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日刊发评论文章,直指汽车流通领域存在的 " 零公里二手车 " 灰色产业链。这类车辆以全新车名义销售,实则已登记过户至经销商名下,消费者购买时法律上属于 " 第二任车主 ",导致无法享受厂家提供的首任车主专属权益,如终身质保、免费充电等服务。更严重的是,部分车辆可能存在库存积压、运输损伤等隐患,却被包装成 " 准新车 " 流入市场。
记者调查发现,该模式在新能源车领域尤为突出。某品牌 4S 店通过关联公司批量上牌,既完成厂家销售任务,又获取地方新能源补贴,随后以折扣价清库。消费者李女士反映,购车后才发现电池健康度仅为 92%,但因非首任车主无法申请免费检测。行业数据显示,2024 年此类纠纷投诉量同比激增 67%。
评论呼吁市场监管总局联合车企完善溯源机制,要求经销商明示车辆登记记录,并探索 " 首任车主权益跟随车辆 " 的可能性。专家建议参考欧盟《消费者权利指令》,设定 30 天 " 冷静期 " 允许无条件退车。目前,蔚来、极氪等品牌已开始通过绑定 APP 身份识别限制权益转移,但根治乱象仍需法律层面明确权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