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技 05-14
个人工作站搭载「三模」屏幕!联想拯救者能否「拯救」裸眼3D?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5 年 5 月 8 日,联想在「天禧 AI 生态春季新品超能之夜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全新拯救者创世系列个人工作站产品,首发价 41999 元起,国补价 39999 元起。 

从配置上看,拯救者创世可以用「豪华」来形容:标配的英特尔 Ultra 9 275HX + RTX 5090 24G 组合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游戏电脑」,起步 64GB、最大 192GB(48GB × 4)的内存配置也让拯救者创世拥有了比肩小型桌面工作站的底气。

图片来源:联想

但我今天想说的并不是拯救者创世个人工作站的核心配置,而是它的屏幕——拯救者创世个人工作站采用的是一块「三模」屏幕

1. 屏幕物理分辨率为 3840 × 2400,此模式下支持 240Hz 刷新率;

2. 屏幕可次采样至 1920 × 1080 分辨率,此模式下支持 440Hz 超高刷新率;

3. 屏幕也可降低至 1920 × 1200 模式工作,此时将联动开启裸眼 3D 显示模式。

没错,裸眼 3D 这个在 15 年前就走红过的技术,现在又回来了。

考虑到 3D 技术确实「有些年份」,在分析联想拯救者创世的 3D 技术能为行业带来什么影响之前,小雷决定花点时间,先带大家梳理一下 3D 显示的技术脉络。

我们知道,3D 显示(不包括全息显示)的本质是让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画面,用画面视角差欺骗大脑,让大脑根据视角差「想象」出景深。

上个世纪,电影行业想出了用「红蓝胶片」来区分画面中的图像:观看红蓝 3D 电影需要佩戴「红蓝眼镜」:画面中的红蓝图像存在视差,左眼的红色胶片只让红色图像通过,右眼蓝色胶片只让蓝光通过,以此确保两只眼睛看到的是不同的画面。

图片来源:ChatGPT

由于成本极低,这种 3D 显示技术在上世纪相当流行,甚至在 2005 年前后仍在国内市场活跃。但因这种 3D 显示技术对画面色彩影响极大,在 2010 年前后,这种技术便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主动 3D 方案和偏振 3D 方案。

主动 3D 方案中,显示器会以高刷新率轮流显示左右眼的画面,并通过信号发射器与 3D 眼镜保持频率同步。而主动 3D 眼镜的镜片为液晶电子快门,会同步发射器的频率,高频闪烁遮挡用户的眼睛,确保用户同一时间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画面。

图片来源:ViewSonic

因对显示器要求较低,这种 3D 方案在家用场景中相对常见,比如我们熟悉的英伟达(NVIDIA)在 2008 年就推出了 NVIDIA 3D Vision,将主动 3D 带到了 PC 玩家群体中。只不过主动 3D 眼镜频闪问题极为严重,且主动结构非常复杂,很快就被偏振 3D 取代。

偏振 3D 和色差 3D 在技术上有些类似,但区分左右眼的不是画面色相,而是左右眼画面的偏振方向——偏振 3D 眼镜的左右镜片采用了不同的偏振方向,能在不影响画面色彩(但显著降低画面亮度)的情况下区分左右眼看到的画面,电影行业流行的 RealD 放映技术采用的就是偏振 3D 方案。

2011 年,任天堂推出了 DSi 掌机的继任机型 3DS;除了例行的硬件升级外,3DS 还支持裸眼 3D 显示。从 3D 显示的发展来看,3DS 也是首款将 裸眼 3D 技术大规模应用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

不同于「画面叠加显示,眼镜选择过滤」的传统 3D 模式,裸眼 3D 利用视差壁或视差透镜技术,将左右眼的画面分别投送。只要用户正对屏幕,就能以肉眼直接看到对应的 3D 画面。

图片来源:任天堂

3DS 在裸眼 3D 领域的成功尝试也点燃了消费电子行业对裸眼 3D 技术的热情,在 2011 年至 2014 年,几乎整个消费电子行业都趋之若鹜加入到裸眼 3D 的阵营中。LG、HTC 等手机品牌先后推出了支持 3D 拍摄和裸眼 3D 显示的智能手机;东芝甚至充分发挥了供应链优势,推出了支持裸眼 3D 显示 58 英寸大屏电视。一时间,裸眼 3D 堪称「前途无量」。

但很快,大家便发现裸眼 3D 远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

没错,裸眼 3D 技术不需要佩戴 3D 眼镜,却有着极为严格的可视角度限制。尽管眼部追踪功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扩大裸眼 3D 的可视角度,但额外的眼部追踪模块也加大了设备运算的负担和整机功耗。

此外,视差壁或视差透镜技术意味着用户「每只眼睛只能看到一半的像素」,显著影响了最终 3D 图像的清晰度和亮度。更不用说当时 3D 显示的内容生态短板了。即使是裸眼 3D 技术的推广者任天堂,其用户对 3DS 的 3D 显示技术同样不买账:小雷当时曾在玩家群里发起过投票,二百多人的玩家群里,开 3D 模式玩游戏的还不到 10 人。

图片来源:HTC

即使是力推 3DS 的任天堂,能真正利用其 3D 特性的游戏阵容都相当有限。至于 LG、HTC、东芝等不实际掌控生态内容的品牌,在内容方面更是捉襟见肘——以小雷熟悉的 HTC EVO 3D 为例,在买到手的半年时间里,真正意义上的「3D 内容」只有系统自带的一款体感游戏。

硬件要求高、画面显示差、3D 内容少,在这「三座大山」面前,消费电子品牌不得不服软。也正因如此,在 2016 年后,只有极少数品牌愿意在裸眼 3D 这一赛道发力。

既然裸眼 3D 技术在消费领域有如此「不光彩」的历史,那为什么联想还要将这一技术应用在拯救者创世上呢?或者说,拯救者创世该怎么绕开裸眼 3D 技术的「泥潭」呢?

在我看来,联想之所以选择在拯救者创世上搭载裸眼 3D 技术,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

首先,联想对拯救者创世的产品定位并不是简单的游戏设备,而是一款个人工作站——最高 192GB 内存就是最好的证明。个人工作站的产品定位意味着拯救者创世并不是简单的裸眼 3D 内容「消费端」,同时也是 3D 内容的「创作设备」。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其实在这些商用设备领域或「创作设备」领域,联想从未放弃对裸眼 3D 设备的研究。在 2024 年的 MWC 上,联想就展出了已经商品化的裸眼 3D 工作流程方案——其裸眼 3D 屏幕还可以主动追踪屏幕前的人眼,实时优化显示效果,让裸眼 3D 也能拥有大可视角度。

夸张点说,拯救者创世本身就是个用来丰富裸眼 3D 内容的创作设备。

其次,随着近几年 GPU 性能的爆发,曾经严重影响的用户体验的 3D 游戏,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针对裸眼 3D 分辨率减半的问题,联想拯救者创世直接将原始分辨率提高,即使像素「打五折」也能保证画面显示效果。其次,Ultra 9 275HX+RTX 5090 的顶级配置也足以满足主流 3D 游戏的性能要求。

在最关键的 3D 内容方面,现阶段拯救者创世已经适配了 30 款 3D 游戏,这一数字未来必然还会增加。除此之外,利用 AI 拆解画面、加入景深的 2D 转 3D 技术早在 2022 年就已经出现;CES 2024 上,三星更是展示了与 SteamVR 兼容的裸眼 3D 显示技术。可以说 3D 游戏阵容早已不成问题,硬件性能才是限制用户 3D 体验的最后一环。

而联想拯救者创世,最不缺的就是硬件性能。

回顾整个 3D 显示技术的发展、消失和重现,在雷科技看来,3D 技术从来都不是没前途的噱头,只不过是过去的产品低估了技术门槛,将 3D 技术用在了不合适的场景中。如今联想用拯救者创世把裸眼 3D 带回到工作站这一品类,本质上也只是将 3D 技术「拨乱反正」,将 3D 技术从急功近利的内容消费端带回到稳扎稳打的内容生产端。

从这个角度看,裸眼 3D 技术其实从未消失。而在更强大的硬件和更开放的内容生态的支持下,裸眼 3D 的未来早已清晰可辨、触手可及。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联想 分辨率 快门 物理 天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