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 , 家庭教育正成为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防线 , 它不仅关乎孩子性格的塑造与能力的培养 , 更承担着抵御网络风险、提升数字素养的重任。此外 , 良好的家庭关系也为家长提供了自我成长的契机 , 助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5 月 14 日 ,2025 年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期间 , 一场聚焦 " 家庭生活‘心’升级 , 数字素养‘新’探索 " 的数字时代家庭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国内外教育专家、一线工作者以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 , 共同探索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策略与新路径。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和腾讯客服未成年人保护营地联合举办。
研讨会现场
构建共育新生态 ,汇聚家庭成长力量
科技的飞速发展 , 深刻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方式 , 也为家庭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与挑战。当短视频、网络游戏等数字娱乐产品充斥生活 , 不少家长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焦虑之中。面对这些新难题 , 家长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副代表毕曼达女士在研讨会上给出了答案。她认为 :" 数字领域能为儿童的教育、创造力和社交带来巨大益处 , 但同时也可能出现数据滥用、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等不容忽视的风险。在这个数字时代 , 积极的养育方式对确保儿童的安全和福祉至关重要 , 因为它能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 , 让儿童的情感与心理健康得到良好发展 , 培养适应能力 , 从而安全、负责任地探索网络空间。同时 , 父母需要得到支持 , 以具备采取积极养育方式的能力。"
家庭需要支持 , 这一理念在联合国儿基会近日发布的《家庭积极养育手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手册提出 , 为了营造充满理解、尊重和爱的家庭氛围 , 参与孩子日常照料和教育的所有人 , 无论是亲生父母 , 还是祖父母、 ( 外 ) 祖父母等长辈 , 或是其他亲属、法定监护人 , 都需要不断学习提升。其目的在于引导家长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积极养育方式 , 从而构建和谐温暖、基于信任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 家庭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 但可以有被 31 万位志愿者验证过的参考答案 ", 腾讯客服未保营地凝聚 31 万名志愿者的力量 , 给出了共育生态的新范式。营地发起的 " 家庭守护者计划 ", 从社会共建家庭教育的模式出发 , 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 为广大家庭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线上 , 依托 " 幸福家・家庭教育服务园地 ", 将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传递给更多家长 ; 线下 , 借助家庭教育志愿者的力量 , 走进社区、学校 , 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 , 帮助更多家庭应对新挑战。在研讨会上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腾讯客服未保营地还共同启动 " 家庭守护者计划 —— 积极养育家庭行动 ", 呼吁各界共同将积极养育付诸实践 , 让每个家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积极养育路径。
中国家庭学会同样积极行动 , 依托腾讯客服未保营地家庭教育志愿者的实践经验 , 采用社会化和数字化的方式 , 为家庭网络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服务。学会特别成立了 " 志愿服务专委会 "。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会长赵东花表示 : 每一个家庭都蕴含着独特的教育智慧 , 要帮助家长们多唤醒这份智慧 , 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路径 ; 将以志愿服务专委会的成立为契机 , 携手各方 , 加强社会资源整合 , 深化队伍建设 , 共同推动家校社协同 , 持续深耕家庭教育 , 为数字时代的家庭教育注入新动能 , 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研讨会现场
破解焦虑困局 ,助力家长指引儿童安全探索网络空间
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 , 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和电子产品普遍存在焦虑 : 害怕孩子接触不良内容受误导 ; 担心孩子过度使用网络从而影响学习和健康 ; 防范孩子遭遇社交隐患、隐私泄露 , 被有害内容带偏 ; 烦恼孩子热衷虚拟世界 , 导致亲子关系疏离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处处长朵拉女士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 她认为 :" 家长需要具备技能 , 为孩子创造安全的数字环境。家长的担心往往源自于他们对技术知识缺乏了解。在了解数字发展趋势的同时 , 家长也非常有必要围绕安全这一话题与孩子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 , 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此外 , 我们还有可能通过数字工具带来的资源和实时支持 , 协助家长了解孩子上网的情况。"
随着 AI 技术的蓬勃发展 , 为家长提供服务的沟通和教育工具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幸福家・家庭教育服务园地 " 是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与腾讯联合打造的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公益平台 , 自上线以来 , 已累计为 430 万用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近日 , 腾讯客服未保营地又对页面服务功能进行了升级 , 通过家庭教育大模型推出 " 定制教育方案 ", 为家长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该方案借助混元 turboS 模型 + DeepSeek-R1 深度思考技术 , 首先与家长进行多轮对话 , 了解家庭基本信息 ; 然后运用专业算法分析问题症结、精准定位家长教育诉求 ; 再参考家庭教育辅导老师过往的经验方法 , 全方位剖析拆解家庭教育问题 ; 最后生成定制教育解决方案 , 并匹配提供相应的教育工具 , 以多样交互的形式帮助家长更好地看清问题、了解原因、找到办法。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认为 ,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家庭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 , 有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去加强亲子沟通 , 也有了更多的产品和路径去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他鼓励家长大胆尝试 , 与时俱进 , 学会选择合适的 AI 教育工具实现亲子共学、利用智能工具调节亲子关系和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
回归教育本真 , 实现亲子双向成长
虽然技术在飞速发展 , 但 " 以孩子为中心 " 的教育理念始终未曾改变。"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孩子 , 而关键在于家长。" 腾讯客服未成年人保护营地教育专家元杨表示 , 孩子的行为模式具有可预测性 , 家长若能洞察其行为背后的逻辑 , 遵循成长规律施教 , 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家庭教育的目标不应局限于指导家长或孩子 , 亦非包办解决所有家庭问题 , 而应着眼于助力家庭在新时期实现协同成长与适应性发展。
腾讯客服未保营地教育专家马滢结合海量家庭教育案例 , 深入剖析了数字时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本质。她认为 ," 家庭教育的问题 , 并不是靠‘解决’来完成 , 而是构建一个让家长与孩子都能自得其乐、彼此滋养的家庭环境。" 当家庭不再只是 " 纠错场 " 或 " 学习监督室 ", 而是一个彼此支持、允许情绪流动、也能一起放松和笑出来的空间 , 亲子之间的张力才有可能缓解。她强调 , 家庭是一个独特且动态的生态系统 , 并不存在统一适用的 " 标准答案 "。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 不在于技巧的多寡 , 而在于关系的温度。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需要家长在理念上作出转变 , 在日常中注重倾听与回应 , 让沟通成为连接而非对抗的桥梁 ; 让孩子在被尊重与信任中逐步建立责任感与归属感 , 从而推动家庭关系的良性循环。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开展的亲职教育项目包括在社区层面的亲职教育课程以及针对积极养育开展的倡导活动等。以这些工作为基础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编写了这本《家庭积极养育手册》, 其中就包括在数字时代进行积极养育的专门章节。"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项目官员刘鸣介绍说 ," 这本手册提供了积极养育的技能和方法 , 比如说 , 如何在育儿过程中运用尊重、同理心、信任、沟通和榜样示范。 同时 , 手册也涵盖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理念 , 比如孩子的权利、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认识以及家长对自己的认知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