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06-11
IDG投资刘靖康,一场重仓年轻人的胜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任倩

历时 5 年,智能影像设备提供商影石 Insta360(下称影石)的 IPO 长跑终于完成冲刺。今日(6 月 11 日),影石创新正式登陆 A 股,成为 " 智能影像第一股 "。

上市首日开盘价为 182 元 / 股,较发行价上涨 285%,总市值超 700 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影石科创板上市募资 19.38 亿元,为 2025 年以来上交所(主板 + 科创板)整体募资额排名第三,在科创板排名第一。

在上市现场,影石创始人、90 后创业者刘靖康身穿简约文化衫,手持 Insta360 全景相机敲响锣声,以科技产品替代传统棒槌完成仪式。

目前 A 股上市公司 "90 后 " 董事长 50 余位,其中多为家族继承或联合创业的 " 二代 "。刘靖康的独特性在于:1991 年生人、在南京大学大四创业时仅 23 岁;纯白手起家走到科创板上市;企业技术驱动且取得全球范围的成功——这组人生拼图在 A 股 90 后创始人中几乎是孤品。

之于资本市场也是久违的盛宴。影石成立以来累计融资八轮,根据招股书,上市发行前持股超 13% 的 IDG 资本成为最大外部股东,启明创投和迅雷分别持股 9.4% 和 8.7%,位列第二、三大股东。

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 IDG 资本。早在 2013 年,还是 IDG 资本分析师的童晨(现任投资合伙人)便和刘靖康相识,2014 年在刘靖康尚 " 无收入、无团队、无产品 " 时曾旗帜鲜明提出投资意向,2015 年便投入了几百万元成为最早投资人。同年,刘靖康才正式成立影石创新。

被投成立 10 年,VC 陪伴 12 年,这样的投资故事并不多见。

这是一场必然的胜利,一场押注年轻人的胜利。

影石上市前夕,暗涌 Waves 访谈了 IDG 资本合伙人牛奎光、投资合伙人童晨,聊一聊这场 11 年的投资故事,以下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1.   敢在年轻人身上花时间、花钱,这是 12 年前 IDG 做得最正确、也是最大胆的决定之一。2013 年找到刘靖康时,他还是校园里的一名技术极客,连商业计划书都不会写,做的第一款软件没正式上线,南京办公室也只有 6 个人(基本都是兼职)。但因为刘靖康展现出少有的技术天分和对产品的感知,IDG 见了一面就定了,内部基本没人反对。

2.   核心是 " 投人 ",但风险还是太大了,兜底的逻辑是相信技术演进的必然性。当时 IDG 关注的鱼眼相机及影院相机硬件研发尚在早期阶段,虽然技术创意具备突破性,但是产业成熟度与商业化路径存在显著不确定性。投资影石更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影石对新兴消费场景(如 VR、运动相机)的敏锐观察和技术原生代优势(擅长用互联网思维做硬件)。

3.   完全没纠结估值,唯一担心的就是钱不够。影石从软件转型做硬件时,IDG 最初投的资金确实不算多,后来在 A 轮追加了一笔。即便 A 轮开始做硬件,资金依然非常紧张,这是 IDG 最大的担心。后来 IDG 不光帮影石完成了那轮融资,还在当时的环境下帮公司解决了股权结构上的困难。

4.   容忍技术研发和商业化探索的周期。与影石共同讨论早期硬件模型——不管是大盒子还是插在手机上的原型,这些讨论集中在 2015、2016 年,而 2014 年正是影石从软件转向硬件的关键时刻。终于2018 年迎来突破节点:影石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消费级产品,实现规模化出货。2018 年公司营收为 2.58 亿元,净利润为 1,828.70 万元。

5.  很多人不看好硬件,因为消费电子本就是一个非常难做的行业。但 IDG 则一直认为影石之前是被低估的。回溯刘靖康创业的时间点,从白手起家到经历波折再到逆风翻盘,现在 A 股上市公司这样跑出来的确实不多。

6.   最初 IDG 的预期,只是想把中国最好的、最优秀的一波 90 后年轻的创业者都投了,却意外捕获了代际红利。可以说,IDG 是业内最早研究 90 后及其生活方式,率先大力支持年轻创业者的机构。比如,IDG 在 B 站 A 轮时就投资了。

原因是,他们认为过去 10 多年 PC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进化基本以 84 年、85 年左右一代人的需求为主,接下来移动互联网中的很多商业模式会是 90 后驱动,而只有同时代创业者才知道 90 后们到底有什么需求。再有,像 B 站创始人徐逸、喜茶创始人聂云宸、莉莉丝游戏创始人王信文、Faceu(原脸萌团队)创始人郭列等,都是他们早年发掘的新生代创业力量,IDG 也都参与了早期轮次的投资。

7.   决定行动后设置清单、风险控制体系,也容许年轻团队试错。IDG 将代表这一群体生活方式和喜好的产品作为投资重点,并在 2014 年拨出专款主要投 90 后年轻人,规模 1 亿美元。还吸纳了一批 85 后、90 后投资人,专门来看 90 后创业者的项目,重点扫描高校,从在读的本科及研究生中选拔优秀的年轻创业者。当时,IDG 花了半年时间劝 B 站的天使投资人、也是互联网老兵的陈睿加入 B 站,带领公司走上商业化。

8.   早期投 " 人 + 技术信仰 ",成长期 " 注入资源 " 而非单纯给钱。在支持影石的过程中,除了资金,IDG 主要聚焦三个维度:人才引进、战略协同、资本市场路径探索。IDG 能够做到长期陪伴和其投资基因有关——做早期起家,很多项目都是企业的第一笔融资。后续企业长大,再有 PE、并购甚至二级市场的团队来支持。耐心资本指的不仅仅是心态上的 " 耐心 ",更重要的是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有相对应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尤其对于消费电子这门生意来说,能够有幸做出一个大单品是最幸福的事情(比如现象级产品 iPhone),但大多初创企业没有那么幸运,只能遵循从细分市场突破、逐步构建竞争壁垒的发展路径。以影石为例,其核心优势建立在影像视觉算法的长期技术积累,关键在于如何将技术储备转化为可延展的多元化商业能力。另外,巨型单品往往难以覆盖多元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本质在于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

这就意味着,运转这门生意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规模大几千万到上亿。要求 VC 具备持续判断能力和资金储备。同时影石的产品线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也需要 VC 建立对技术商业化长周期的容忍度。

10.  投资影石时并没有刻意以 " 全球化 " 作为标签,因为影石最开始只是连在手机上的一个配件,直到第一次入驻苹果商店,后来慢慢成为一个独立产品时,IDG 就更确定这个独特的品类会有大机会。但IDG 在全球化布局上确实有敏感性——分别于 2011 年、2015 年投资的安克创新和 SHEIN 是以中国优质产品满足全球需求的视角,后续又投了科沃斯、追觅、拓竹等,都是一级市场炙手可热的公司。

11.   将 " 年轻创业者雷达 " 迁移至 00 后主导的领域。近些年,着眼一些前沿领域不难发现,真正突破性的创新往往来自年轻团队。IDG 目前重点瞄准了两类创业者:一类是具有顶尖公司 / 机构背景的实战派,比如大家熟知的明星创业者;另一类是则是高校里的新生力量,既有在读博士生,也有刚工作一两年的新生力量,就像 12 年前的刘靖康一样。

总结 IDG 资本底层的投资逻辑,机构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 " 创业操作系统 ",而非仅是资金提供方。未来 VC 的角色更应该从靠信息差赌赛道的 " 狩猎者 " 到培育生态的 " 农耕者 " 转变。而年轻创始人 × 技术 / 产品创新 × 全球化市场 × 深度投后,可能是未来十年 VC 核心竞争力打造的公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靖康 idg 科创板 idg资本 a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