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UpFlow 06-11
贺斌:与时间赛跑的蜀锦“守艺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每天织 6-8 厘米,40 年只做一件事——这是 61 岁的贺斌守护蜀锦的 " 进度条 "。作为全国唯一掌握全套蜀锦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他亲历了成都蜀锦厂从兴盛到倒闭,目睹过 5 批徒弟因生计转行,却仍用自己的半辈子时间复原文物残片、整理 20 万字工艺档案。在机械化纺织普及的今天,这位匠人用最慢的节奏对抗遗忘,总得有人记得,蚕丝断了该怎么接。

贺斌出生于蜀锦世家,父亲是成都蜀锦厂的高级工程师,他的童年就是在织机轰鸣声和染色车间中度过的。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从简单织机过渡到现代化织造技术的时期。贺斌见证了一批批蚕丝原料编织成颜色绚丽的蜀锦,也见证了父辈们通过技术革新,将传统的蜀锦提花织机更新为现代化纺织设备。

父辈们为蜀锦付出的努力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耳濡目染下,他在 1982 年高中毕业后选择进入成都蜀锦厂学习手艺。

进厂之初,贺斌想学习的其实是现代化纺织技术。有别于传统蜀锦提花织机,现代化设备能够大大提高蜀锦的产量。但度过了三个月的基本功培训期后,厂里把他分配给了专门从事传统手工织造技艺的陈师傅。

一开始,贺斌感到很困惑,传统手工织造难道不是被父辈们技术革新淘汰的技术吗?后来他才了解到,厂里在 1982 年的出国交流中,展示了传统手工织造技艺,并且大获好评,因此决定 " 不能让蜀锦手工技艺失传 "。

陈师傅带着贺斌来到库房,在当时的贺斌看来,库房里那些还没安装好的蜀锦提花织机,不过就是 " 几根木头方方 ",从几根木头里竟然能织出美丽精致的蜀锦,这让贺斌倍感好奇,就这样,他开始投入到传统蜀锦技艺的学习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蜀锦织造技艺,从古到今,没有一段文字能够完全记载它的织造过程,主要依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缺乏记录本就使技艺传承失去依托,蜀锦织造每道工序的纷繁复杂,更是为传承叠加了难度。蜀锦织造需要经过纹样设计、经纬线加工染色、装机、织造等多道工序,仅织造工序学徒们一般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完全掌握。那时还年轻的贺斌意识到,老一辈的匠人们已经是五六十岁快要退休的年纪了,如果以后没人了解蜀锦全套的织造技艺该怎么办?

从那时起,贺斌就开始为蜀锦的未来发展做长远打算。在他工作的前二十年,他跟着师傅学习了蜀锦装造技艺以及挽花、投梭这两项传统织造技术;在后二十年里,又向厂里熟悉蜀锦织造技艺不同工序的技术人员学习,把这些工序流程一点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做好留存。

随着时代变迁,成都蜀锦厂在市场转型中被兼并关停。当时的贺斌非常沮丧,失去了蜀锦厂的平台,他的蜀锦之路也中断了。可生活还要继续,究竟是继续从事蜀锦工作还是在年富力强时做些别的生意,他也陷入了纠结之中。

幸运的是,贺斌赶上了非遗保护的好年代。当时成都正加强市 " 五朵金花 " 的保护工作,兼并蜀锦厂的企业有意搭建蜀锦文化博物馆,专门保护传统蜀锦技艺。这让贺斌感到一切都恰如其分,终于能够拥有一个平台继续他的蜀锦事业。

" 没办法,现在懂这个技艺的,像我这个岁数的只有我一个人了。" 在之前职业生涯的积淀中,贺斌已经成为了这一代匠人中唯一了解蜀锦全套织造技艺的人。为了学习传承这套技艺,他花了四十年时间,到如今也还在不断挖掘摸索。

到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后,贺斌开始招收徒弟,并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把蜀锦织造技艺分解后再教授给不同的学徒们。与此同时,他继续进行蜀锦织造工序的记录工作,收集了织造技艺操作流程的影像化资料并做好文字注释,以 " 师徒传授 + 影像化记录 " 的方式,保护和传承蜀锦织造技艺。

在贺斌从业的后半段,他还原了历代经典的蜀锦 50 余件以及蜀锦核心工艺 " 小梭挖花 "。

△大师经典传承系列 · 八答晕锦

传统手工技艺虽然源自古早的手工生产时代,但蜀锦纹样背后所蕴藏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却是机器生产时代不可替代的。从战国、汉、唐、宋、元、明、清……贺斌在复原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每个朝代的蜀锦纹样都有着丰富的文化沉淀," 我希望能把蜀锦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织造技艺的高超 "。

贺斌不只是将眼光放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他也着力于技术的创新:" 我希望能够展现出蜀锦的更多可能性。" 在采访中,贺斌如是说道。

在贺斌创作的《波斯蜀锦》《汉龙》等作品中,他融合了通经断纬技法,突破传统小花楼织机 20 厘米纹样限制,大大提升了蜀锦的审美表现力。

△《波斯蜀锦》

△《汉龙》

蜀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技术不断进步、不断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过程。" 只有突破了传统工艺的限制,才能做更多的产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对传统蜀锦织造技艺的保护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贺斌认为,传统蜀锦纹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但如果想更好地保护蜀锦,必须让蜀锦走入市场,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在过去,蜀锦主要被当作服饰面料,而如今,人们对蜀锦服饰需求减少,这也让贺斌团队致力于开发更多的文创产品,让产品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为了扩大蜀锦的知名度,贺斌团队也做出了许多跨界尝试,他们将蜀锦更多地融入到商业品牌的联名产品中,也让蜀锦进入到当下流行的影视剧里,将它的美展示在观众的眼前。

在贺斌看来,匠人精神就是要精益求精。他在自己专注于制作蜀锦时还未能察觉其中的含义,但当他看到徒弟们创作时的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操作时的小心翼翼,年轻时的回忆重新闪现:曾经父辈们也是这样认真,哪怕是一个不小心织错的一点都要拆掉重新再来。

"(从事蜀锦技艺)40 年了,现在退休了都丢不了,还要继续坚持这项工作才行。" 这四十年来,贺斌始终在做同一件事:把蜀锦的经纬从上一代的手里交到下一代。

在机器轰鸣的时代,总有人愿做缓慢而坚定的光,让文明的经纬永不褪色。 

统筹|马晨

采写 | 十一

编辑 | 蛋挞

设计及 AI 制作 | 丁小卉

//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档案 蜀锦 成都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