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辟谣平台 05-14
皮肤用的激素药膏是“毒药”,用了就会有副作用?皮肤科医生解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皮肤用的激素药膏是‘毒药’,用了就会有副作用 "

关于皮肤用的激素药膏,很多人总觉得它有害,用了会有副作用、会毁皮肤、会上瘾……即使医生开了这种药,也不想用、不敢用。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很不严谨。

外用激素既不是 " 神药 ",也不是 " 毒药 "。只要用得科学、合理,外用激素是一类很靠谱的药。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合理使用,尤其是大量、长期使用强效或者超强效的激素时,可能会有皮肤以及全身的不良反应。

因此,大家要是遇到皮肤问题,别自己瞎琢磨、乱用药,也不要 " 谈激素色变 ",最好是找专业的皮肤科医生,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

有一类皮肤用药,口碑有明显的两级分化,那就是 " 激素 "。有的人会 " 神话 " 它,认为它能治百病,但也有人很害怕,觉得 " 它是‘毒药’,用了就会毁皮肤 "" 会产生严重副作用 "" 会上瘾 " ……

那么,这类皮肤用的激素药膏,到底是 " 神药 " 还是 " 毒药 " 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一下。

" 皮肤用激素药膏 "

是什么

其实,用在皮肤的激素(也叫 " 外用激素 "),真实身份并不恐怖,它的名字叫做糖皮质激素,或者皮质类固醇。

外用激素的使用历史很久。

早在   1930   年,Swingle   和   Pfiffner   首次成功提取了肾上腺皮质物质,并在   Mayo   诊所进行了临床试验,发现其对 " 艾迪生病 "(Addison 病)有短暂疗效。

随后,Kendall   和   Reichstein   分别在   Mayo   诊所和苏黎世对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存在多种类固醇激素。

里程碑式的药物是氢化可的松,它于   1936   年取得专利,并于   1941   年获准用于医疗用途,并名列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

1954 年至 1958 年间,多种合成类固醇被引入临床,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曲安奈德、甲泼尼龙和地塞米松。这些药物在治疗多种炎症方面各有优势,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帮助了无数的人。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包括氢化可的松在内的外用激素,自   20   世纪中叶引入以来,已成为治疗多种皮肤病的不可或缺的药物。科学家通过对氢化可的松结构进行修饰,发现了更多有不同活性的外用激素。根据激素的作用效果,它们被分为   7   个等级,最厉害的是超强效,最温和的是弱效。由于弱效的外用激素(比如国外的氢化可的松乳膏)安全性比较高,因此常常不需要处方就能轻易在药店里面买到。

外用激素确实很有用

但不是 " 神药 "

在医学界,皮肤科医生们对于外用激素的看法是—— " 外用激素确实很厉害,但并不会神话它 "。

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外用激素的价值确实很大。

一方面,它的适应证很广泛,是很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举例来说,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湿疹、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蚊虫叮咬、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都可以用它来治疗。

之所以适应证很广,是因为它有强大而复杂的抗炎症作用,恰好很多皮肤病都是炎症性的皮肤病,能够有效缓解炎症。注意,这里的炎症不等于感染。

另一方面,外用激素能够快速缓解症状。它们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从而迅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的瘙痒等不适症状。

此外,外用激素还能改善皮肤外观。对于一些影响皮肤外观的疾病,例如白癜风、瘢痕疙瘩,外用激素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促进色素恢复和瘢痕软化,改善患者的皮肤外观。

最后,在一些难以完全治愈的皮肤疾病中,外用激素可以作为长期的辅助治疗药物(前提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帮助控制病情的反复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之所以不能神话激素,是因为它有利也有弊,使用上有一些局限,比如:

不适用于所有皮肤问题:外用激素对某些皮肤疾病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好,通常不适合治疗感染性的疾病,包括真菌、病毒、细菌性疾病。

出现局部不良反应:皮肤萎缩、暂时性毫毛增多、红血丝、色素异常、屏障功能损伤、口面周皮炎、激素性玫瑰痤疮、毛囊炎等。

系统性不良反应:少见但严重的情况下,抑制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出现血糖升高、医源性库欣综合征、盐皮质激素效应(如水肿、低血钙、低血钾和高血压)等。

因此,我们只要正视外用激素即可,不用夸大它。

外用激素,用得不对

就是 " 毒药 "

大家记得   4   年前的一则新闻吗,一位博主曝光了一起疑似 " 大头娃娃 " 事件。

博主在视频显示,五个月大的 " 柚子宝宝 ",在使用某款 " 特护抑菌霜 " 后,出现 " 大头娃娃 " 症状,脸部异常肿大。

新闻报道的 " 大头娃娃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 [ 1 ]

出现这个悲剧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 " 抑菌霜 " 厂家的违规操作。虽然国家规定 " 消 " 字号产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激素等物质,但厂家知道这类产品监管不严、审批容易,因此铤而走险,违规添加激素。

其次,激素确实是很有效的治疗用药,厂家知道这一点,于是大量添加了超强效的激素成分——丙酸氯倍他索。

最后,激素在不知情或不合理地情况下使用时,确实会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大量、长期使用强效或者超强效的激素时,可能会有皮肤以及全身的不良反应。

类似的情况还被国际权威的医学期刊《柳叶刀》报道过。说得是一位   14   岁的孩子用了 " 抑菌乳膏 " 之后腿上出现了像妊娠纹一样的皮肤萎缩,药膏送到瑞典检测才发现违规添加了强效的糖皮质激素和抗真菌成分,但并没有在药膏的成分上标注。

所谓的 " 抑菌乳膏 " 引起的副作用:(B)小腿上的皮肤萎缩;(C)医生试验性抹药,发现有强烈的血管收缩反应(来自参考资料)

上面   2   则案例给我们的提示是:

不要滥用激素

要选择靠谱的药品,而不是消字号的 " 抑菌膏 "

要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只有合理用药,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并规避副作用。

警惕 " 激素恐惧症 "

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有一类人,很容易 " 谈激素色变 ",对外用激素唯恐避之不及,即便医生建议用,他们要么拒绝使用,要么不好好用,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这类情况,很可能是医学上说的激素恐惧症(steroid phobia)。

害怕使用激素的现象其实很普遍,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激素恐惧症的发生率在   31%   到   95.7%   之间,平均为   53.2%  。不仅患者会出现,护理者、监护人也会有此情况,平均的发生率也是   50%   左右。

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女性护理者、有经历过外用激素副作用的患者,会更容易表现出激素恐惧症。除此之外,流行病学调查还发现,频繁更换诊所、从医生那里获取的信息相互矛盾、居住在大城市的患者也更易出现这种恐惧。

不得不说,如果患者盲目恐惧使用激素的话,其实反而会妨碍疾病的正确治疗。由于害怕使用激素,病情可能控制得不好;如果他们转为选择其他的药品或产品,也可能会出现额外的副作用。

举例来说,很多湿疹孩子的家长不愿意规范用激素,转而选择宣称纯天然的、纯中药的产品,要是碰巧用的是违规添加了激素的抑菌膏,那反而是走了弯路。

外用激素,该用就用

但要合理使用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知道了医学界对外用激素的态度——它既非毒药,也非神药。它是不可代替的一类重要的药物,应该合理地使用它。

如何合理使用?建议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合理选择药物。在医生评估下,根据皮肤病变的类型、严重程度、部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外用激素及其剂型。例如,对于面部、皱褶部位等皮肤较薄的区域,应选择偏弱效的激素,目的是减少局部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第二、控制使用时间和剂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外用激素,尤其是强效和超强效的激素。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减少激素的使用频率或逐渐停药,以防出现副作用。

第三、联合治疗。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或者复发性的皮肤疾病,可以考虑与其他治疗措施联合使用,比如银屑病患者要搭配保湿产品,或联合非激素的药物;比如湿疹患者要注意减少加重因素,注意防护和保湿。联合治疗的好处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激素的使用剂量和时间。

第四、及时随访,灵活调整。一个病的治疗方案要看疾病的变化情况,病情好转后需要调整用药,病情复发、加重的时候也需要调整用药。因此,最好是和医生建立好良好沟通,及时复诊,灵活调整用药。

第五、不要盲目自行治疗。在不了解自己的病情也不了解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好是不要盲目自行治疗,也不要在非专业人士(小红书、网友、七大姑八大姨、朋友等等)的指导下治疗,即便对方也可能是好心,但风险也会比较大。

照 " 谣 " 镜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 " 激素恐惧症 ",这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这类谣言经常采用 " 标签化恐吓(如 " 激素是毒药 ")"" 断章取义(片面强调副作用而忽略适应症)"、" 二元对立思维(制造 " 神药 " 与 " 毒药 " 的极端对立)" 等方式来误导公众,大家需要警惕这种 " 非黑即白 " 的思维模式,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

参考文献

[ 1 ] 新华网 . 纯天然无激素?" 大头娃娃 " 事件暴露 " 消 " 字号护肤品安全隐患 . https://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1/10/c_1126964752.htm

[ 2 ] 央视网 . " 大头娃娃 " 事件最新进展 婴儿霜经检测含激素 .

[ 3 ] https://v.cctv.com/2021/01/17/VIDEC0gNRr1jAjnWBlfMiSUA210117.shtml

[ 4 ] Hydrocortison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drocortisone

Benedek TG.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ticosteroid therapy. Clin Exp Rheumatol. 2011; 29 ( 5 Suppl 68 ) : S-5-12.

[ 5 ] Mehta AB, Nadkarni NJ, Patil SP, et al.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in dermatology.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6; 82: 371-378.

[ 6 ] Contento M, Cline A, Russo M. Steroid Phobia: A Review of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s. Am J Clin Dermatol. 2021; 22 ( 6 ) : 837-851.

策划制作

作者丨唐教清   皮肤科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审核丨刘子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药师

策划丨杨雅萍

责编丨杨雅萍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激素 氢化可的松 地塞米松 苏黎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