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松下 S1M2 和 24-60mm F2.8 镜头的相关问题。
毕竟是新款的旗舰机身,我们在测试时也有一些问题没有照顾到,大家问的问题太多了,我们把很多问题综合一下,尽量快速地带给大家解答!
Q:4K120P 视频模式下是否可以追焦?
不能应用针对人物、动物等的 " 自动对焦检测设置 ",传统的 AF-C 连续对焦是支持的。
Q:对焦性能怎么样?
很多人都在问对焦的问题,这基本上就是松下目前对焦性能最好的机器了,无论是连拍还是视频模式下都没问题,除了刚刚说到的 4K120P 下没有主体识别外,其它的都比较好。
反而来说,它的镜头的对焦速度可能反而没有那么快,但是正常移动的情况下都没什么问题。包括 70 张 / 秒的连拍也具有 AF-C,同时还具有主体识别功能。稳定性也非常好,不会出现焦点到处乱跳的情况。
Q:微单性能再好我也不喜欢,我喜欢单反的立体感。
... 不知道怎么回答了,还是交给观众们来回答吧
Q:什么叫做 " 部分堆栈式 " 传感器?
在这里我们很难用简短的语言来解释清楚,我们后面会单独出一篇图文来介绍这个技术。
一定要简单地解释的话,它主要是增加了一些缓存、增加了一些元器件的速度。这让它的速度会比传统的背照式传感器快很多,又会比完全堆栈式的成本要低一些;但它的结构其实和完全堆栈式相比又是两回事,你可以理解为 " 提速版 " 的背照式传感器。
Q:S1 的定位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没有肩屏、它是不是一台合格的水桶旗舰机、为什么只有 2400 万像素?
这几个问题我们杂揉到一起来说:
首先,S1 的系列绝对是松下的旗舰系列,我们后续也会出一个视频和图文来给大家说一说松下的定位是怎么划分的。
关于肩屏,其实对于现代的无反相机来说,没有肩屏对于视频和照片拍摄来说影响都不是很大。
2400 万像素对于大多数拍摄场景来说也是够用了,况且松下也是有 S1R 这样的高像素系列,追求更高分辨率摄影的用户也可以考虑 S1RM2 这样的机型。
总的来说,S1M2 是一款 " 全能 " 的机型,它兼顾了高速连拍、视频拍摄。
Q:松下为什么要用 S5M2 的机身,出一个和友商一样的传感器的机身,还卖得这么贵?
首先,跟同传感器的其它机型相比,它的外围配置差距是很大的,建议再去详细看一下规格表,详细了解一下机型的配置差异。
其次,说到底,许多厂商将同一块底同时用在低端机和高端机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因为同一块底也可以速度快一点、也可以慢一点;外围配置可以高一点、也可以低一点。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同一个发动机的车子可能卖到十几万,也可能卖到好几十万。不能只看机器是同一块底,就把它的外围配置给忽略了。
Q:它的发热表现怎么样?
我们测试了一下,它发热最厉害的工况是 6K 超采的 4K60P 800Mbps ALL-I 这个规格。在现在重庆的室温的情况下,温度警告为 " 标准 " 模式下时,它大约是 29 分钟弹出过热提示;如果把温度警告调整到 " 高 " 的话,它可以坚持大约 35 分半。
实际上我们测评的时候在外面整整拍了一天,都换了几块电池,实际上也没有遇到提示过热的情况,因为在大多数实际拍摄场景中,都是断断续续地拍,这种情况下对散热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因此这个测试的发热时间是仅供大家参考,实际使用中不太能遇到严重过热的情况。
Q:能不能再详细地介绍一下它的视频规格,有没有超采、跳采之类的?
首先是 5.1K60P 片门全开这个规格,根据我们目前的测试来看,它可能也是从 6K 超采下来的,这个规格是非常好用的。
如果你就是要 16:9 的画面,不想要裁切,那就拍摄 6K 超采的 4K60P 规格,最高有 800Mbps 的码率,还支持 ALL-I,整体效果也非常棒。
至于 4K120P,我们通过一个不算特别严谨的计算,猜测它应该是没有跳采的,甚至可能是从 4.8K 超采得来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4K120P 的画质还是相对比较好的。当然这个只是我们的一个不严谨的计算和猜测,具体的使用情况还是需要大家在实际使用中来判断或以官方说明为准。
Q:关于代理录制能否切换卡槽?
这个功能我们用的比较少,但我们测试下来在打开代理录制后,就不能去切换卡槽了,因此代理录制应该是只能录在一个卡槽上。
Q:为什么不把第二挡高感设置在 ISO12800?
首先介绍一下这台相机的双原生 ISO 情况:
它在拍照模式下,双原生 ISO 是 ISO100 和 ISO800;
在 V-Log 模式下是 ISO640 和 ISO5000;
如果开了 DR-BOOST 功能,那么就是 ISO1000 和 ISO8000;
虽然说能设置在 ISO12800 当然更好,但大家其实平时也很少用到这么高的感光度,假如真的设置成 ISO800 和 ISO12800 两挡,中间会差得有些太多了,反而可能用起来会有一些不方便。
Q:镜头为什么不做成 20-60mm F2.8 这样的规格?
因为这样体积会大很多,重量也会增加不少,而且现在 24mm 端的画质也很好,我们觉得就这样的体积和规格就很可以了。
Q:24-60mm F2.8 的画质跟 20-60mm F3.5-5.6 比怎么样?
这两颗镜头的价位差距比较大,我们觉得对比起来有点以大欺小的意思,实际上大家只需要根据自己需求的光圈来选择就行了,直接对比是不太合适的。
比如说用 F2.8 的 60mm 端去对比 F5.6 的 60mm 端,这样的意义不是很大。而 24-60mm F2.8 镜头的具体的画质表现可以看我们的测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