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5 月 16 日,天津市 2025 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活动暨津南区 " 生态 + 研学文旅 " 路线发布仪式在津南区北闸口镇月桥文化仓举行。
生物种类 " 家底 " 更厚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系统的基石,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因,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 "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呼吁各缔约国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
天津地处太平洋西岸,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要素齐聚,兼有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生物多样性融人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与绿色发展、减污降碳等协同发力,在政策法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科普宣传等方面持续高标准推进。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天津市以遗鸥、东方白鹳、黄檗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显著,已观测记录鸟类 452 种,较 10 年前记录种类增加了 36 种,消失近 30 年的野生缢蛏再现海滩;哺乳类野生动物已经观察到食肉类豹猫、猪獾、亚洲狗獾等物种的数量近年来有所增加;啮齿目物种松鼠、岩松鼠,几乎遍布天津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野生植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共有维管植物约 1049 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野大豆、紫椴、黄檗、软枣猕猴桃、手参 5 种。
4 条生态研学线路发布
天津市 2025 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活动上,本市发布了 4 条 " 生态 + 研学文旅 " 路线:滨海美丽海湾之旅、津南生态稻耕之旅、西青生态田园之旅、蓟州山水之旅。
其中,津南生态稻耕之旅线路,包括:小站稻作展览馆—会馆村小站稻核心种植区—安平顺达合作社—绿屏 · 八里湾—金谷集团蔬香园—佳沃世界—前进村(归营林居)—沽水 · 孙庄—月桥文化仓。通过串联绿屏 · 八里湾、小站稻核心种植区、月桥村等特色场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文化体验深度融合,引导青少年触摸乡土自然脉络。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赵文喜告诉记者,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 " 两山 " 转化不断探索方法路径,深入挖掘生态内涵和生态价值,开展专题调研,并组织生态环保、旅游、研学策划等专家团队,选取 4 个地区,立足各地资源特点,本着 " 边玩边学 " 的体验理念,策划了 4 条 " 生态 + 研学 " 文旅路线,不仅让参与者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还在实践与学习中,加深对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强国战略、农业知识及历史文化的理解。
津南打造 " 津城绿谷 "
津南区是天津市 " 三区两带中屏障 " 生态空间格局和环首都生态屏障带重要生态节点,2022 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津南区不仅在蓝天、碧水、净土 " 三大攻坚战中均交出了亮眼的答卷,还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进一步丰富两山转化模式,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在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津南区依托湿地、河流、林田交织的独特生态本底,持续打造 " 津城绿谷 ",298 种种子植物编织出多彩生态锦缎,菊科、蔷薇科等优势物种形成错落有致的植被群落。其中 56.23% 的草本植物构成生态基底,21.51% 的乔木撑起立体绿廊,而小站稻田里上百个优质稻种在 130-170 天的生长周期中,诉说着种质资源库的丰饶。
津南区还在全市率先完成 " 园区围城 " 治理,整治 2000 余家散乱污企业;瞄准绿色运输新赛道,800 辆氢能重卡投入使用;创新 " 气象 + 环保 + 高校 " 互联互通共商共建机制 ;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劣 V 水体全面消除;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100%,土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蓝天、碧水、净土 " 三大攻坚战在这里交出亮眼答卷。
目前,津南绿屏一级管控区内,26% 的森林覆盖率与 65% 的蓝绿空间,孕育出独特的生态小气候。5 万亩小站稻田翻涌金色波浪,1600 亩经济林下绽放产业新机,生态红利正转化为民生福祉。380 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肺,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场。
(津云新闻记者 霍艳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