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界 12小时前
大厂被裁后,我在西湖给老外讲段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前几天,刷朋友圈,我看到一位老朋友朱亮发了一条状态:

他站在西湖断桥边,身后是一群金发碧眼的欧美游客,手里拿着讲解器,配文是:" 今天讲了三个故事,收了一千块钱,不用写日报,不用被踢群,真香。"

我愣了几秒,仔细看,确实是他,这兄弟曾经是杭州一家互联网大厂中层,典型 985 硕士,理工直男,技术扎实,英语口语也贼溜,但人际关系降智型。

我记得他上次发朋友圈还是去年夏天离职时的吐槽贴,拍了一张公司茶水间的窗外,一片火烧云映在玻璃幕墙上,他自己窝在角落里,写了一句:" 明天开始,不再是打工人。"

于是,我忍不住发微信问:" 兄弟,你去当导游了?"

他回复:" 是啊。导游,不用早会、不用复盘、还挺好玩。"

打开话匣子后,朱亮和我回忆这一年多的人生翻转故事。

2024 年 6 月,他赶上业务线优化,整个项目组直接解散,他说自己拎着电脑包站在海创园站地铁口,一时间真不知道往哪走。

那之后的几个月,他试过不少事:

投简历,没人搭理;

拍大厂离职 Vlog,没人看;

尝试转行教编程,教了两节就放弃。

他妈看他天天在家窝着,干脆拉他去北京潭柘寺散心,结果景区导游讲得有点乱,他一时嘴快,开口给他妈 " 补课 ":" 这块传说治百病的‘石鱼’其实是清代落入潭柘寺一块含铜量很高的大陨石。"

不少人侧着耳朵听,有人真问他:" 你是不是专业讲解员?"

朱亮说他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还真有点讲故事的天赋。

他回家查了一晚上,发现 "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 "7 月底开放报名,考试时间是 11 月,于是赶紧报名,开始备考,白天跟着一个做导游的老同学跑团学经验,晚上回家刷题做笔记,练表达,录语音。

今年 4 月,他顺利拿到了证书,那天他自己发了个朋友圈:" 中年转型第一战,靠嘴拿证,合法上岗。"

而我刷到他导游工作的那张朋友圈,正是他拿证上岗后一个多月带的第五个入境团。

他说现在的工作比以前自由多了:早上九点出发,下午五点收团,中间就是讲讲历史、聊聊建筑、顺便安排点好吃的," 我现在带团比我之前开会还流程清晰。"

" 以前我是写架构的,现在我是讲文化的架构,场景从会议室换成了西湖边。" 他笑着说," 我没转行,我只是重新上线了自己。"

朱亮不是个例。

最近半年,我朋友圈多了好几个 " 兼职导游 ",有的是翻译下岗转行的,有的是语言类硕士刚毕业实习的,还有一个原本在高校教写作的老师,现在一边给媒体写稿一边带周末团。

导游这个职业,曾经在很多人印象里是吆喝、拍照、催上车。

但这两年,随着入境游恢复、自由团流行、英语小语种人才释放,它悄悄成了一个既能养活自己,又能稍微体面点的出路。

一个现实问题是:现在的自由职业很卷,但导游这行暂时还没那么卷。

首先,门槛不高但门道不少。

只要考下导游证、有旅行社挂靠或平台资质,就能开始接团;但要讲得好、带得好,真正能从文化里挖出内容、让游客听懂、笑出来、拍照发朋友圈,那是本事。

其次,收入还行。

在旅界搭建的行业社群里,数名业者和我指出,现在普通英语导游日薪在 600~800 元左右,小语种如西班牙语、法语能做到 200 美金一天,带欧美高端团如果再加上小费和佣金,一天收入过千并不稀奇。

另有一位从翻译转行的朋友告诉我:" 现在带法国团,讲完还要推荐他们去哪里喝咖啡、拍照,游客高兴就会多留些小费,有时还介绍买点茶叶、工艺品,提点佣金,虽然不多,但比原来接稿强。"

更重要的是,导游的时间自由度,正在吸引一大批不想坐班的人。

他们不一定一开始就想转行,而是试着做点新的兼职:周末跑一跑,节假日接个家庭团。如果喜欢,再考虑全职做。

有个女孩子就和我说自己从教培离职之后,本来只是带几个在华生活的老外家庭出游做 " 陪翻 ",结果客人说:" 你讲得比我们之前参团导游还好。"

现在,她干脆直接接自由团、制定线路、开票收款,从兼职地陪变成了独立 IP。

更何况,导游这个职业还有一点微妙的成就感:那就是你讲得好不好,现场反馈是立刻的。

不像办公室里 PPT 没人看、日报没人批,导游只要讲得精彩,就能让一群陌生人全神贯注,甚至鼓掌拍照,这种正反馈,对很多转型者来说,是重新感受到被需要。

再说得远一点,中国的文化太多了,但能讲明白的人太少。

现在的很多导游,尤其是入境英文团,不仅要讲清楚一段历史,还要能做跨文化 " 翻译 "。

说白了,你不能拿 " 嫦娥奔月 " 当真神话,也不能把佛教史讲得像教义课。

朱亮称," 你要能把中国人情境化的逻辑变成外国人结构化的语言,你要能一边讲苏东坡一边说 user persona,一边说《心经》一边比喻成算法递归。"

这不是说导游一定要多有学问,而是说好导游其实是信息中介、服务高手、文化编剧的复合体。

也难怪越来越多的大厂离职员工在 " 躺不平 " 与 " 卷不赢 " 之间,开始尝试用一张嘴开辟一条新路。

刚开始的时候,朱亮也觉得这行挺轻松的。

" 大概去年,一个讲西湖、讲灵隐寺、讲南宋文化的英文导游,市场说得好的还不超过 100 个。" 他笑说," 当时感觉自己像限量款。"

但正式干了快俩月,他就明显感受到这行的 " 气温变化 ":同行越来越多了,留学生回来的来了,语言类应届生也来搅局了。

朱亮苦笑说,关键是你管他们有证没证,这帮孩子英语好,嘴皮子利索,还年轻,重点是收得便宜,愿意先练经验。

有的旅行社甚至会直接去外语学院蹲点,发招聘广告:" 兼职自由导游,日结 600+,英语 / 日语 / 法语优先 ",而学生也真愿意上,吃吃喝喝、聊聊天,比家教轻松多了。

此外,游客的预期也变了,特别是外国游客,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 " 到此一游 " 的讲解。

他们会提问、会打断、会 Google 核实你的说法,有些游客甚至已经做了功课," 你说错一个朝代,他都能当场纠正你。"

朱亮说自己有一次讲南宋词人时把张炎讲成了张孝祥,被一个美国学者毫不留情地当场指出,团里老外笑翻了,朱亮脸差点掉到断桥底下。

事实上,再往深里走,导游这个行当也开始出现服务结构的分化:

一端是 " 低价跑量型 " ——平台导游、学生兼职、景区常驻讲解员,靠体力、模板和效率赚钱;

另一端是 " 老实干活型 " ——自己挂靠旅行社等派单、踏踏实实讲解;

但最牛 X 的是 " 内容 IP 型 " ——本身有 Tik Tok 账号,在海外社交媒体是 " 小网红 " 的入境导游,他们打造风格、讲解像脱口秀,路线像文创产品,价格贵、用户还排队。

朱亮现在也发现,想要留住回头客,不能只靠 " 讲得多 ",而要 " 讲得准、讲得新、讲得像个朋友 "。

他开始琢磨内容怎么分级,路线怎么设计,像西湖这条线他拆成三个版本:

入门版:适合第一次来杭州的外国人,讲历史背景 + 经典地标;

进阶版:讲园林设计美学 + 诗词意象 + 建筑细节,适合文艺老外;

专业版:讲南宋文化系统、宗教影响与城市空间哲学,服务博主、学者、建筑从业者。

他说这套设计 " 比自己当年在大厂做中台产品还复杂,但带来的是成就感,不是 KPI 焦虑"。

朱亮有点感慨:" 导游这行是自由,但也不是轻松。要活下来,就得比游客更懂他们想听什么。"

他说自己现在不仅是入境导游,还是一个小小的中国文化 IP 创作者。他已经在考虑开设 Tiktok 账号,和老外分享他的旅行故事、文化解析和旅游攻略。

最终,朱亮给了我一句话:" 你不能改变环境,但你可以重新定义自己做什么。"

这不仅是他转型的总结,也是入境导游这个行业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朋友圈 西湖 硕士 离职 资格考试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