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折腰》男主刘宇宁的 " 鼠系长相 " 引发全网吐槽,当 " 古装丑男 " 成为年度热梗,内娱古偶剧正在经历一场荒诞的审美地震。
究竟是谁在力捧这些与角色格格不入的 " 丑男人 "?
古偶剧的本质是造梦艺术,观众对男主的期待始终围绕 " 颜值 + 苏感 " 展开。
从早期《仙剑》系列的胡歌、霍建华,到 " 天涯四美 " 的严宽、乔振宇,中式审美中的 " 端正大气 "" 英气勃发 " 是古装美男的核心标准。
观众要求的不是 " 绝对完美 ",而是角色与演员的气质契合。
如《寻秦记》中林峯从软弱少年到铁血帝王的蜕变。
《大汉天子》里黄晓明的少年英气,均通过外形与演技的双重加持,让观众信服角色的合理性。
然而当下古偶男主的选角却屡屡突破底线:刘宇宁窄脸细眼、仪态佝偻,被吐槽 " 贼眉鼠眼 ";
陈家赫在《山有木兮木有心》中五官局促,被调侃 " 只有家世显赫 ";
宋威龙在《相思令》中因 " 猴系长相 " 被讽为 " 猩球崛起 "。
这些演员的共性在于:既缺乏传统审美中的周正感,又无法通过演技弥补外形差距。
导致观众难以代入 " 枭雄 "" 贵公子 " 等人设,甚至出现 " 女主花痴脸与男主颜值不匹配 " 的割裂感。
" 古装丑男 " 的批量涌现,本质是资本逻辑对影视工业的全面侵蚀。
在 " 唯流量论 " 主导下,选角标准从 " 贴合角色 " 异化为 " 数据优先 ":
刘宇宁作为网红出身的歌手,自带短视频平台的庞大粉丝基数,其 " 丑帅 " 争议本身能带来话题热度,即便演技青涩,也能通过营销 " 反差感 "" 人设红利 " 快速变现。
这种 " 黑红也是红 " 的畸形生态,使得《折腰》在一片骂声中热度破纪录,印证了资本对 " 争议即流量 " 的病态依赖。
与此同时,成本控制成为压垮审美标准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较于培养科班出身、兼具颜值与演技的演员,启用网红或跨界艺人成本更低,他们往往接受更低片酬,且自带宣传资源。
服化道的敷衍更让问题雪上加霜:流水线式的发套、缺乏层次感的妆造,不仅无法掩盖演员缺陷,反而放大其面部短板(如刘宇宁被勒紧的发套凸显局促脸型)。
当资本将预算更多投向流量分成与营销炒作,留给角色塑造与视觉呈现的空间自然被压缩。
更深刻的危机在于审美话语权的丧失。资本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用 " 少年感 "" 病娇感 " 等标签化审美驯化观众,导致多元化的男性形象被单一化。
曾经 " 亦正亦邪的顾惜朝 "" 温润如玉的欧阳明日 " 等复杂角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 " 冷面霸总 "" 疯批王爷 "。
演员只需完成 " 瞪眼、皱眉、耍帅 " 三板斧,便可在流量池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种 " 劣币驱逐良币 " 的恶性循环,让观众审美变成只要演员不丑到极致,便可勉强接受。
从 " 天涯四美 " 到 " 古装丑男 ",内娱古偶的审美变迁映射着时代的浮躁。
我们期待的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 " 建模脸 ",而是一个允许多元审美共存、尊重创作规律的影视生态。
当资本将演员异化为流量载体,当行业用 " 数据达标 " 取代 " 艺术达标 ",观众的视觉尊严正在被一步步消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