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国际博物馆日上海主会场活动 5 月 16 日在徐家汇书院举行,还未进馆,一股 " 热浪 " 已迎面扑来,广场上的文博市集正热闹进行。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科技馆……本市 20 余家重点博物馆、美术馆、老字号、文创企业的摊位一字排开,集文创销售、教育体验、艺术展演于一体,为市民游客带来文化内涵与互动体验兼具的文博派对。
这是首届 " 申活集 " 文物文创巡回市集的首场,后续还将在黄浦区思南公馆、杨浦区大学路和虹口区今潮 8 弄等地接力登场,持续将文博热有效转化为消费热。
回应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上海正式启动 2025 年文化遗产季系列,围绕 " 守沪文脉,创享未来 " 主题,在 5 月至 6 月推出 80 项主题展览、百余场线上线下特色活动,彰显博物馆正由文化守护者向社会创新引擎的角色转型。
丰富供给,文博热转化为消费热
" 上海是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源地。150 多年前,就在我们今天会场的这片区域,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徐家汇博物院。150 多年来,博物馆从最初国人知之不多的一种 " 舶来品 ",到当下已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市民游客触手可及的丰厚滋养,中国博物馆界正在不断重新定义博物馆,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博物馆发展的新篇章。" 启动仪式现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带来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截至目前,上海共有备案博物馆 171 座,每 14.5 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 年,全市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 949 个,共接待观众 4086 万人次,相比 2023 年增长 31.9%,创历史新高。
当下的博物馆在赋能城市发展、美好生活、社区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城市消费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正在热展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为例,截至目前,接待观众超 200 万人次,总营收 5.8 亿元,带动城市消费超百亿元,既卖座、又叫好。
作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璀璨窗口,上海的文化遗产也吸引着全球友人的目光。" 在上海,我几乎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平均一天的步数超过 2 万步。对我而言,这是我与这座城市深度连接的方式。每一步,我都踩在历史的脉络上,每一步,我都与这座城市的故事更加接近。" 来沪创业 5 年的法国女孩乐盖曦感叹,上海是一座不断给人惊喜的城市。而她目前的主要工作,便是带着在沪定居和来沪旅游的外国人,发现这座城市隐藏在细微处的历史与人文之美。
为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更深度融合,市文旅局当天发布了 " 守沪文脉 " 上海文化遗产主题游地图,启动文物探寻行动,精心规划的红色记忆、博物致知、寻根溯源等 8 条寻访线路,涵盖热门文物建筑、博物馆、历史街区等,搭配数块文化地图拼图,邀请市民游客以文物为密钥,以城市为卷轴,串联历史记忆与当代探索,开启穿越时空的文化解码之旅。
拥抱人工智能,创新叙事方式
" 从守护过去到建构未来,博物馆正站在时代的门槛上。" 昨天举行的数智共创博物馆未来分享会,上海玻璃博物馆副馆长张琳的一番话,引发在场文博人的广泛共鸣,一场人工智能与博物馆的深度讨论热烈展开。
" 博物馆的体量越来越大,场馆运营越来越复杂,去年我们接待的观众数已经达到了 658 万人次。面对不同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创新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透露,该馆正以智慧化赋能破题,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博物馆的叙事方式、服务模式和运营逻辑。以已投入运用的 3M 智慧管理体系为例,可以做到馆藏智慧保护、运维智慧管理、体验智慧服务。而上博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打造的沉浸式数字展 " 山水江南 " 则成为东馆最受欢迎的展陈之一,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捧,展厅外排起的长长队伍是馆内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事实上,越来越多申城文博场馆正以 AR、VR 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努力探索未来博物馆新范式。比如,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沧海云帆 AR 元宇宙特别体验、上海天文馆的 " 穿越星河 "XR 沉浸式天文科普体验、上海玻璃博物馆的 SHMOG NXT 元宇宙项目等,通过科技赋能,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数字文化产品,为市民游客打造兼具科技感与文化底蕴的全新文旅体验,推动传统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