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号出海 · 第 86 篇
日本顶级后期公司 Imagica 集团成立 90 周年之际,首度跨界原创电影投资,联手金棕榈导演是枝裕和推出五年新人扶持计划。从滨口龙介奥斯卡折桂到戛纳新生代导演集体亮相,日本影坛正迎来代际革新。在传统影业式微的当下,Imagica 如何以资本赋能,助阵作者电影重塑日影国际影响力?
日本电影行业正迎来一场静默变革。本土后期巨头 Imagica 集团首次跨界推出五年新人导演扶持计划,并联手金棕榈导演是枝裕和共同遴选项目,首部获投影片将于 5 月 14 日戛纳电影节揭晓。此举直指日本电影产业沉疴——过度依赖漫画、小说 IP 改编导致创作同质化,而聚焦社会议题与艺术探索的作者电影长期面临融资困境。Imagica 以每部 7000 万日元(约 50 万美元)资金注入,联合多家企业搭建融资平台,试图在政府扶持缺位的环境下,为新人开辟生存空间。
是枝裕和作为计划核心推手,不仅以自身国际影响力为新锐导演背书,更持续批判业内剥削性劳动制度与僵化等级体系。其创立的 Bunbuku 制片公司目前已成为新人孵化器,通过工作室机制培育编剧与导演。而近年日本影坛代际革新趋势愈发明显:滨口龙介凭《驾驶我的车》斩获奥斯卡,早川千绘、石川庆等新生代导演接连闯入戛纳主竞赛单元,正逐步打破「四 K 导演」(是枝裕和、北野武等)长期主导的格局。
这场由资本撬动的变革,既是对欧洲电影节艺术导向的回应,也暗含重塑日本电影国际竞争力的野心。当企业主动填补政策空白,当大师「俯首甘为孺子牛」,日本电影正站在打破陈规、重获全球话语权的十字路口。
Imagica 集团官网截图
中国艺术电影目前正深陷「三无困局」——无稳定资本输血、无系统孵化机制、无有效市场出口。政府扶持与电影节奖项的「点状输血」难解创作之渴,新人导演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商业片挤压,即便偶有票房高光,也难以扭转艺术电影「叫好不叫座」的集体困境。反观日本,Imagica 集团以企业之力搭建融资平台,联合知名导演构建创作生态,其破局之道值得深思。
每部 7000 万日元的注资虽不惊人,却形成可持续的「资本 + 产业」联动模式——中国商业资本完全可借鉴此类「以商养艺」策略,建立主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跟投,打破艺术片依赖「情怀众筹」的窘境。而在创作端,是枝裕和以 Bunbuku 公司为基地,将大师经验转化为新人孵化器,这种「传帮带」机制恰是中国所缺:贾樟柯的平遥影展虽发掘了《热带雨》等佳作,却未形成常态化创作工坊;刁亦男在柏林斩获金熊,却未能系统反哺新人成长。
此外,实现市场突围更需「因地制宜」。日本《小偷家族》在华票房 1.3 亿、《铃芽之旅》破 8 亿的背后,是精准的「文化转译」——通过本土化预告剪辑、二次元营销激活年轻群体的观影热情。艺术片也许是时候放弃「曲高和寡」的执念,如《好东西》用沪语市井幽默打开大众市场,或如《地球最后的夜晚》以短视频营销创造 2.6 亿票房神话。
当中国电影作者们不再困守「政府给钱、电影节镀金、影院一日游」的恶性循环,艺术电影才能真正扬帆出海,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
《驾驶我的车》(2021)
译者|小塞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Hollywood Reporter
原文作者|Patrick Brzeski
原文发布日|2025.05.12/ 周一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