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汽车市场,似乎正在上演又一个品牌的困境故事。
李明是一位 15 年的资深宝马销售,他曾目睹了豪华一哥 " 奥迪 " 的衰退。
" 当时有一位男顾客,我印象非常深刻,是一位奥迪车主,他气冲冲地到店里来,说就算多加钱也要换宝马,今天就下单 ",李明向 36 氪讲述。
" 他觉得奥迪的车还是很好,但是乱打折背刺了老车主。所以他下单了将近 50 万的宝马 5 系,而不是 20 几万的奥迪 A6L"。
令李明痛心疾首的是,今天的宝马,似乎正走上奥迪的老路。
"X5 一直是我们销量和利润的支柱,前几年的成交价几乎都在 70 万元以上,一直到 2023 年甚至都还要加价选配 ",李明讲述," 但现在,54 万,宝马 X5 就可以落地,但还是卖不出去 "。
在他自己与客户的调研以及门店的系统分析中,问界 M9、理想 L9 等国产新势力品牌的崛起,的确抢占了宝马 X5 的部分份额。
" 以前赚钱,主要靠源源不断的新客,现在这部分客户几乎都去买国产车了 ",李明表示," 留下的新客,基本都是为情怀买单。以前没钱但向往,现在宝马便宜了,自己有钱了,就满足一下情怀 "。
不过,去年 7 月宝马宣布退出价格战后,这样的情况进一步恶化。
" 这些情怀客的动力其实就是降价,宝马便宜了,那我来看看。结果,宝马直接说退出价格战,很多客户都以为宝马又贵了,然后去买新势力了 ",李明感叹。
" 十年前,我们招销售是有很高标准的,因为那会基本只要入职就开单。但现在,招人的标准只剩下会谈价,会跟客户谈价、抢下其他门店的订单就是能人 "。
价格跌到冰点的宝马,正在伤害相信品牌价值的忠诚消费者。
光环褪去,渠道内耗
2010-2014 年是宝马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奥迪王朝落幕后,宝马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豪华品牌。
3 系售价超 35 万元,5 系 50 万元左右,当时还是进口的 X5 更是百万级豪车。在全国乘用车销量仅有 1790 万辆的 2014 年,50 万元的宝马 5 系获得了 13.84 万辆的斐然成绩。
于是,宝马开始了快速扩张。2014-2016 年,宝马中国汽车门店数量稳定在 460 家,到 2017 年,这个数字飙升至 600 家。
一年扩张 100 多家门店的速度背后,宝马选择了一条相对省力的路子,广纳经销商。
在那个卖宝马能躺着数钱的年代,无数人蜂拥而至," 有撑 2 家门店的资金,就敢投宝马店,结果基本也是投了就挣钱 ",有产业人士向 36 氪表示。
宝马 600 多家门店背后,是 200 多家不同的经销商集团。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这种遍地开花的模式,快速打开了宝马的销售渠道。从销量成绩看,这的确是奏效的。
" 一般不轻易采取这种模式,因为管理难度非常大 ",一位资深经销商人士告诉 36 氪。
经销商模式中,宝马通常会给到经销商指导价的 90% 作为批发价。经销商交钱拿车后,再以一个终端价格卖给消费者,从中赚取佣金。宝马则会从中把控全国不同经销商的售价底线,以确保品牌调性不被降低。
"2016 年这个时间点后,宝马发展速度没那么快,但很稳定在增长。那时候宝马的溢价能力充足,消费者愿意买单,不怎么需要降价 ",一位宝马经销商告诉 36 氪," 那会的主要竞争对手就奔驰,但奔驰比我们贵很多,所以其实也不是针尖对麦芒的竞争 "。
宝马主要面对的,是旗下不同经销商之间的比价。
在特斯拉与国产新能源领衔的直营模式出现前,中国汽车消费其实一直都是这样的模式。市面上没有透明价,买一辆车花多少钱,要靠消费者跟经销商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店拿到的价格可能都不同。
与直营模式相比,经销商模式固然有阻碍,但直至 2024 年初,宝马的销量也还是相对稳固,直到新 5 系的出现。
5 系是宝马最经典也最好卖的车型之一,在销量计划上,厂商和经销商都相当自信,备足库存等待消费者来临。
然而,新 5 系哑火了,连续数月,其全国销量仅有 4000 辆左右。预期好、囤货足的经销商们开始面临库存压力。
对于规模小、资金实力本就没那么雄厚的小型经销商而言,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 批发一批 5 系,一般至少都要压个大几百万在里面。不过以前不怕,一个月,甚至半个月不到,车就卖出去了,现金就回流了。" 一位经销商人士告诉 36 氪," 有些老板本来流动资金就不多,几百万压 3 个月卖不出去,分分钟发不出工资 "。
撑不住压力的经销商只能泄洪,向低价突破,以保住企业的生存。原本他们以为这只是一次短暂的危机,没有人想到,这将成为后来的常态。
新 5 系上市初,以指导价 43 万出售,结果无人问津。多次降价后销量开始有稍微的起色,回温至 8000 辆左右。由此,消费者摸透了宝马的套路:高价的时候,只要都不买,宝马便一定会顶不住压力降价。
" 认准宝马的客户群体真的不少,特别是 5 系,以置换客户为主。因为本来还有车代步,所以置换客户就不着急下单,油车又没有补贴要赶,他们甚至愿意等一年,来等 5 系降价 ",有经销商向 36 氪表示。
于是宝马支撑销量的矩阵车型,5 系、X5、X3 和 3 系,都经历了一遍这样的降价。
这场降价潮的最初,其实只是承受过大库存压力经销商的一次釜底抽薪。但得知可以用 22 万买到宝马 3 系的用户,是绝不愿意再以 32 万的价格购买,纵使对宝马和用户而言,32 万在过去也是一个「优惠力度大」的标的。
" 宝马客户对宝马是有信任度的,加上现在网络上车辆的信息很多,客户来店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跟我们谈价格,隔壁门店报价 21.8 万,你们愿不愿意更低?"
作为主机厂,宝马难以事无巨细地把控将近 300 家经销商的定价与经营。于是,其价格体系开始面临崩溃。
宝马 i3 是最典型的案例,这是一款指导价 30-40 万元的电车。对电动化非常重视的宝马,一度给电动车型定下了不低的销量目标。
" 正常来说,卖车达标年底都有补贴,但 2023-2024 年,如果不完成电动汽车的销量目标,我们连油车的正常补贴可能都拿不到 ",有经销商人士告诉 36 氪。
网络上大面积的 i3 降价消息,其实都是经销商们散播的," 我们想卖哪辆车,就会大量投放信息,降价就是最快提升销量的手段 "。于是「20 万买宝马」的标语开始出现在各个平台。
降价到 20 万,的确是国产新能源价格给到宝马的压力。但如今,宝马 i3 的落地价已经低于 18 万,从 20 万到 18 万,这便是宝马经销商之间价格内卷的结果。
当宝马总销量无法养活所有经销商,内斗便无法避免。
" 以前是新客支撑销量,现在来门店消费的用户基本都是宝马「粉丝」,他们已经确定买宝马,只是需要一个更低的价格 ",经销商向 36 氪表示。
过去,由于有大量新客可以满足经销商的盈利需求,所以部分客户提出离谱的价格需求时,经销商拥有拒绝的权力。对于售价越高、赚得越多的经销商而言,没有人愿意为了少数单子自断财路。
但现在,这小部分客户的比例上升到了 80%," 你可以这么理解,所有经销商都在抢这几个客户,于是内斗开始了 "。
" 我最希望宝马做的改变,就是减少经销商数量。现在能联系宝马的用户都是想买的,心仪新势力的其实根本不来。我们遇到的成交不了的情况,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别家宝马店价格更低"。
豪华汽车品牌的售价,是一个降低后就再难上涨的数字。今后,29.9 万元便是宝马 5 系的价值天花板,消费者很难再接受涨价。
宝马的溢价能力与品牌价值已难避免下滑,但除了降价,宝马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认知错位,性能底牌褪色
2025 年一季度,宝马中国销量只有 15.52 万辆,同比下降 17.2% 。面对销量下滑,宝马并不是无动于衷。
" 宝马已经在和中国智能驾驶供应商接触了,这肯定要追赶的 ",有宝马中国人士告诉 36 氪。不过,就算确定使用国内供应商的先进方案,首款搭载车型,至少也需要 2-3 年后才能面世。
与所有传统外资车企一样,宝马也面临着开发验证周期带来的难题。
"但智能驾驶并不能解决宝马的所有问题,现在还在买宝马的用户,不会因为没有智能驾驶就不买了。观望中的用户,也不会因为上了智能驾驶就考虑宝马 "。
" 为什么 5 系没卖好,但奔驰 E 还是每个月 1.5 万辆?宝马有点搞不清现在的市场生态 ",有宝马人士告诉 36 氪。
在宝马中国的数次销量复盘中,市场策略都被认为是短板。
" 全行业的市场从业者,很多都是从奔驰宝马奥迪学习出来的。过去 BBA 对安全、豪华、驾控定义的植入是非常成功的,这才是他们的销量底色,也是他们的差异 ",一位资深汽车营销人士告诉 36 氪。
在 2014 年前后,宝马的品牌形象独具一格,在一代中国消费者心里种下了 " 驾控 " 的印象,成功夺下豪华汽车地盘。然而,随着宝马内部的人才流失与更迭,宝马的品牌形象没有与时俱进地成长。
"E 底盘和 F 底盘的时候,宝马确实是当时最好开的车,都不用厂家,车主就会帮着宣传 ",一位曾就职于宝马的人士告诉 36 氪," 切换到 G 底盘后,也就是 2018 年后,宝马的驾控牌就有点打不动了 "。
与此同时,新能源品牌进场,开始改写汽车驾控的技术篇章。
电机独有的瞬时响应与轻巧灵敏的底盘,让特斯拉俘获了一众性能驾控爱好者。零百加速 3.3 秒的高性能版 Model 3,一度成为新一代 " 操控神车 "。极氪、小米等国产品牌更是进一步稀释了宝马在驾控领域的话语权。
" 但宝马不看这些,不在乎这些 ",该人士告诉 36 氪," 宝马新车上市前,操盘团队不看市场竞争情况,也不看自己的经营情况的,各种维度只和奔驰比。特斯拉和蔚来圈进来了,但都只是 PPT 的层面 "。
" 所以如今聊到好开,很多年轻人已经想不起宝马的。第一是他们没开过好开的宝马,第二是现在有些电车的操控也确实很好。加速圈速和体验都已经不是最好,宝马其实已经不适合打性能这张牌了"。
新 5 系和新 X3 便是如此。舒适性取向的产品难吸引爱好驾驶的老客户,舒适与智能化程度又远不及国产新能源品牌。
认知错位的宝马,如今处在一个尴尬的市场位置。
慢宝马,赶不上中国车市
销售失利、市场错位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宝马的缓慢与傲慢。
5 系是宝马近年来争议最大的车型之一,品牌不断宣称新设计受到年轻用户的认可,但销量会反映群众最真实的态度:这款在 2014 年就卖出 13.8 万辆的王牌车型,去年总销量仅有 8.9 万辆。
国产新能源的势头的确非常猛烈,但宝马 5 系所在豪华轿车领域,其实并无有力对手出现。
" 宝马 5 系,不是被比下去的,而是烂掉了 ",有宝马人士向 36 氪表示," 宝马 5 系卖不好已经是事实,现在就是中德双方在甩锅 "。
在中国以外,宝马在全球其他地区销售的 5 系主要是德国设计开发的标轴版本。但中国生产销售的是 5 系长轴距版,从设计到配置,其实都有所改变。
" 长轴距版通常就比标轴版开发晚 4-6 个月,是基于标轴去改动的 ",有研发人士告诉 36 氪,在新 5 系上,中国团队提出,希望轴距继续加长、空间更大;同时底盘要变得更加 " 软 ",因为中国消费者如今喜欢舒适的驾乘感受。
但对中国市场熟悉的中国团队,其实并不参与实际操作研发。位于中国的宝马研发团队,实际上大多负责适配性的开发与测试,在底盘调教这个核心领域,中国研发团队无从涉及,甚至也无从得知相关标准。
真正执行开发任务的德国团队,并不会在过程中询问宝马中国:这个功能符合你们的想象吗?可以推进量产吗?
跨国企业内部是有鄙视链的,研发是最高优先级的团队,而研发团队里,德国总部团队又具有近乎绝对的话语权。
宝马现任 CEO 齐普策、上一任 CEO 雷瑟夫均有技术开发背景,如今无论德国还是中国,在研发团队的招聘上,也更倾向于技术背景的候选人," 即便进来后不负责实际开发业务 "。
" 这是一帮对技术非常自信的人,当然他们曾经做过的事情,的确可以拥有这样的自信 ",有宝马研发人士告诉 36 氪,"所以开发时,他们并不会研究中国人真正的喜好,他们觉得中国用户还是跪着买宝马的"。
所以,当中国团队部分同事提出质疑时,德国研发部门一律回应:从技术层面,我们的开发没有任何问题。
宝马的底盘技术是市面领先的、内饰屏幕用料与设计也是领先的、甚至宝马智能驾驶的出错率也是行业领先的," 只是这一切都不是中国消费者需要的 "。
所以,当宝马的忠实客群触摸到这辆为中国特调的新 5 系时,失望在所难免。底盘只是新 5 系的一部分,这样的事件也只是宝马中德分歧的一个缩影。
这不仅是宝马的问题,更是所有外资豪华品牌都在应对的时代性难题。
欧洲成熟的汽车工业基础,孕育了优秀的汽车研发中心。对宝马、奔驰等品牌而言,中国只是一个后天成长的巨型市场。为了应对本地竞争、获取更多份额与利润,他们才不得不推进中国本地化。
" 其实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德国人到底愿不愿意放权 ",从奔驰中国、宝马中国,到合资公司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大量内部员工向 36 氪如此表示。
" 这么说吧,中国研发员工能接触到的,都是非常皮毛的东西。像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其他比较核心的电子相关的开发,中国全程不经手,都是德国一手操作的",一位资深宝马员工向 36 氪表示。
而远在欧洲、拥有截然不同汽车文化的德国人,无法理解中国市场的喜好。"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长轴距版在中国生产 20 年了,德国人还是会说,中国人平均体型不大,为啥要在中国做长轴距 "。
但不理解中国的奔驰,已经在努力行动。奔驰人士告诉 36 氪,奔驰总部每年会做两次全球性的竞品分析,中国还有专门的竞品技术分析团队。奔驰部分新车的开发,已全面对标新势力品牌。
奥迪的转身则更加彻底,成立了一个中国专供的新品牌,用奥迪的质量标准,来做中国用户喜欢的设计与功能。
" 新世代还是德国想、德国做的东西,我们不太看好 ",多位宝马研发人士告诉 36 氪," 这些东西从技术上看都没有问题,做得挺好,但中国消费者不一定会喜欢 "。
在 2026 年上市的新车型上,宝马仍然坚持欧洲中心主义。宝马正在寻求的 L2+ 级辅助驾驶的转型,向市场交付成果的最快时间,也至少在 2027 年以后。
研发的傲慢与决策的缓慢,拖累了宝马转型的脚步。
宝马如今需要的远不是一个新平台或新设计,而是刮骨疗毒的重生:理清产品定义、重视中国研发团队、进一步拥抱中国供应链、重整经销商体系等等。
市场不会等待一个犹豫的巨头,豪华车市场的生存法则已然改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