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朋友圈被两张图片刷屏了,一张是人山人海的售楼部,一张是排队等待看房的客户。
看到这两张图,可能很多人都会有 " 人气是真是假?"" 楼市回暖了?"" 为什么这个楼盘这么火 " 等等问题,我们来聊一聊。
单从图片上看,与此前一些楼盘发布的着装统一、实为中介集中踩盘的 " 人气图 " 相比,这两张图上客户年龄不一、着装不一、男女比例正常,符合正常客户特征。
班长也通过多个渠道确认了真实性,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案场不大,接待能力有限,但现场确实人气爆棚,看房客户络绎不绝。
不过这种排队看房的楼盘还是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整体市场回暖。
滨投嘉玺,也就是图片中的楼盘,人气暴涨是在公布备案价和优惠政策以后。以 10 号楼为例,起步单价 1.6 万,116 户型起步总价 188 万,中高楼层 240 万左右,143 户型最高 300 万左右。
这个备案价的基础上,滨投在常规优惠之外,还给予了中专 5 万、大专 10 万、普通本科 15 万、 211 本科 20 万、985 本科或硕士研究生 25 万、博士研究生 30 万的人才补贴,补贴完单价最低 1.3 万 +,突破想象。
而且嘉玺还是新计容楼盘,如 116 平户型相当于前期 132 平,折算下来单价更低,自然让众多买房人心动不已。
更何况项目位于包河主城二环内,地理位置佳、路网发达、配套成熟的同时,还是老城最稀缺的品质新房。
所以,以滨投嘉玺的首开户型段、价格、地段和产品,火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背后也折射出合肥 " 轻量化改善市场 " 的空白。
近几年,合肥的新房市场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是品质升级和大户型井喷式爆发最为显著。一时间,仿佛市场上只剩下了一个声音:大户型改善。
小户型没有市场了吗?
显然并不是,购买力结构是金字塔型,以大户型改善为主的市场必然不能持久。当下市场也证明了这点,改善需求在集中爆发后,已经后继乏力,新房市场被压抑的 " 小户型 " 需求,开始展现出惊人活力。
其实,小户型一直以来都是成交主力,上图是班长整理的 2013 年到 2024 年合肥新房市场成交户型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到,2015 年之前,新房成交以 70 到 100 平的两房和三房为主。
2016 年之后,两房开始退出市场,90 到 110 平的三房成为成交主力,2018 年最高占比达 42%,之后虽然有所下滑,2023 年 -2024 年依然有 31-32% 的占比。
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近年新房市场供应和成交之间有明显温差。
2020 年以后,在合肥新房市场的供应端,改善户型占比明显增加,尤其 23-24 年,140-160 平以上户型为主的大平层项目集中涌现,一时间遍地 " 改善 ",但这两年新房成交主力竟然还是 90 到 110 平的小户型。
可见,新房供应结构发生变化后,市场上的购买力是无法与之相匹配的,尤其在置换链条没有打通的情况下。
用直白的话来说,高净值家庭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购房者还是普通人,总价相对较低的三房是性价比最高的,既可以满足大多数家庭的居住需求,首付和月供压力也不会太大。
不过,如今新房的品质,在经过竞品质、数轮品质内卷后,当下新房大门、外立面、会所、架空层、绿化、公区和车库等全面升级,综合品质已经十分优异,和绝大多数二手房相比,都是断代领先。
如此,与同地段的二手房相比,新房注定要存在一定溢价,做不了以价为先的刚需盘,即便是 " 小户型 ",严格来说也是属于改善的范畴,只不过属于小户型改善,或者说是 " 轻量化改善 "。
与大户型改善不同,小户型改善的本质是 " 精准升级 ",在有限面积内做精准加法,牺牲部分奢侈性,换取功能性与品质的平衡,实现 " 花更少钱,住得更舒服 "。
这也是市场的一个空白,当前不乏大户型高品质新房,也不乏低总价的小三房,但 " 轻量化改善 " 户型在近年大户型主导的市场下,是一直被忽视的需求。
现在大户型遇冷的趋势越发明显,近期上市小户型新房的去化情况又大多表现优异,接下来 " 小户型 " 的供应量大概率会显著提升了。
部分历史原创文章(点击标题查看):
部分踩盘文章(点击标题查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等 ····
PS:很多粉丝没有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你们的支持是班长的动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