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9小时前
网约车女司机、无声女骑手 互联网让她们有了更多活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数字浪潮中,每位女性都能掌握自己的方向盘

  作者/   IT 时报记者 贾天荣 潘少颖

编辑/   王昕   孙妍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技术不仅重构了行业生态,也悄然改写着无数女性的命运轨迹。从网约车司机到外卖骑手,从自媒体创业者到 " 新农人 ",越来越多女性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握住了属于自己的方向盘。

听障外卖骑手孙精精用无声回应生活的挑战,来自新疆的皮丽扎提在自媒体与健身空间中打造女性社群,冯静则在告别大厂后深耕乡村,连接田野与城市——她们不再被单一的性别角色定义,而是在科技与平台赋能下,塑造出多元而坚韧的 " 她力量 "。

数据显示,数字经济中的女性从业者正不断增长,她们不仅在数量上日益壮大,更在价值创造上展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一转变折射出一幅更加包容、多元的社会图景。

在被技术重新定义的世界里,每一位女性都有机会借助数字化,跑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网约车女司机

不同国度却相同的 " 方向盘人生 "

5 月的阳光带着些许初夏的味道,中午时分车子里热烘烘的,从早上 6 点多出门,姚慧已经开了 6 个小时,此时,她在一个加油站为车子充电,顺便啃着自带的干粮。她是一个来自湖北十堰的网约车女司机,今年 35 岁,2024 年春节后跟着丈夫、带着孩子和婆婆来到上海,在车轮上经营人生。

没有高学历,一旦失业,她觉得命运似乎关上了所有门。五年前,姚慧在老家被前东家 " 优化 " 了,当时她生完孩子没多久,只有丈夫开网约车维持着全家的生计。要么工资谈不拢,要么工作时间不合适,刚升级为妈妈,姚慧面临着更加艰难的选择。

" 不如先兼职开网约车吧 ",会开车似乎成了姚慧眼下唯一赚钱的技能," 时间灵活、门槛不高,需要照顾孩子时就不出车。" 开了一年多网约车的丈夫经常向姚慧输出经验,没多久,姚慧一个月的收入达到了 5000 元左右,在当地还算过得去。

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姚慧在车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天超过 10 个小时,收入也提升到 8000 元左右。" 网约车的收入就是靠时间堆出来的。" 和丈夫一起跑车的日子,姚慧觉得踏实了很多。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司机涌入市场,订单被分摊,空驶率上升。同样开 10 个小时,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 3000 元收入,小城市打车的人不多,丈夫的收入也下降了不少。

空跑等单……姚慧思忖着更好的出路,最终决定把老家的两辆车卖了,不想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于是拖家带口到上海,在大都市寻找新的机会。

先租车,再买下两辆二手车,租房……上海的生活成本让夫妻二人在车上的时间更长," 我一天至少 13 个小时在开车,还不算充电时间。" 早上 6 点多到晚上 10 点多,姚慧从睁眼到闭眼,一直在路上穿梭,和孩子也说不上话," 比在老家开车辛苦,只有周末的上午不出车,但收入是成正比的,在这里每月能赚 12000 元左右,最高可以达到 14000 元,丈夫的跑车时间更长,收入也比我更高。"

面对形形色色的乘客,姚慧笑称 " 车子里就是个小社会 ",帮乘客送回丢失的手机,会收到感谢红包;下雨天,开了十几分钟终于到达上车点,却迟迟等不到乘客……吃饭、上厕所对女司机来说成了奢侈的事。最让姚慧头疼的,是在晚上遇到喝多的男乘客,有时会呕吐,有时无法较好地沟通。因此,姚慧在车里常备塑料袋,以备不时之需。

为什么不早点收工?听到这个问题,姚慧顿了顿," 就是为了多跑一点,有利于提高账号的活跃度,更容易接到‘好单’,半夜充电也便宜。"

每天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流水,让姚慧握着方向盘的手,不仅掌控着方向,更攥紧了生活的底气。" 如果没有网约车这个职业,我可能会去学门技术,然后创业,但会承担较大的风险。" 姚慧说,今年 9 月,孩子要读小学了,如果能在上海入学,她非常愿意留下来,用每一笔流水浇灌一家子的未来。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网约车女司机 Rumana 也是 35 岁,也是为了生计掌握着人生的方向盘。13 岁那年,她从孟加拉国移民到悉尼,如今和丈夫育有 4 个孩子。平时她从事审计工作,丈夫则在邮政部门工作,为了养家,他们俩身兼多职。Rumana 白天上班,工作不忙的时候晚上跑会滴滴,用灵活的工作时间赚取收入。

" 你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位女司机 ",Rumana 经常听到乘客这样对她说,而她则报以微笑,"(女性)应该掌握自己的方向盘,有点紧张和偶尔迷路都没关系 "。

Rumana 经常回想起一个深夜,她接到一对夫妇,他们家有 3 个男孩。由于工作太忙碌,这对夫妇多年来没有一起度过假,说到这里 Rumana 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她与这对夫妇谈论了家庭以及生活,下车时,乘客慷慨地付给她很多小费,并鼓励她回家看看孩子。

" 乘客会给予我真诚的祝福,分享他们生活中的幸福,这些善意让我感到很开心。"Rumana 说。

未来,Rumana 希望能把家搬到悉尼市中心附近,这样可以接到更多订单。最近,她还拿到了食品科学学位,等孩子们都上学了,她可以再找一份工作。

以男性为主的网约车行业中,女性司机的身影日益增多,《2025 滴滴数字出行女性生态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超 150 万女性通过滴滴获得收入,其中国内女性司机超过 105 万。T3 出行发布《2025 年度女性司机就业数据报告》显示,2024 年,超过 8 万名女性司机在 T3 出行平台获得收入,同比增长 15%。其中,00 后女司机增速最快,展现出行业年轻化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她们用滚滚向前的力量,把生活填满。

无声外卖骑手

无声地奔跑,也能听见生活回响

早上八点的上海街头,城市刚从梦中醒来,街角的早点摊冒着热气,行人脚步尚缓。穿着 " 无声骑手 " 红马甲的孙精精,早已启动了电动车,载着保温箱,开始了新一天的外卖奔波。

34 岁的孙精精是一名听障人士,2023 年 10 月,她独自从老家来到上海,成为一名外卖女骑手。谈起来沪的初衷,她简单地打出几行字:" 听说上海工资高,就想来试试。"

在此之前,她在河南老家的工厂里干了四年,月薪只有 4000 元左右。她的丈夫在老家是一名美术老师,家中还有在外读书的女儿。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也为了给女儿攒下一笔学费,听闻上海在招聋哑人跑外卖且收入不错,她鼓起勇气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

刚开始的日子并不轻松。对配送系统不熟悉、电动车驾驶不熟练,孙精精第一个月的工资并没有比在工厂高出多少。最棘手的还是电话沟通——每一次送餐到达定位,无法打电话通知顾客成为最大的难题。

" 我没法打电话,就发短信,或者请站点的翻译老师帮我打。有时候也会问保安或邻居怎么走,靠他们指路。" 在微信上,她发的文字都很简短,但走过的路却比其他外卖骑手更长," 路线只能靠自己多跑多记,商圈跑得多了,就慢慢熟了。"

为了节省沟通时间,她在手机里建了备忘录,记录常用语句。每遇到陌生地点,她就把订单地址拿给保安看,请他们帮忙确认具体楼栋。即使因沟通不畅偶有超时,站长也会酌情特殊处理。" 听障骑手的超时问题都会特殊剔除,专送骑手也只是扣分不扣钱。" 这让她安心了不少。

她还记得最初配送途中,一次因操作不熟练摔伤手臂,站长和翻译老师第一时间赶来,用云南白药帮她消毒包扎。那份被看见、被理解的温暖,她一直记在心里。而顾客得知她是 " 无声骑手 " 后,也往往给予更多包容与关心。

在孙精精所在的站点,一共有 8 位听障骑手,她是唯一的女性。如今,她每天接单 30 至 40 单,若跑夜宵班,一天可达 50 单左右。每天工作 8 到 10 小时,每月收入能达到 7000 元至 8000 元,在站点中已是中上水平。

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也为她打开了另一种可能。她说:" 我希望自己的能力和速度再提升一些,路线更熟,就能挣更多。" 说起女儿时,她打字明显变多了," 她说我很棒棒,是温柔体贴的妈妈,也是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大女人’。"

最放松的时刻,是一天工作结束后,用手机和远在海外的女儿视频聊天。" 我告诉她,在国外要好好照顾自己,虽然妈妈不在你身边,但我们会常常联系。" 这份无声的爱,是她奔跑的最大动力。

在生活的噪音之外,孙精精用沉默书写着母爱与坚韧。她无声地奔跑,在城市的每一个街角送出热饭热菜,也悄然为女儿撑起了一片天。

如今,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外卖骑手这一职业,凭借灵活的时间、按劳计酬的机制和较低的门槛,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女性自立的通道之一。

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在美团平台上获得收入的女骑手数量从 51.7 万人增长至 70.1 万人。2023 年的数据显示,在全国超 1300 万名外卖骑手中,听障人士已达 10 万人。他们曾在传统就业中被忽视,如今却在新业态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孙精精们的故事,是时代给予普通人最温柔的回应。

她们在城市中奔跑,不只是为了一份收入,更是在用努力证明:沉默的人,同样可以发出有力的生活回响。

女性运动空间创始人

在钢铁森林中打造岛屿

清晨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整齐排列的健身器械上。上海徐汇区一栋公寓式 Loft 中,运动的气息悄然苏醒。8 点刚过,一群身着运动装的女性陆续走入,开启一天的活力训练。这片专属女性的运动空间,由皮丽扎提 · 哈那提创办——这位 95 后女孩既是创始人,也是教练、自媒体创作者。

皮丽扎提出生于新疆,是一位哈萨克族女性。家乡辽阔的山川赋予她自由生长的底色。今年是她在上海的第十年。大学毕业后,播音主持专业的她没有选择回到家乡," 如果回新疆,职业选择会更闭塞。" 她坦言,留在上海不仅因为这里有更多机会,更因为这座城市允许她 " 打破循规蹈矩的生活 "。" 毕业那会儿我也试过很多实习和面试,但发现并不理想,市场环境不好,收入预期更低。反而是做自由职业,让我顺利从学生过渡到职场,并拥有更好的收入和自主权。"

起初,她一直从事自由主持人和健身教练的工作,但真正让她找到方向的,是自媒体。本就热爱健身、跑马的她,从小红书分享健身干货、生活日常开始,逐渐吸引了大量关注者——她们与她一样,在城市中挣扎于身体焦虑、职场压力与自我认同的困境。

2022 年,皮丽扎提发起了一个专属于女性的骑行与跑步社群。这个想法的萌芽,源自她参与线下马拉松跑团的经历。" ‘线下跑’社交属性太强,反而让人有压力。" 她发现,当女性聚在一起运动时,氛围能更加松弛,彼此间更容易敞开心扉。

社群成立后,每周的户外活动成了都市女性的 " 能量补给站 ":她们在黄浦江畔骑行,在梧桐树下慢跑,用汗水冲刷焦虑,用笑声连接彼此。运动与社群让她们都成为重新定义都市女性生活的 " 破局者 "。

与此同时,皮丽扎提也将内容输出聚焦于 " 女性身体与情绪的连接 ":围绕周期训练、情绪调节、身体觉察等主题,逐渐在自媒体上吸引了一批高度共鸣的粉丝," 这些内容在当时算是比较小众的,但反而因为小众,聚集了一群真正愿意深入交流的女性。"

然而,皮丽扎提并不满足于此。今年,她又打造了线下女性运动空间。

运营一间线下工作室,远比想象中复杂。她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早上 8 点授课,午休时间剪辑视频,下午处理线上的咨询,傍晚继续带课,晚上 9 点后才是自己的训练时间。虽然如今的日程满满当当,却让她感到尤其 " 自由 "。

她还独立运营着三个自媒体账号:个人 IP、社群号与工作室账号,每周每个账号至少更新 2~3 篇内容。从拍摄、剪辑到文案,全部由她一人 " 包办 "。" 飞书、剪映这些工具是我的‘隐形团队’。" 她笑称。

在皮丽扎提创办的运动空间,前来训练的多是 30 到 40 岁的上海职场女性。她们生活精致独立,内心却常被焦虑缠绕:" 她们会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也会有社交压力。所以我告诉大家运动不只是塑形,它更是一种身体的觉察和感受。我鼓励大家写‘身体感知日记’,记录每天身体的状态和情绪,而不是只盯着体重数字。"

最令她触动的,是社群中自然生长的互助力量。有用户主动为工作室优化流程,有人引荐资源,更令她惊喜的是,有很多女性想要以这里为起点,自发组织一些活动,甚至开启自己的运动空间,这里不再是皮丽扎提一个人的 " 试验田 ",而成了大家共同建造的花园。

生于 1996 年的皮丽扎提,今年即将步入 30 岁,来运动的用户画像也聚焦在 30~40 岁的女性,谈及年龄焦虑,她的回答干脆利落:" 焦虑会有,但不会被它绑架。" 在她接触的女性用户中,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抗 " 社会时钟 " 的裹挟,有人辞职留学,有人跨界创业,有人 40 岁才找到热爱的事业,互联网让她们看见无数种活法。" 以前大家聊焦虑,越聊越焦虑;现在大家聊焦虑,反而能在共情中释怀。"

对于未来,这位哈萨克族女孩有着清晰规划:继续深耕女性社群,探索运动与心理疗愈的结合,甚至开发自有品牌的健身课程。她强调,数字化时代之中,地域限制正在淡化," 即使离开上海,这件事也能做下去。只不过在这里,可能性更多。"

夜幕降临,灯光渐次熄灭。皮丽扎提走上 Loft 二层的住所,十年前那个从新疆来到上海的女孩或许也不曾料到,她会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筑起这样一座女性身心栖息的岛屿。

逃离大厂的 " 农庄主 "

把烟火气带回城市餐桌

端午将至,冯静在自家农场开启了一场特别的直播。镜头前,她一边熟练地包着粽子,一边与观众聊天,聊日常、聊食物、聊农业、聊 " 新农人 "。屏幕那头,两万多人围观着这场沉浸式直播,仿佛穿越屏幕,走进了这位 " 农庄主 " 的日常。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聊起农事头头是道、做起美食手脚麻利的 " 女主人 ",曾在阿里做了七年软件开发,是名副其实的 " 码农 "。

" 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是很憧憬去大厂锻炼的机会的。" 冯静回忆说," 阿里的企业文化、轮岗机制都让我受益良多。那七年,我们做的是核心系统的开发,没有太多内卷,大家专注把分内的事做好就行。"

生活的轨迹,在生孩子之后悄然转向。

" 我自己就是个小吃货,但真正开始关注食品安全,是因为有了娃。你会想,孩子吃的东西安不安全?从哪儿来的?吃得健康吗?"

那时的冯静喜欢和丈夫利用周末驾车 " 穷游 " 各地,在皖南和浙江山区穿行其间,他们发现当地不光山水好,土特产也让人羡慕,她随即和丈夫想起了老家安徽的散养土猪、土鸡,和本地人自制的黑木耳、粉丝、芝麻油都很不错。

这些原生态的食材勾起了冯静的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把这些 " 土特产 " 链接起来,送到更多需要健康饮食的城市家庭中?说干就干,她辞职开了淘宝店,开始了 " 农产品搬运工 " 的第一步。

" 当时我们还没基地,就是直接从老家采购,用自家轿车改装后拉货。一筐一筐地拉鸡,挺辛苦的。" 创业的起点往往并不顺利。

刚开始,他们和乡下的供货点合作,按件收购。但农户的供货稳定性难以保证,几次交付出问题后,冯静下定决心:要有属于自己的基地。

此时,丈夫也从新东方辞职,夫妻俩在上海浦东南汇扎下根,开始种菜、养鸡、养猪,从 " 一产 " 慢慢做到了 " 二产 "。

" 我们刚开始是纯粹的搬运工,后来意识到这样不行,供货方一旦出问题,前面积攒的客户全打水漂。" 转折点,是一块手工豆腐。

" 豆腐这个产品很特别,它价格亲民、信任门槛低,但城市里又不多见。我们跟亲戚学,从 0 开始磨豆腐,然后带着它参加了整整一年的农夫市集。"

这块豆腐成了他们与顾客建立信任的跳板。吃了豆腐,顾客开始向他们要菜、要肉,产品线就这么慢慢扩充起来了——咸菜、馄饨、肉丸、粽子…… " 土味 " 十足,却精致扎实。

现在,他们农场已有七头猪,十几亩菜地,还有合作农户与亲戚组成的产地网络。除了自家出产,他们也帮周边农户销售助农,严选标准不打折扣。

日常工作虽然辛苦,却也有条不紊。冯静负责市集、售前售后和产品研发,先生负责养殖、种植与配送。每天清晨五点半,先生起床喂鸡喂猪;码农出身的冯静依旧保持着在大厂工作的 " 码农 " 作息,晚一点起床,但晚上往往熬到深夜,做菜、腌制、预制、分装…… " 别以为做了农场就能早睡早起,其实我是睡得最晚的那个。"

她特别强调 " 真诚 " 在这门生意里的分量。" 有个客户姐姐买了我做的咸菜,她总说怎么也炒不出来我炒的味道。她吃出来的是对你的信任,而不是一道菜的味道。"

如今,深耕农庄 11 年,冯静的农场已经形成了以社区自提、快递、微店为主的多元销售体系。每周一是最忙的一天,从各路食材集中,到分拣、打包、社区配送,每一个环节都争分夺秒。

" 我们规模还不大,收入也不算高,但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还有点小结余。最重要的是,我们每天做的,是我们喜欢的、相信的事,因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嘛。" 冯静笑着说。

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重塑各行各业,这让冯静更加坚定地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投身 " 新农人 " 的队伍:" 不管 AI 技术多先进,农业终究离不开人。就算是机械化程度再高,也需要人去操控和管理。所以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年轻的力量,加入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浪潮中来。"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采访对象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请点击图片登记,免费领取 MWC 上海门票

《IT 时报》将作为特约媒体合作伙伴参与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网约车 女司机 上海 浪潮 数字经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