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赛道已趋于饱和,现阶段价格、智驾参数齐上阵,陷入 " 内卷 " 漩涡。
不少企业选择出海破局,其中行业标杆比亚迪成绩亮眼。
上个月,比亚迪在欧洲 14 国销量首次全面超越特斯拉,其中德国市场同比激增 156%,英国市场暴涨 654%,打破欧洲高端市场长期由欧美品牌垄断的局面。
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国际战场上 " 厮杀 ",咱们地方政府更应该做好后方建设,为其谋划出合适的产业土壤。
在这方面,素有战略前瞻性的 " 优等生 " 苏州,给了一份 " 参考答案 "。
日前,苏州出台《苏州市推动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共 20 条(以下简称 " 苏州 20 条 "),且看看具体包含哪些亮点。
四个要点
给政策如何给到企业 " 心坎 " 上,同时,又能保质保量地为地方产业成长提供肥沃土壤。
或许,咱们可以从 " 苏州 20 条 " 中看到具体操作。
其一,苏州变革传统政策补贴模式,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例如补贴研发投入等,让 " 实干派 " 企业得到精准扶持。
具体而言,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上,对认定的苏州市创新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连续 3 年每年按研发投入的 10% 给予补助,累计最高补助 5000 万元。
在强化产业要素保障上,按照商业化运营模式,支持智能车联网行业头部企业新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建设总投资 20% 给予最高 2000 万元支持。
对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 3000 万元项目支持和最高 200 万元购房补贴。
其二,通过 " 链主奖励 + 配套支持 " 策略,打造产业链梯队。
具体而言,在推动产业聚集上,对获评的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给予每年最高 200 万元支持,最多支持 5 年,累计不超过 1000 万元。
对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市、县级市(区)联动给予最高 100 万元奖补。
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分别给予最高 300 万元、100 万元奖励。
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上,对新获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配套支持,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最高 2000 万元、300 万元奖励。
支持企业牵头承担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给予最高 2000 万元支持。
其三,结合场景订单,开放机会,将城市管理需求转化为招商筹码。
具体而言,在完善产业发展生态上,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拓展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探索放宽新能源汽车路权,支持跨域道路测试互认互通,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应用,推动 " 车路云一体化 " 商业模式创新。
其中包括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用车及出租车(含网约车)、环卫、邮政、城市物流配送、港口等公共领域应用。
其四,区域协同,苏锡常产业分工与协作,亮点在长三角标准互认互通。
无锡着力打造 " 新能源装备之都 ",注重 " 终端装备 + 核心部件 + 系统集成 " 三方联动。
苏州主要的产业优势集中在零部件领域,在整车品牌上稍显薄弱。
以大热的小米 SU7 为例,不少零部件就出自苏州,比如驱动系统电机是汇川联合动力、联合汽车电子(太仓)生产,车身稳定系统及制动控制器由博世(苏州)打造,高压连接器则是昆山沪光汽车电器出品。
谷川联行,曾为虞山高新区招引投资超 10 亿的新能源汽车散热系统项目邦德股份,该客户看中的是苏州优渥产业生态及汽车配套资源。
常州稳坐 " 新能源电池之都 " 称号,产业布局分为光伏、动力电池以及新能源整车三条主线。
目前,苏州积极推进长三角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区域内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互认互通,为智能驾驶场景跨区应用提供更大市场空间。
时间节点:激战正酣
苏州 " 卡点 " 颁布新政策。
其一,源自其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 " 车路云一体化 " 应用试点城市的应有之举。
其二,则是对新能源汽车圈 " 赛点 " 时刻的判断,并抓准时机补齐自身薄弱环节。
新能源汽车圈,最近 " 热点 " 不断。
24 年初,高合宣布停产;24 年末,极越员工维权。
但依旧不断有跨界 " 大佬 " 入场,如小米、华为、格力、创维等。
上周,高合 " 复活 ",跨国资本强势 " 输血 "。
高合 " 复活 ",是地方力保产业链、国有资本助力求稳,以及外来资本寻求机遇的一次复杂交汇。
2024 年 8 月,当地政府和悦达等国企通过注资 3 亿元,保障高合汽车售后服务及供应链运转,降低新投资者的风险。
本月,黎巴嫩电动车企 EV Electra Ltd. 以 69.8% 的持股比例成为控股方,带来资金和(据称的)国际市场渠道。
目前,高合的重组被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场标志性实验,结局如何尚未可知。
日前,比亚迪宣布 22 款智驾版车型限时 " 一口价 ",吉利银河、上汽通用等多家品牌相继跟进。
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价格战、技术迭代异常迅速,赛点时刻即将到来。
各大造车势力在市场占有率上 " 猛攻 ",以期早日迎来 " 赢者通吃 " 的局面。
咱们地方要想补齐 " 产业短板 ",则需要在尊重产业发展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择机而动,招大引强。
纵观苏州周边,上海拥有上汽集团、特斯拉超级工厂等,内外兼修,实力非凡。
南京拥有的整车厂,包括上汽大众、长安马自达、南京长安、南京依维柯等。
常州汇聚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电池企业,整车方面也有比亚迪常州、理想汽车等。
苏州整车 " 链主 " 相对薄弱,有金龙客车、奇瑞捷豹路虎、长城宝马等,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略显后劲不足。
鉴于整车品牌直接影响配套产业布局,也关系着整个产业生态 " 闭环式 " 发展。
此时,出台 " 苏州 20 条 ",意在借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发展,提供场景订单,针对性引入整车 " 链主 " 补链、强链,同时扶持本地延链企业,完善产业生态,加强 " 产业护城河 "。
写在最后
咱们地方要构建 " 产业护城河 ",需做到链式招商锁定核心环节,场景赋能激活市场价值,区域协同规避同质化竞争。
政策引导,则需要 " 快半步 ",把握时机,徐徐图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