广色域显示。搭载 3 μ m 喷墨打印头,实现 90% 发光效率提升、低蓝光护眼与 0.1ms 响应表现,能够满足高性能移动显示需求。
14 英寸笔电屏为全球首款将氧化物驱动与喷墨印刷 OLED 工艺融合于笔电产品中的显示屏,具备更快响应与更低功耗、2.8K 高解析度与高亮特性,可实现百万级对比度与精准色彩,还原清晰细腻画质,同时兼顾绿色节能。
同样是 14 英寸的,还有全球首款印刷 OLED 平板显示屏,其采用微米级喷墨沉积工艺提升像素密度,实现百万级对比度与自然色彩过渡,通过搭配超薄玻璃基板与抗眩光涂层,能够带来兼顾专业创作与日常使用的更佳显示体验。
此外,TCL 华星 65 英寸 8K 印刷 OLED 电视屏,也是当前全球最大尺寸的印刷 OLED 显示屏,拥有 3300 万像素和 120Hz 高刷,可带来细腻画质与流畅动态表现。相比中大尺寸 OLED 领域同类技术产品,具备材料利用率高、蓝光辐射低、低灰阶下色域稳定等优势,展示出了 OLED 技术在大尺寸家庭娱乐领域的商业化可行性。
印刷 OLED 以其 " 面向未来制造 " 的属性,打通了从材料设计、设备革新到终端体验的全链路优化路径,是中国显示企业破解高成本、高能耗、高门槛 " 三高 " 困局的关键支点。此次 TCL 华星印刷 OLED" 全家桶 " 的亮相,标志着印刷 OLED 技术工艺在多尺寸形态下的工程成熟度正快速提升,可以看到,破解 " 三高 " 困局的支点正在被强力撬动。
’
" 全技术 + 全尺寸 + 全场景 " 三轴驱动
TCL 华星印刷 OLED 技术在尺寸、形态、场景三大维度的覆盖能力,来源于其十余年来围绕材料、设备、工艺搭建的底层技术体系,核心策略可以概括为以 " 全技术 + 全尺寸 + 全场景 " 三轴协同,加速印刷 OLED 从实验室概念向平台型技术跃迁。
" 全技术 " 指的是 TCL 华星在印刷 OLED 量产环节的技术可控。
过去几年,相比蒸镀工艺的高成熟度,印刷 OLED 仍处在材料、设备、工艺三位一体协同开发的爬坡期,是一场系统性工程挑战。从喷头精度、材料均匀性、干燥控制到封装适配,每一环节都没有现成标准,需要重构工程参数。例如,1 毫升的油墨会被分成 10 亿滴,而打印头将以上万赫兹的频率高速工作,在 30 秒内将这些液滴打印到玻璃上,这对墨水稳定性、喷头响应速度与打印路径控制等提出了极高的综合要求。
TCL 华星是当前极少数完成量产验证的厂商之一。过去十余年,其在材料配方、设备调校和工程验证等环节长期投入,一步步实现从材料、设备、工艺、封装到驱动等产业链条的技术可控。在蒸镀路线长期被日韩企业主导的背景下,这种从源头构建起的产业闭环能力,也有望成为中国显示企业摆脱路径限制、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突破口。
" 全尺寸 " 即 TCL 华星稳步完成了覆盖多个关键尺寸段的产品验证。
此次亮相的全尺寸产品矩阵就是最好例证。基于领跑全球的印刷 OLED 技术相关发明专利积累,目前 TCL 华星不同尺寸和形态的印刷 OLED 样机均已实现较好的显示效果,从 6.5 英寸到 65 英寸,从刚性到各种柔性,覆盖范围广泛。
" 全场景 " 就是可渗透至消费电子、商显、车载、医疗等多个垂直场景。
TCL 华星的首条印刷 OLED 量产产品,是一款应用于中小尺寸医疗显示领域的 21.6 英寸专业显示屏,目前已在武汉正式交付客户。由于医疗显示器对屏幕有较高要求,该产品的落地交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TCL 华星的印刷 OLED 技术水平,加之此次全尺寸产品的亮相,不难预见 TCL 华星的印刷 OLED 量产产品有望逐渐向显示器、笔记本等领域拓展,在消费市场的占比或将稳步提升。
在 " 全技术 + 全尺寸 + 全场景 " 三轴驱动下,TCL 华星还有望将印刷 OLED 打造为具备可拓展性、产线灵活性、生态协同力的平台型技术。
一方面,印刷 OLED 技术具备结构可调、制程温和的特点,这使其在柔性、透明、可卷曲等新型形态探索中具备天然的材料兼容性与工艺适应性。TCL 华星早在 2021 年就展出过一款 17 英寸印刷 OLED 可卷曲显示屏,2022 年推出过一款 IGZO 喷墨打印 OLED 折叠显示器,此次展出的 6.5 英寸全球首款印刷 OLED 手机显示,更再次彰显出其在多元显示形态上的拓展潜力。
另一方面,依托印刷 OLED 不同尺寸产品可共享相同工艺平台的天然优势,TCL 华星有望结合模块化制造思维推动印刷 OLED 产线的柔性化,实现面向多品类的产线协同与产能灵活切换,为未来的柔性制造打下技术基础。
此外,TCL 华星也在通过牵头搭建 " 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 " 平台等方式,推动上下游材料、设备、终端市场的协同共进。
比如在材料端,TCL 华星会尝试将现有蒸镀体系下已量产的材料转化为墨水形态,以降低上游材料的报废率,也会与多家供应商开展协同攻关,解决材料的供应的稳定性;在设备端,产业上游的大型机、VOC 设备等核心印刷设备也正在印刷 OLED 放量过程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可以认为," 三轴驱动 " 不止将勾画全场景、全尺寸的印刷 OLED 显示生态新格局,更是 TCL 华星自身能力体系的系统化重塑,有望推动中国厂商从过往的 " 单个环节制造商 ",发展为拥有系统集成能力和产业影响力的 " 解决方案提供者 "。
’
《壹观察》评论
过去十余年,印刷 OLED 并非没有追随者,几乎所有显示厂商都曾试水,最终却大多选择离场。低投入带来慢迭代,产业链原地踏步,资本信心不足。
彼时,业界的主流判断是 " 避风险,走熟路 "。印刷 OLED 被认为前路未明,但对 TCL 华星而言,这恰恰是摆脱 " 模仿、跟随、受制于人 " 命运的分叉口:相较于高度依赖专利、设备和材料垄断的蒸镀技术,印刷 OLED 在技术路径上具备更高的开放性与自主空间。哪怕还不成熟,TCL 华星依然选择坚定下注。
2014 年,TCL 华星在广州搭建起首个印刷 OLED 实验室,联合 TEL,利用爱普生研发的打印设备完成了首块 31 英寸印刷 OLED 屏幕的点亮。次年,TCL 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 SID 大会上明确表态:印刷 OLED 将可能成为新一代大尺寸显示技术," 未来将像印刷报纸一样生产屏幕 "。
此后,在这条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技术路线中,TCL 华星独自行进,经历波折无数。直到 2024 年武汉 5.5 代线正式量产,深入无人区许久的 TCL 华星,才终于在孤岛式推进中完成从实验室到工程化的闭环。
如今,从 " 技术领先 " 迈向 " 产业引领 ",TCL 华星正在以 " 品牌 + 技术 " 双擎驱动,为中国显示产业构建长期护城河:
技术侧,TCL 华星构建从喷墨打印头、材料配方到整线工艺的核心自主体系,打破日韩主导技术路径。
品牌侧,TCL 华星以 APEX 臻图构建面向全球的先进显示技术品牌,致力于以全球领先技术打造极致产品体验,实现用户价值、产业价值与品牌价值的统一。
在 APEX 臻图 " 洞见极致 " 的理念引领下,TCL 华星不断强化显示体验、视觉健康、绿色低碳等核心特性,围绕消费者需求拓展全场景应用布局,本次 SID2025 上展出的众多产品,就是 APEX 臻图品牌理念的集中体现。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唯有品牌与技术的正向循环才能真正建立不可替代的核心壁垒。TCL 华星正在 " 品牌 + 技术 " 双擎驱动下,以品牌力拉动技术转化效率,用技术力支撑市场扩张,为中国显示产业构建更加稳固的全球竞争支点。
正如 TCL 科技高级副总裁、TCL 华星 CEO 赵军曾说," 在显示产业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每项技术基本都是由国外企业发明或产业化,但印刷 OLED 是第一个由中国企业引领的全球技术进入商用,具有标志性意义 "。
如今 TCL 华星印刷 OLED" 全家桶 " 的落地,不止体现了 TCL 华星在印刷 OLED 制造精度、色彩表现和场景覆盖能力上的显著突破,彰显了 TCL 华星长期技术布局下的阶段性胜利,更释放出中国厂商在下一代显示技术浪潮来临之前,实现技术自主、路径自主、创新自主的重要信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