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 昨天
歌手陈奕迅确诊,新冠阳性检出率上升,专家:不要慌,到一定阶段会快速回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羽岐

来源:图虫创意

日前,知名歌手陈奕迅 Fear and Dreams 巡回演唱会官方微博发布公告表示,陈奕迅(Eason)因突感身体不适,经医生诊断确诊为新冠肺炎,须立即停止所有演出活动并进行休养。

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多个亚洲国家(地区)均对外表示,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有所升高。

中国疾控中心 5 月 8 日发布的一份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 年 4 月,第 14 周— 18 周)显示,结合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等监测结果分析显示,2025 年 4 月,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水平。" 多病原检测结果显示,检出均为已知常见病原体,没有发现未知病原体及其导致的新发传染病。本月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检测阳性率高于北方省份,部分阳性率上升较早的省份疫情增幅趋缓。"

" 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阳性率第 14 周为 7.5%,但第 18 周已上升至 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从第 14 周的 3.3% 上升到第 18 周的 6.3%。新冠病毒暂居门(急)诊流感样病例首位,检出率呈现抬头趋势。" 上述这份报告还显示。

多位接受时代财经采访的医疗界人士认为,现在新冠感染处于小上升阶段,当感染比例缓慢上升到一定阶段,就会快速回落。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对时代财经指出今年第 18 周时,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阳性率为 16% 左右,当下,推测其阳性率在 16%~20% 左右,但不会超过过去两年的峰值 21%,接近峰值后将快速下降,他认为,到 6 月 5 日之后,全国哨点医院中的新冠阳性率会下降到 8% 以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则对时代财经表示,新冠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在新冠归为 " 乙类乙管 " 以后,其流行周期一般间隔 6~10 个月左右。这一次流行的小高峰系上一轮感染之后,人们抗体水平下降,易感人群增加。

李侗曾认为,现在新冠流行处于相对比较高峰的阶段,目前暂未看到拐点,但因增加较慢,新增加也不明显,属于相对高峰。他观察到,门诊量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只是在就诊人员中,新冠病毒检出率增加了。

中疾控 5 月 12 日发布一份 "2025 年 4 月中国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 显示,2025 年 4 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比 3 月增多,仍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当前新型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阳性率较前期略有回升,但总体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较之前有所增加,变异株监测显示近期流行株无明显变化,预计 2025 年 4 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将有所上升,其峰值水平可能不会超过 2024 年夏季峰值。

尽管如此,面对新冠感染,易感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儿童还要需要注意防护。

" 对于免疫正常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周之内或能够自愈。" 李侗曾对时代财经解释道,但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或者是有比较严重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要格外注意。在最近处于流行高峰期间,就医应该做好防护,全程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不过,其也解释道,实际上是年轻人感染率会更高,但症状较轻。若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需要自我隔离,好好休息,也避免探视老人,探亲访友等。

在判断未来新冠感染趋势方面,常荣山告诉时代财经,实际上过去几年至今,新冠感染与流感是交替和相互关联的。" 基于流行病动力学所做的分析,流感流行以后,人群的群体免疫力下降,这就给了‘共享’同一生态位-人类上呼吸道的低强度流行的新冠病毒‘趁虚而入’的机会,在‘病毒干扰’的驱动下,掀起一波新冠流行。2025 年春季流感刚刚在 2 月份结束,2025 年 4 月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多地区又开始新冠大规模流行。未来,预计每年都可能有一波,但大家不要慌张,在哨点医院中的阳性率也不会高于 21%,就是说感染率在逐渐下降,敏感人群才会出现有症状感染,住院人数也将逐步减少。"

" 新冠可能会长期存在,每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会有一个小高峰,但大部分人都有了预存的抗体,症状就会较轻,总体来说会比流感轻。" 李侗曾也对时代财经表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冠 陈奕迅 新冠病毒 高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