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6 月,耶鲁 -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最后一批 257 名学生毕业,随后这所学校永久关闭,成为历史。从高光创立到黯然落幕,仅仅走了十多个年头……
这所学校的关闭消息震动了整个亚洲教育界,也不禁令人揣测中国众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未来命运!
中外合作办学,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合办 " 进可拿海外大学学位出国、退可留守国内享安全稳定 ",备受青睐。
但它们的录取分数线不低、学费昂贵,在国内却是 " 双非 " 存在,加之国际局势的影响,不禁叫人质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值得上吗?
2025,中外合作办学的天塌了!
今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宣布停止招生,去年 9 月佐治亚理工停办深圳校区,此前加州伯克利分校表示 " 已经放弃对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 " 的全部所有权。
近日,教育部又更新了中外合作办学名单。梳理名单发现,中山大学 - 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 3 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 78 个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停止招生。
有趣的是,一边是停办潮,一边是申请火爆!
2025 年,昆山杜克大学本科招生收到了来自全球 144 个国家 11884 份的申请,连续三年创新高。其中,中国学生提交了 6002 份申请,同比上涨 15%;国际学生提交了 5882 份申请,同比增长 25%。
只能说,风口上的中外合作办学,从来没有消停过!
中外合办主要有三种形式:
独立法人机构,中国高校和外国高校 / 教育机构共同创立的学校,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一般是以学院或大学的形式存在。一提到中外合作办学,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都是这类,但其实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全国也就 11 所。大家耳熟能详的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港中深,都是这个类型。
非独立法人的机构,有点像大学底下的二级学院,自己管自己。比如北航的中法工程师学院、人大的中法学院、上交大的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还有同济的中德工程学院,都属于这个类型。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就是中方和外方院校,在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合作,不单独搞一个新机构。这类项目特别多,全国多地都有,但也是质量最参差不齐的一个类型,需要仔细甄别。
中外合作办学还能读吗?
关于中外合办的认可度,外界一直保持着一个存疑的态度:多花好几倍的成本,留学申研能有多大优势?敢说比肩海本,真的拼得过 985 学霸吗?
此前,软科中国和 ABC 排名都进行过 11 所院校的含金量排名,大致情况如下:
第一梯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第二梯队: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第三梯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指南者留学申请案例中,不乏中外合办院校上岸世界顶尖名校的学长学姐们。
中外合办学员专访:
中外合办专业第一,学霸学姐申请季狂揽哈佛、耶鲁、康奈尔 offer:
以 25fall 港中深、宁诺、西交利物浦录取数据为例,我们在指南者留学平台上看到,25fall 港中深 67.8% 的申请者录取了港三新二,英美地区也收获了帝国理工,卡内基梅隆,约翰霍普金斯,纽大,康奈尔等多所名校 offer。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的 25fall 申请数据中,48% 的同学上岸英国名校,22% 的同学选择了美国名校,金融和数学是热门申请方向,录取 offer 中不乏耶鲁、哈佛、哥大、宾大等藤校身影。
而宁诺的同学则更偏爱美国高校,83% 的同学上岸了美国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同学们的大爱,26.6% 的同学成功申请了 JHU。
事实上,中外合办在海外研究生申请上存在明显优势。像是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港中深、上纽大、北师港浸大这五所中外合办的留学率平均在 80% 左右,而西交利物浦和宁波诺丁汉两所大学只有一成左右的同学会选择就业和国内考研。
中外合办是妥妥的申研 " 顺风局 "
不少学校和项目是包含交换及联合培养的,兼具国内 + 海外学习经历,比纯国内背景更具国际视野,比纯留学生背景又多了本土适配性。
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海本身份进行申请,海本身份在留学中的含金量自然不必多说啦!
类似港中深、西交利物浦等校,学历等同于海本毕业生,在英、美、港新的认可度与本土学位几乎无差,申研起跑线直接拉平。
另一方面,就是语言的加持,不少中外合办毕业生可免语言申请,要知道,语言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最大的难关之一,不用提交语言成绩相当于为申请者又扫除了留学路上的又一大障碍。
此外四年的全英文授课,从口语到学术写作的 " 浸泡式升级 ",都为申研面试和文书写作奠定了基础,更为留学后无缝衔接海外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以上都是中外合办的申研优势,基于普遍特性,但最终申研结果仍需个人实力支撑。
这三大雷点,要重点关注!
No.1
学历认证:计划内外大不同
中外合作办学分为计划内招生(纳入高考志愿,需填报志愿)和计划外招生(自主招生,无需高考)。
计划内招生毕业后通常获得中外双证(中方毕业证 + 学位证 + 外方学位证),计划外招生仅发外方单证,且存在多重风险。
部分院校同一项目分计划内外招生,计划外仅发国外学位证,需通过教育部 " 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 " 核实。
此外,计划外学生可能无法参与奖学金评选(如宁波诺丁汉大学 2+2 项目仅前两年有资格),需谨慎选择。
No.2
录取门槛:低分躺赢大概率是陷阱
中外合作办学的录取难度与办学资质直接挂钩,优质项目录取分数堪比 985!
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其学历认可度与中流 985 高校相当,录取难度一点不输 985 高校。
2024 年港中深在不同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有所不同,以江苏省为例,历史类普通类专业组(01)最低录取分数线 641 分,最低位次 302。
这个分数是完全可以被 985 高校录取的,超过了大部分 985 高校在江苏的历史类录取分数线和位次要求。
除了清华、北大、上交大等顶尖高校可能无法录取外,报考其他 985 高校有较大的录取机会,如南京大学(最低分 638 分,位次 401)、浙江大学(录取分 637 分,位次 445)等都有希望。
所以,优质中外合办绝不可能 " 花钱买分 ",顶尖项目录取难度堪比清北复交,需综合考察高考成绩、英语能力(如雅思 / 托福)、面试表现。
即便是非独立法人项目中 211 院校合作项目录取线也只是略低于本校普通专业,但仍需一本线上下。
No.3
费用陷阱:隐性支出远超预期
中外合作办学成本普遍高于普通院校,这是大家的共识,那到底会贵多少呢?
独立法人机构:学费差异极大,上海纽约大学前两年 20 万 / 年、后两年 23 万 / 年,港科技广州 5 万 -10 万 / 年,深圳北理莫斯科 4 万 / 年为最低。
非独立法人项目:学费集中在 2 万 -8 万 / 年,但可能叠加注册费、教材费、语言培训费等。如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学院年学费 10 万 + 注册费 5000 元 + 书本费 1500 元,英语不达标需额外支付 3000 元强化营费用。
部分项目以 " 自愿交换 " 为名变相要求出国,额外产生数十万费用。
综上,一旦遇到 " 低分高费 " 的项目,就要警惕起来了,千万不要上了野鸡项目的 " 当 "。
总的来说,中外合作办学作为特殊的升学路径,更适合计划本科毕业后继续海外深造的学生群体,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学生的背景和经历各不相同,大部分情况需要 case by case 处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