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18小时前
耿淡如逝世50周年纪念座谈会暨张广智《衡史寸言》新书发布会在复旦举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25 年 5 月 17 日,复旦大学历史系举办耿淡如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张广智《衡史寸言》新书发布会、第五届西方史学史年会。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 50 多位学者参加了活动。

耿淡如(1898 — 1975)

耿淡如先生(1898 — 1975),又名耿佐军,江苏海门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国家关系史、西方史学史研究专家。1917 年耿淡如考入复旦大学文科,后在海门中学与复旦附中任教。1929 年耿淡如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1932 年归国后,在多所大学政治系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耿淡如从复旦政治系转入历史系,专事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工作,成绩斐然。20 世纪 60 年代初,耿淡如开始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奠基人。

中国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奠基人与学术传承者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虞云国指出,耿淡如先生在国际关系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等三大领域均有杰出成就。国际关系史是他早期研究的重点领域,他的许多重要论文都集中于此,为我国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方史学史是耿先生中晚年着力投入的研究方向,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新的道路。耿淡如先生的学术成就既是他个人才华和努力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和责任。因此,我们在评价耿先生的学术成就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本身,还应该将其放在更广阔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去考察,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孟钟捷指出,耿淡如教授曾担任光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兼任过大夏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主任,后来又兼任光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两校的政治学系主任。在民国时期,他是一位多才多艺、身兼多职的学者。前不久,孟钟捷还在华师大档案馆找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材料,是 1950 年耿先生在光华大学任职时出的考题,内容涉及俄国史,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复旦大学历史系邹振环教授指出,衡量一位学者是否真正热爱学术研究,要看他退休之后是否还继续写作,也就是说," 看谁写到最后 "。有些人在写作时是为了晋升、加工资,但真正的历史学家或文学家,应该至死不渝地坚持写作。活到老,写到老,是耿淡如先生、张广智等优秀学者呈现给世人的学者风范。

张广智

学科传承,文史通融

虞云国教授指出,张广智教授于 1964 年考取耿先生的研究生,改革开放后接续耿先生的学术事业。在耿先生的指导下,张广智在复旦大学坚守了 20 年,从最初的独自奋斗到后来逐渐形成一个学术团队,使复旦大学成为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的重要重镇。耿先生是第一代,张教授是第二代,如今第三代已经培养出第四代,甚至第五代也即将崭露头角。张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卓越成就,不仅继承了耿先生的学术衣钵,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其发扬光大,为中国西方史学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宏图指出,张广智老师是耿淡如先生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研究生,在张老师的文字中,始终流淌着对恩师的感恩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耿先生学术思想的传承上,更体现在对学术精神的坚守和发扬上。感恩与传承,是《衡史寸言》这本书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我们学术界应当珍视和弘扬的宝贵品质。张老师的学术成就是我们整个学术界的宝贵财富,他的持续的学术创造力和勤奋精神,让我们所有人都深感敬佩。从张老师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努力提升自己,为学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衡史寸言》,张广智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梁民愫表示,耿淡如先生作为西方史学的开拓者,张老师作为他的首届研究生,不仅继承了恩师的学术衣钵,更展现出难能可贵的进取精神,将师门的精神延续下去。书中提到的 " 树德坊的星光 ",生动展现了张老师在学术培养上的贡献,以及复旦师生一脉相承的治学方法。此外,张老师在书中体现出来的文史兼收、以史为主的志趣,为我们进一步拓展学术领地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1985 级系友、书画作家石建邦在发言中谈到,他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口述史,常常想把许多书法家和艺术家口中提到的 " 野史 " 记录下来。张广智老师在书中也提到过口述史的重要性,让他深受启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张老师与前辈学者们的故事,比如他与蔡尚思老师等人的交往,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历史价值,希望自己能像张老师和其他前辈学者一样,坚持写作,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和情感。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廖梅教授认为,张广智老师是一位真正的 " 两栖学者 ",不仅在史学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文学创作上大放异彩。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张老师就率先提出了影视史学、口述史学等前沿概念,并出版了多部开创性的学术专著。如今,他又开始探索情感史学这一新兴领域,始终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敏锐嗅觉和开放心态,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张老师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更是一位拥有清澈、纯粹青春心灵的智者。

虞云国教授认为,耿先生的文字冷静而严谨,一板一眼;而张老师的文字细腻且充满真情实感,读来令人陶醉。这是他们不同的研究方向所决定的。张老师的文字不仅传递了学术思想,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情感的力量。在《衡史寸言》中,张教授提到 " 史事难了,文事渐兴 ",这正是他多年来学术探索的真实写照。

与会嘉宾合影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1978 级系友、校史专家张国伟(读史老张)动情地提到与张广智老师的师门情谊,并表示张老师笔耕不辍,是他的写作榜样。张老师曾对他说过写作甘苦与热爱:" 写文章并非易事,即使是像我这样写小文章的人,也会满头大汗。"" 张老师一直用他的行动鼓励着我,让我深受感动。"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勇指出,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衡史寸言》堪称 " 四通 " 之作,即中西之通、古今之通、文史之通、学脉之通,是一部集学术性与文学性于一身的著作,不仅展现了张老师的学术成就,更体现了他对史学研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分党委书记盛晓蕾指出,《衡史寸言》中既有生活感悟,也有兴之所至的妙语,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张老师对学术的孜孜以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如今,这些成果集结成书,是对张老师学术生涯的完美总结,也是对岁月的珍贵留念。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