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势 Auto-First 丨刘天鸣
在合资品牌汽车市场份额持续收缩的大背景下,总会有一个或两个头部企业,能在负增长的市场中逆势上扬。
据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5 月份,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为 47 万辆,同比下降 5%。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 15.3%,同比下降 3.3 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 12.6%,同比下降 2.2 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 5.2%,同比下降 1.5 个百分点。
在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下滑中,两田一产同根不同命,丰田实现连续数月销量增长,本田与日产止不住地下滑。
具体来看,丰田在华销量达到 14.49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6.8%,实现同比 4 连涨,本田在华销量为 5.51 万辆,较上年同期减少 16.8%,连续 16 个月呈现出同比下滑的态势。日产汽车销量达到 5.8 万辆,同比下滑 9.7%,连续 14 个月同比下滑。
丰田在华销量持续增长源自南北丰田势均力敌,均保持着增长态势。一汽丰田 5 月销量达到 6.81 万辆,同比增长 24%,电动化车型的销量占比达到 48%,TNGA-K 平台以上高端车型销量 4.16 万辆,占比 61%。广汽丰田销量 6.22 万辆(广汽集团披露数据),同比增长 1.82%,凯美瑞、赛那、汉兰达组成高价值车型占比超过五成。
南北丰田在华销量持续攀升有着相同的原因,一方面是亚洲龙、RAV4 荣放、凯美瑞、赛那、汉兰达等高价值产品在激烈市场竞争依旧保持优势,在品质、品牌价值层面获得了用户认可。另一方面则是双擎混动产品价格下调,持续赢得重实用、靠谱和长期经济效益消费者的青睐,成为细分市场的佼佼者。据乘联会数据统计,广汽丰田与一汽丰田 5 月分别批发销售双擎车型 3.13 万辆和 2.94 万辆,占据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销量的 84%。
本田是日系品牌中销量下滑最显著的车企。据上市公司发布的 5 月产销数据,广汽本田销量为 1.34 万辆,同比下滑 58%,东风本田销量为 2.42 万辆,同比下滑 26.72%。
没守住燃油车基盘加上电气化转型缓慢且竞争力较弱,成为广汽本田、东风本田销量下滑的核心因素。过往燃油车时代 " 买发动机送车 " 的执着,与当下燃油车用户的需求背道而驰,雅阁、CR-V、飞度等曾经市场热销车型,销量出现断崖式下滑。
而在新能源转型上,东风本田与广汽本田在技术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并且不愿意像丰田那样剥离品牌溢价,改变新能源产品的价格策略,与同级别的中国品牌竞争处于劣势。以 3 月份上市的东风本田 S7 为例,上市之初的 25.99 万元的起售价格,被网友评价为 " 太贵,肯定凉凉 ",虽然 4 月份推出 19.99 万元一口价,但销量表现依旧徘徊在两位数。
日产汽车 5 月在华销量达到 5.8 万辆(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其中,东风日产销售 5.34 万辆,同比下滑 13.5%,日产品牌销量 5.1 万辆,环比增长 27.5%,轩逸系列销量 2.86 万辆,环比增长 17%,逍客系列销量 9376 辆,环比增长 31.7%。郑州日产的销量为 4631 辆,较上年同期实现增长 84.6%。
与本田相似,日产汽车在华燃油车基盘不断萎缩,曾经天籁、奇骏、轩逸、逍客四大销量台柱子,在搭载三缸机、产品定位模糊等负面影响下,天籁与奇骏的竞争力出现大不如前,只剩下轩逸与逍客两款车型系列扛起东风日产燃油车基盘。
在新能源转型上,东风日产发挥舒适性优势的同时转变定价策略。东风日产 N7 以 11.99 万 -14.99 万元的定价与家庭用车的产品定位,加上合资品质高标准、智能化进入行业第一梯队、舒适超越豪华车三大价值,上市 18 天便收获 1 万辆大定订单,成为最快大定破万的合资纯电车型,截至 5 月 31 日,N7 累计大定达到 17215 辆。
透过东风日产 N7 的火热订单数,能够看到日系品牌在合理的定价策略与产品定位之上,产品竞争力能够和中国品牌掰掰手腕。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中国品牌份额持续扩大,包括日系品牌在内的合资品牌日子或许更难熬,销量逆势向上的核心与消费者 " 既要又要 " 的购车需求极为相似,稳住燃油车基盘又要加速新能源转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