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5 日,天津师范大学第二届科创文化节在京津冀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本届活动由教育学部与科学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以 " 科技 · 创新 · 成长—— AI 赋能 ‘育’见未来 " 为主题,开启了一场 " 科技融合教育 " 的创新探索之旅。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小学、天津市民族中学附属小学、天津市河西区中心小学、天津市河西区台湾路小学、天津市河西区梅苑小学、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小学部、天津市北辰区辰昌路小学等 7 所小学 180 余名小学生参加活动。
沉浸式科学体验:从 " 动手实践 " 到 " 创新启蒙 "
10 余个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体验项目搭建起 " 科学嘉年华 " 互动空间,众多小学生在各项目前驻足参与,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气动火箭发射演示反冲原理、航模飞行展现空气动力学魅力、智造机器人编程体验开启逻辑思维训练,更有急救科普模拟、电路迷宫实验、蓝晒工艺等跨界项目,将科学原理与艺术创作、生活应用深度融合。来自河西区中心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在体验 " 平衡鸟 " 装置后表示:" 原来重心稳定的原理这么有趣,我回家要和爸爸一起制作!" 此类互动项目不仅让青少年在实操中感受科技魅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创新思维的种子。
舞台上的 " 科学课 ":传统文化与科技精神的双向奔赴
开幕式上,曾获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特等奖的科普剧《飞天逐梦》惊艳亮相。该剧以明代 " 万户飞天 " 传说为起点,通过 " 古法火箭试炼 "" 现代回收实验 "" 未来飞行秀场 " 三大篇章,将竹编纸鸢与仿生扑翼机、古代火箭与编程无人机巧妙对照,生动演绎反冲运动、空气动力学等科学原理,串起中国航天从千年梦想走向现实的科技传承脉络。" 当万户的火箭模型变形为现代无人机时,孩子们眼中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精神的代际传递。" 该科普剧编剧、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说。
随后的原创科学展演环节亮点迸发:原创神话科普剧《哪吒之 CO? 的科学奇旅》将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特性融入故事情节,让 " 灭火原理 "" 碳循环 " 等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影子剧《猜猜我有多爱你》以光影艺术诠释亲情,在展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同时,传递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温暖;原创舞台剧《邓稼先》重现 " 两弹一星 " 元勋的科研人生,从赴美深造到隐姓埋名投身核事业的场景,让观众深切感受科学家 "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 的精神风骨。该剧作为天津市高校唯一入选中国科协 " 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 " 的作品,成为本次活动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
AI 赋能教育:在思辨中把握科技伦理
活动特别设置 " 时光胶囊—— AI 未来职业体验 " 环节,通过沉浸式交互引导小学生预见 2035 年的理想。现场," 我想成为航天工程师 "" 我要当科学家 " 等稚嫩而坚定的声音此起彼伏,AI 系统即时生成的职业形象照中,少年脸庞与 2035 年的理想交相辉映,当孩子们凝视着 AI 绘制的未来图景时,主持人适时引导—— "2035 年,正是你们接过时代接力棒的黄金年龄,当教育强国的号角全面吹响,你们将以主力军的姿态挺膺担当,今天在科创课堂埋下的每一颗好奇心,都是在为民族复兴大业深耕地基,都是在为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相声《AI 双刃剑:理性驾驭才是正解》则以幽默语言解构 " 智能工具的局限 ",既调侃 " 导航失误 "" 算法偏见 " 等生活案例,也展现 AI 在医疗诊断、灾害预警中的正向价值,最终以 " 人类握方向盘,AI 当导航仪 " 的比喻,传递 " 技术伦理与人文精神并重 " 的理念,引发观众对 " 人机协同 " 未来的深度思考。
据了解,本届科创文化节立足 " 大教育 " 视野,通过 " 高校 + 中小学 " 联动、" 科学 + 人文 " 融合、" 体验 + 思辨 " 结合,构建起贯穿 " 兴趣启蒙—知识建构—价值塑造 " 的立体化科创教育生态。下一步,天津师范大学将继续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推动 AI 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师大力量。(记者 姜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