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5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 " 新征程上的奋斗者 " 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中央企业产业工人代表围绕 " 弘扬工匠精神 助力强国建设 " 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2010 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数控车工何小虎从高职毕业就如愿加入了自己向往已久的航天六院,成为一名航天人,从事被誉为火箭 " 心脏 " 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相关零部件生产加工工作。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突破技术、人才、管理等多重瓶颈。作为一线产业工人,何小虎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的最显著变化是什么?又是如何去应对这些变化的?
何小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提问时表示,现代化的火箭发动机制造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更高,首先必须具备将产品加工好的技能水平,其次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总结分享能力,最后还要有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能力。
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周逸斐 摄
产业工人要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转变
何小虎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一线的一名技能工人,近几年,自航天科技六院推进 " 卓越产品行动 " 以来,他的感受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 现在的工作现场,智能化的加工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光学检测等先进的制造手段都在大量应用,明显感觉到发动机的制造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追求卓越的理念也更深入人心。" 何小虎表示,但与此同时自己也明显感到,现代化的火箭发动机制造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更高,首先必须具备将产品加工好的技能水平,其次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总结分享能力,最后还要有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能力。
如何应对上述变化?何小虎结合自身的技能研发经历谈了体会。
"2013 年,我用了 6 个月的时间,写出了工作以来的第一篇论文,为了将这篇论文的论据写得更加完善,我查阅了多项资料,从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到机械加工原理,都进行了深入解析,也是这一次的论文撰写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做到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2014 年到 2018 年,我用了 4 年时间成功申请并授权了我们公司首个国际发明专利,到 2024 年时,我已申请获得 25 项发明专利。每一项发明专利背后,都是我和我的团队在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过程中,针对难题瓶颈合力攻关、极力创新的深刻总结。" 何小虎说。
何小虎认为,在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更需要产业工人挺膺担当,全面提升素质,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真正实现从 " 手艺人 " 向 " 智造者 " 的蜕变。
" 鹰击长空 " 流线型方案让 CR450 列车阻力直降 22%
姚智慧来自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名高铁工人,从事高铁装配生产已经 15 年。从 " 和谐号 " 到 " 复兴号 ",她亲身经历并参与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过程。
去年运营时速 400 公里的 CR450(" 复兴号 " 最新车型)动车组正式亮相,姚智慧和她的团队在列车生产试制过程中承担了哪些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姚智慧表示,2024 年 12 月,CR450 动车组样车正式发布,进一步巩固扩大了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的优势。CR450 动车组试验速度达到每小时 450 公里,运营时速 400 公里,具有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更智能、更舒适等特点。
线束对于列车来说,就如同人体的神经,所有电气功能的发挥都依靠线束来实现。而 CR450 动车组的空气动力学外观发生了改变,同时列车对轻量化有着严苛的要求,使列车线束的布局空间不断缩减,操作难度增大。这对于电气布线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 首先从需求出发,我们把所有的线束进行一个功能化的区分,然后用三维电气模型规划每一条线的走向,再用‘基于 AI 技术线号识别’等技术创新,最终精准高效地完成了全车线束的铺设工作。我们每一根线都零隐患、零差错排布在最合理的位置,使 CR450 动车组的各项功能得到完美发挥。" 姚智慧说。
在姚智慧看来,CR450 动车组研制依靠的是公司上下各个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比如外观设计团队,开发了 87 个外观方案,经过 100 余次的模拟仿真分析,还有风洞试验,最终确定了 " 鹰击长空 " 流线型方案,使得整车运行阻力降低 22%。
噪声试验团队在一年半时间中,测试降噪方案 300 多种,采用分车、分区、分频的降噪方式,定制化开发出相应的降噪结构和材料,使得整车客室内部的噪声降低 2 个分贝。
车体焊接方面也采用了搅拌摩擦焊技术,焊接变形量更小、质量更高。转向架方面,她们实现了侧梁、横梁、构架三大工序机械手焊接全覆盖,自动焊接率上升至 90% 以上。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