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6 日晚,北京嘉德艺术中心拍卖厅内,一场激烈的竞价正在上演。张大千的金板泼彩巨制《日蚀》以 1600 万元起拍,价格如火箭般攀升。
电话委托、网络买家和现场藏家轮番出价,突破 3000 万预估上限后竞争更趋白热化,最终在 42 次竞价后定格于 6900 万元,含佣金以 7935 万元成交。
这场持续近一小时的拍卖鏖战,不仅成就了本季春拍的最高价拍品,更唤醒了一件沉睡 56 年的艺术传奇——一幅由天文异象催生、在金笺上演绎光暗交响的现代水墨史诗。
张大千《日蚀》 1967 年 镜心 泼彩金板 127.5 × 63cm
金笺上的宇宙奇观
《日蚀》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张大千没有选择传统宣纸,而是将金笺裱贴于木板上,形成一块 " 金板 "。
这种特殊载体为他提供了施展泼彩魔法的舞台——矿物颜料在金箔基底上流淌、沉淀、辉映,幻化出日蚀发生时天地间的光色奇观。
画面右上方,大面积的石青泼洒出深蓝天幕,沉着而富光泽;左侧天空则渐变为淡蓝,展现出艺术家对传统石青颜料的非凡驾驭。画面中段,石绿铺陈的森林被神秘光线照亮,左侧云蒸霞蔚,右侧则沉入墨色交融的深邃。
最令人惊叹的是画面下方的老树。树干虬结如龙,张大千用大量金粉将整个树干提亮,远山上也泼洒金粉。
这些闪烁的金点仿佛是日蚀过程中阳光穿透月影时迸发的 " 贝利珠 " 现象的艺术转译,将瞬间的天文奇观转化为永恒的视觉。
圣保罗的灵光一闪
作品《日蚀》的灵感诞生始于 1966 年巴西圣保罗上空的一次天文事件。当时侨居圣保罗的张大千目睹了罕见的日全食,天空由明转暗再复明的戏剧性变化,给艺术家带来 " 天启般 " 的震撼。
在八德园(摩诘山园)的画室里,这一视觉记忆经过一年酝酿,终于在 1967 年秋天磅礴喷涌而出。
张大千将这幅作品命名为《日蚀》,并在右下角落款:" 爰翁。丁未秋日五亭湖上写。" 题识中的 " 五亭湖 " 正是八德园的核心景观,见证了这幅宇宙主题杰作的诞生。
彼时的张大千已 68 岁,泼墨泼彩技法进入成熟阶段。艺术史学者将他的泼彩创作分为四个阶段:1960-1965 年的探索期、1965 年的突破期、1967 年的成熟期,以及 1967 年后的升华期。《日蚀》恰是第三阶段的巅峰之作,融合了东方笔墨精神与西方抽象表现。
蜕变之路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革命,是一场因祸得福的艺术蜕变。1957 年,他在巴西建园时搬石用力过度导致目疾,传统工细画风难以为继,迫使他探索全新的视觉语言。
旅居欧美的经历提供了关键养分:1956 年巴黎之行,他亲历马蒂斯遗作展并与毕加索会晤;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浪潮与他对敦煌壁画的重彩记忆碰撞融合。
泼彩技法的核心在于对传统材料的颠覆性运用。张大千将磨好的墨汁和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 " 一碗一碗地倒在纸上 ",通过控制流动与沉淀,创造出既非具象又非纯抽象的画面结构。
《日蚀》中的色彩交响——混沌的泼墨基底象征日蚀时的天地失色;留白形成的金色山头暗示日光重现;石青、石绿、朱红在氤氲之气中跃动——展现了大千对矿物颜料已臻化境的掌控。
半世纪的家族秘藏
1969 年 6 月,《日蚀》远渡重洋参加美国加州科维画廊的 " 张大千近作展 "。展览结束后,这幅作品被张大千夫人徐雯波珍藏,开启了长达 56 年的秘藏历程。
徐雯波视此作为 " 绝不轻易示人的私房画 "。在环荜庵居住期间,她曾向友人透露:" 这是张伯伯很特别的一张画 ",强调其在大千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作品背板完整保留了 1969 年展览的原始标签,还有 2003 年 2 月 24 日张大千幼子张心印的署名手迹,见证着它在家族中的传承。
徐雯波对这幅画的珍视超乎寻常。摄影师杨凡回忆,90 年代拜访徐夫人时,她的居所充满艺术气息,但《日蚀》始终被谨慎保存,很少示人。这种精心守护,使作品保持了原始装框状态,画面色彩鲜艳如初。
市场风向的折射镜
7935 万元的成交价背后,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对张大千泼彩作品的持续追捧。这一价格在张大千个人拍卖纪录中位居前列,虽不及 2016 年香港苏富比《桃源图》2.7 亿港币的天价,却印证了顶尖泼彩作品的市场硬通货地位。
张大千泼彩作品的市场崛起经历漫长过程。2010 年之前,国内市场对其泼彩作品并不重视,处于 " 叫好不叫座 " 的尴尬状态。转折点出现在 2010 年 5 月,当《爱痕湖》在中国嘉德以 1.008 亿元成交,不仅刷新张大千作品纪录,更标志着中国近现代书画进入亿元时代。
分析显示,在张大千成交价前十的作品中,泼墨泼彩占据半壁江山。《日蚀》的珍贵性在于其独特性——在张大千整个作品谱系中,如此大胆描绘日蚀过程视觉印象的作品既罕见又前卫。
它是张大千泼彩创作黄金期的代表作,承载着特定历史时刻的天文记忆与艺术实验。
不灭的艺术星芒
从圣保罗日蚀到嘉德拍卖台,《日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旅程,映射出张大千晚年创作的蜕变轨迹。这位自诩 " 厨艺胜过画艺 " 的大师,却在艺术史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创作《日蚀》时的张大千,正处在艺术生命最自由的阶段。他摆脱了目疾限制,将生理局限转化为风格突破。
正如他 80 岁高龄仍奋力创作《庐山图》,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贯穿了他热闹非凡的一生。
《日蚀》的 7935 万元成交,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胜利,更是对艺术创新勇气的加冕。当电话买家最终竞得此作,锤音落定的瞬间,金笺上的日蚀奇观完成了从天文现象到艺术永恒的转化。
这幅曾在加州展览后秘藏 56 年的杰作,终于再度向世界展露它神秘的光晕,继续述说着一位东方画家如何用矿物颜料与金粉,在方寸之间捕捉宇宙脉动的传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