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张锐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日前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双方在关税政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5 月 15 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肖耿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表示,关税战背后是中美多维度竞争与再平衡,这些竞争与再平衡不仅体现在贸易领域,更涉及宏观经济政策、科技创新与发展模式等多方面的博弈。
肖耿认为,理解关税战不能只看贸易顺差 / 逆差,这些贸易不平衡是中美两国不同发展模式呈现的结果。
他解释称,美国实行的是强美元、强宏观经济刺激政策、高资本市场回报率的 " 强势经济金融政策 ",其低储蓄及过度消费,特别是军费支出,最终导致长期贸易赤字(逆差),同时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帮助了美国政府的过度借贷;中国直到 2024 年 9 月,实行的是弱人民币、弱宏观经济刺激政策、低资本市场回报率的 " 弱势 ( 或过度谨慎 ) 宏观经济金融政策 ",实际上维持了中国的高储蓄、低消费,最终反应出来就是长期贸易盈余(顺差)。
肖耿进一步表示,特朗普政府此前的 " 离谱关税 ",本质是希望通过对外收取关税、对内降低税收来应对美国国内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对美国而言是有其必要性的。" 不是因为中国不好,而是因为中国做得太好了,我们国家的生产能力在不断上升,这是美国不希望看到的,因为他(美国)想要保持最领先(的地位)。" 他说。
" 对我们来讲,当然要自强,但也要考虑想办法解决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中美关系就理不顺。" 肖耿表示,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要理解关税战背后的这个大逻辑,清醒意识到依赖美国市场是不可靠的,未来关税政策谈判不确定性很高,不能太乐观,要做好充分准备开拓更多国内及非美市场。
肖耿同时称,无论是研发还是制造,中国已经展现出超强的供给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但这种能力现在还没有成功转变为可以在市场变现的财富、收入及消费。
他认为,中国企业也需要继续 " 走出去 ",探索如何成为一家真正可以触及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地方政府、中央各部门的宏观政策也要把企业 " 走向全球 " 的整体积极性调动起来,一起完成这个系统性的工程。比如,现在国内有许多上市公司是 "A+H" 模式,但实际上所有的实体运作还是在内地,香港的优势与价值并没有被充分发挥或利用,这可能需要企业尝试一种 " 双总部 " 模式,不仅在香港上市,也通过香港做研发及全球供应链管理。同时,这些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的调整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度上的创新探索。
此外,肖耿亦提到,现在宏观经济政策支持、鼓励消费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还应该想办法继续聚焦增加居民的收入与财富。
" 虽然自去年 9 月份开始,宏观政策已经开始调整改善,但是企业与居民的预期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需要推动更大幅度的收入与财富的增长。" 他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