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人山人海的免税店里,中文是最常听见的语言。
如今,泰国的海滩上,熟悉的中国游客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讲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的长住旅人。
2025 年前四个月,中国游客 " 消失 " 般的沉寂,与欧洲游客逆势暴涨 350 万人次,构成一场悄无声息的 " 版图更替 "。
泰国旅游,正在被重写。
泰国旅游喜迎 " 欧洲热 "!
2025 年前 4 月游客突破 350 万人!增长近 19%!
据多家泰媒 5 月 18 日最新报道消息,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塔帕妮女士透露,2025 年是欧洲市场的又一黄金年,尤其是诸如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长途市场。当前欧洲长途市场正呈现强劲复苏态势,游客数量持续攀升,显示出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潜力。
最新报告显示,2025 年 1-4 月,泰国累计接待了 350 万名欧洲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 18.91%。
其中,俄罗斯游客达 1,745,327 人次,增长 17.72%;德国游客达 873,364 人次,增长 19.78%;英国游客达 965,862 人次,增长 18.19%;以色列游客达 281,803 人次,增长 29.81%。这些主要市场游客数量与 2024 年同期相比增长实现 " 新高度 "。
与此同时,2025 年前 4 个月赴泰的欧洲中大型国家的游客增长率尤为显著,以色列增长 91.07%、乌兹别克斯坦增长 62.57%、波兰增长 38.94%、罗马尼亚增长 32.54%。
而主要市场英国增长 20.83%、法国增长 21.41%、德国增长 13.03%。
塔帕妮提到,为应对不断增长的游客需求,泰旅局已与多家航空公司展开合作,恢复和增设多条航线,包括罗马–曼谷(ITA Airways)、巴黎–曼谷(Air Calin)、巴黎–普吉(Air France)、马德里–曼谷(IberoJet)、布鲁塞尔–曼谷(泰国国际航空)、哥本哈根–曼谷(SAS),斯德哥尔摩、奥斯陆、伦敦–曼谷(Norse Atlantic)
此外,未来几个月的预订数据也显示乐观趋势。塔帕妮透露,2025 年 7-9 月的前瞻性预订(Forward Booking)同比增长超过 21%,而在即将到来的第四季度(10-12 月)旺季,预计预订量将持续走强,增长超过 17%。
泰旅局强调,这波欧洲旅游热潮不仅是疫后复苏的成果,更反映出泰国在国际游客心目中的持续吸引力。
旅游业正迈向一个更加活跃、多元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游客 " 蒸发 ",欧洲游客暴涨 350 万
泰国旅游的新答案?
在热带国度的碧海蓝天下,泰国旅游市场正悄然变换色彩。
根据泰国旅游局(TAT)公布的最新数据,2025 年前四个月,欧洲游客逆势增长,累计突破 350 万人次,成为疫情后泰国旅游业复苏的新支柱。
相比之下,中国游客人数却明显放缓,未见昔日万人空巷的盛况。
于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摆上了桌面:在后疫情时代,欧美游客,真的能替代中国游客吗?
数字背后:结构的剧烈变动
中国游客曾是泰国旅游的 " 压舱石 "。
2019 年,中国游客年赴泰人数高达 1100 万人,占泰国国际游客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旅游收入也在当年位列来源国之首。
如今,尽管泰国对中国游客实施免签政策,但受限于出境航班恢复缓慢、国内旅游性价比提升、民众对安全和体验的考量,赴泰人数并未出现 " 报复性反弹 "。
反观欧洲市场,却在悄然加速。尤其是来自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的长途游客,正在以 " 目的地体验 + 长住消费 " 的模式,悄然取代传统的 " 到此一游 "。
数据显示,这类游客平均停留时长超过 12 天,消费能力强,喜欢深度游和文化游,对泰国的海滩、文化、健康医疗、LGBT 友好氛围产生高度认可。
文化差异:流量型 vs 品质型
中国游客的旅游特点是 " 快速决策、大规模组团、高频高流量 "。
他们偏爱热门打卡景点、性价比住宿和餐饮、便利的支付系统与中文服务。
对于泰国来说,这样的 " 流量型游客 " 带来的是强劲的短期收益、旺季爆满的酒店与商圈、密集的购物高峰。
而欧美游客则是另一种典型。
他们更看重体验、环境与文化,愿意为高品质内容支付更高的价格。
他们追求的是 " 度假 ",不是 " 打卡 ";他们带来的是 " 慢钱 ",不是 " 快钱 "。
因此,从表面上看,欧洲游客似乎 " 质 " 更优;
但从泰国旅游业 " 以量为基 " 的传统结构而言,他们仍不足以填补中国市场留下的巨大 " 流量空洞 "。
战略博弈:泰国的两难选择
在现实操作中,泰国旅游局面临的是一个 " 结构性取舍 ":
一方面,中国市场体量巨大,恢复后依旧是决定全年数据走势的关键;
另一方面,欧美市场更具稳定性与韧性,抗风险能力强,更符合 " 可持续发展 " 的方向。
从目前政策动作来看,泰国正在试图 " 两头押宝 ":
对中国市场继续释放政策善意,强化免签、推动航班恢复;
同时,也在加码 " 软实力输出 ",将泰国的 BL 剧、按摩疗愈、清迈生活方式包装为 " 国际中产的精神乌托邦 ",全力争夺欧美长途市场。
然而本质上,谁也不是 " 替代 ",而是 " 重构 " 。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提问方式:
不是 " 谁能替代谁 ",而是 " 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多元与抗风险的旅游市场 "?
泰国不再只是依赖某一国的旅游红利,而是在学会从 " 量 " 转向 " 质 "、从 " 快速盈利 " 转向 " 结构优化 "。
中国游客或许短期内 " 蒸发 ",但他们留下的,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潮水退去,泰国准备好真正迎接每一位 " 愿意留下 " 的旅人了吗?
了解中泰最新资讯
请关注
+
+
+
监制:王新宇
图:综合自泰媒
主编:布周十面派
来源:泰国网传媒
法务支持:克莱德国际律师事务所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