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哥 06-08
这件事,等不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这几天忙着做美国西海岸自由行攻略,突然想到,近几年,我差不多 1/3 时间都在旅途中度过,所以常有荔枝问:

是和谁一起旅行的?不带力嫂吗?娃谁来管?自由行还是跟团?开支多少?签证难办吗?国外安全吗?不懂英语怎么办?怎么做攻略?……

要仔细回答旅行细节实操问题,几万字都打不住,绝大多数问题小红书 +DeepSeek+ 谷歌地图都能解决

值得一说的,是我制定旅行计划时的优先级考量,既有我个人的独特性,又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首先,必须承认,世上总有一定比例的人,对旅行兴趣不大,可能因为对未知世界天然缺乏足够的好奇心,也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或单纯好静不好动,但旅行必然消耗很多体力,所以即使有钱有闲,也对旅行没多大兴趣

所以找旅行同伴,哪怕最亲密的家人,也可能玩不到一块,花同样费用,你可能获得很强的主观快乐,对方却觉得很折磨,绝不能强求

其次,即使都爱旅行,不同人最享受的事项也不同,有人最喜欢玩景点,有人最喜欢吃美食,有人最喜欢买买买

哪怕都喜欢玩景点,有人更喜欢自然风光,有人更喜欢人文建筑

同样喜欢自然风光,有人更喜欢游山,有人更喜欢玩水

同样喜欢玩水,有人更喜欢冲浪潜水等各种刺激的水上运动,有人更喜欢趴在五星级酒店无边泳池里,点杯莫吉托,面朝大海,闭目养神

同样喜欢人文,有人更喜欢中式建筑,有人更喜欢西式建筑,有人更喜欢看教堂,有人更喜欢看博物馆,有人更喜欢看摩天大楼,有人更喜欢主题乐园……

传统二三十人的大型跟团游很难获得最佳旅行体验,就是因为众口难调,旅行社制定的景点线路餐食体验,只能尽可能考虑多数人(往往还是中老年人)的需求

最典型的就是游览卢浮宫等世界知名博物馆,旅行团一般只留 2-3 小时,对我来说根本不够,我是能在博物馆泡一整天的人,但事实上,很多大爷大妈对博物馆里的绘画雕塑看不懂也没兴趣搞懂,在世界名画前面拍照打卡,完事走人,别说 3 小时,逛了不到 1 小时,就回大巴上等着了

所以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倾向自由行或定制化小团

第三,长时间旅行,每天从早到晚甚至睡觉都在一起,每个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会充分暴露,哪怕再亲密的人,也会有差异,不管家人还是朋友,都会比平日生活中简单的吃饭娱乐更易产生矛盾

第四,旅行虽是人生可选项,却在所有可选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能极大增进旅行伴侣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一次精彩难忘的旅行体验,会成为你和同伴长久的感情羁绊

尤其是与家人的共同出游,更是巩固亲密关系的重要一环

……

以上四条原理基础上,我的优先级这样安排——

最高优先级:孩子

儿子只有每年寒暑假、国庆节、圣诞 - 元旦周的社会实践 " 短学程 " 假期(他就读的双语学校独有)能安排长途旅行,五一时间太短 + 人太多我都不愿安排

暑假较长,可头部和尾部各安排一次,这样一年最多也就 5 次,时间刚性没法调,所以优先级最高

日常生活大多日复一日平淡无奇,很难形成亲子关系中的长期记忆点

但每次旅行体验都很独特,还会留下大量照片视频纪念品,等孩子长大了,我们老了,对彼此的记忆,相当高比例来自这些共同旅行经历,会成为维系深度亲子情感最重要的记忆纽带

同时,共同旅行过程中,也可现身说法,直接开课,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我和力嫂一般会一起带娃旅行,旅行中也能增进夫妻亲密关系

毕竟,有娃以后,家庭生活几乎都围着孩子转,主要是学习没法交给老人,尤其要帮娃背英语课文,默写英语单词,至少得有一个懂英语的在边上 " 服务 ",真没多少二人世界空间 ~

但现在发现有个问题,儿子学业负担逐渐变重,不时流露好想提前退休,就地躺平的愿望,问他以后要不要结婚生娃,坚决不要,觉得好累好麻烦 ~

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生活条件太好,吃不起苦,扛不了挫

比如我从小就有环游世界梦想,要很大一笔钱支撑,但家里穷,别说环游世界,我 21 岁才第一次坐飞机,28 岁才第一次出国,所以我有通过努力奋斗,逆天改命的强烈愿望动力

但我儿子一岁就坐过出国的豪华邮轮,在我计划中,他初中毕业前,全世界最主要的国家和中国风貌独特的边疆地区都去过了,他就不可能产生我要努力奋斗,拼命攒钱,将来环游世界的动力

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

次优先级,长辈

最近修订的《谦卑识真理》中有一节专门讲我父亲当年因病去世的往事,就想看下当年录下的他在医院里最后的画面和追悼会视频,于是买了个移动光驱,把十多年没打开过的视频看了一遍

追悼会上我的家属致辞中,有一句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视频里的我念到这句话时也忍不住哭了

这个细节我相当深刻,只是十多年后再见这一场景,与长埋心底的记忆共鸣,百感交集……

孩子就算小时候见的世面不多,也就起跑线低了点,长大后有的是时间,自己去看世界

但孝敬父母这事,真等不了

你不知道,他们哪天就会突然离你而去

所以父亲去世后,我带我妈去过很多地方旅行(她也喜欢到处玩)

起初条件有限,只能去上海市内和周边玩玩

后来条件好了起来,就去外省市,港澳台马泰啥的

再后来,日韩欧澳都去过了

如今境内 31 个省区,我妈去过 26 个,只有河北、西藏、青海、甘肃、广西没去过,3 月还带她浙闽赣皖四省自驾转了一大圈

我说你这辈子比 99% 的 50 后中国大妈去过更多地方 ~

但我妈上 70 岁后,还是感觉体力和记忆力明显衰退,路走多了腿脚很容易不舒服,她能继续和我一起爬雁荡山、武夷山的时间,不超过 10 年,甚至不超过 5 年

所以我每年都会计划带她两次长途旅行,有时和儿子出行计划合并,比如去年去新疆和日本,顺带培养祖孙亲密关系

儿子读书时,则单独带她出去玩,比如前年的内蒙山西和山东江苏

当然,我还计划了力嫂父母的长途旅行

我岳母对旅行兴趣不大,腿脚也不是特别好,更受不了一坐十几个小时的洲际航班,所以我只在特别重要的长途旅行目的地,才邀请(shuifu)她和我们举家出游,借机培养祖孙亲密关系,比如去年的澳洲和马上要去的美国

我岳父比较喜欢旅行,腿脚也还好,吃住也不挑剔,所以像肯尼亚、埃及这些条件相对艰苦的长途旅行,也带他一起去

另外平时岳父母在外地,没机会和外孙见面,寒暑假旅行之外的时间,也都回外公家,培养感情,否则长大了容易和老人不亲

对了,我还有一个叔叔和一个姑姑,都没孩子,年纪也逐渐大了,我这两年也开始计划带他们长途旅行,尽我的一份孝心

……

再次优先级:自己

带家人一起出游,除了能增进感情,获得更难忘的旅行体验,对我来说,也是一份力所能及的责任

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真是有人看到爬山就皱眉,有人看到大海就后怕,有人看到教堂就蒙圈,有人看到博物馆就打瞌睡

比如我带我妈和儿子去日本,我和儿子花了很多时间逛中古手办店淘特价二手货,我妈一点不懂,只能坐路边干等,于是各种抱怨

我带我妈去韩国,我在首尔国立中央博物馆逛了 5 小时,我妈看了一小时就不想看了,坐大堂冷板凳上刷手机,最后腰酸背痛,无聊至极,见了我一顿臭骂……

力嫂则不喜欢长途赶路天天换酒店的辛苦旅程,最好就住一个五星级酒店里吃吃喝喝,随便逛逛,时间也不能太长,4-7 天最合适

而我是一个兴趣太广泛、求知欲太旺盛的人,一个大型博物馆就可以逛一天,我在美国不仅对现场看 NBA 感兴趣,对棒球、冰球、橄榄球都感兴趣,所以我希望一个长途旅行能去十几二十多天,对吃什么住哪里却不怎么在意

这,就容易产生矛盾

这两年,我也开始关照内心,每年留出几次,给自己一个人长途深度游——可以不用考虑同伴感受和需求,尽情做自己,和 DeepSeek 为伴,追求自己的精神快乐,逐步完成环游世界梦想

当然,因优先级较低,我的自留地,要么是没那么重要的目的地,比如这次去的德国,真是有够 boring,但我把更好玩的英法意都留给儿子和力嫂一起去

要么是力嫂去过的地方,比如张家界

……

最次优先级,朋友

我这种动辄十几二十天的长途深度游,很难找到朋友同行,就算有,各种生活习惯、消费理念、审美趣味上的差异,也可能让本来挺开心的旅行变得不那么愉快

所以和朋友的出游,更多是短途或一日游

……

全中国也没多少人能像我一样高频率旅行,但我的思路可以借鉴:

子女和父母优先级最高,前者需亲子陪伴和教育,后者时间不等人,尽孝要趁早

其次是关照自身内心需求

最后是朋友

不同人拥有的自由时间和经济状况不一样,但时间有限可以少玩几天,预算不多可以去国内或东南亚等相对便宜的地方

旅行的意义不是炫耀,不是攀比,不是发朋友圈证明自己 " 到此一游 " 且 " 活得很好 "

旅行的意义是把人的肉身从熟悉的早已视而不见的生活环境中抽离出来,打破日常的麻木,重新激活人的感官,进而照见自己的灵魂

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从母腹中出发,不断体验和探索,向着未知的终点前行

旅行,则将这场贯穿一生的体验和探索高度浓缩,岂不快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博物馆 美国 实操 旅行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