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十三行 06-11
小鹏G7终结AI汽车的空话时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6 月 11 日,小鹏 G7 全球首发,除 MAX 版外,小鹏 G7 同样推出搭载 3 颗图灵芯片的 Ultra 版,预售价 23.58 万元。

活动现场,何小鹏显得格外激动,甚至忘记了一位演讲者随身携带的翻页器。

对于一个技术底色极重的创业者来说,真正让他情绪高涨的,从来不是销量或情怀,而是一次技术突破、一种新范式的出现。

在他眼中,小鹏 G7 就是这样一台具有 " 代际意义 " 的产品。

这场发布会,小鹏第一次将 "AI 汽车 " 的标准讲得如此具体,也如此激进。何小鹏说,G7 是全球首款 L3 级算力 AI 汽车。在他看来,真正改变物理世界的是本地端算力,但行业普遍低估了本地算力的潜力。

为此,小鹏提出了两条新的底线:本地有效算力不低于 2000TOPS,以及支持 VLA 和 VLM 在车端的本地部署。

整车发布会,何小鹏把这台车称作 "AI 汽车时代的参考系 ",但语气却一反常态的收敛。这种收敛背后,其实是一种更有力量的表达——当一个企业开始用可验证的技术路径,而不是想象力去说服市场,那就说明它已经从 " 造出车 "、" 碎片化创新 " 进入了 " 体系化 " 的阶段。

看似 G7 是这场表演的主角,但更要看到 G7 是一种体系能力成熟后的自然产物。它说出了 AI 汽车真正的门槛,也代表小鹏汽车重新厘定了这个行业的起点。

车端算力不到2000TOPS不配谈 AI

2025 年是车企重谈 " 智驾 " 的分水岭。但真正的分水岭,不在于谁多了几个功能包,而在于一句没人愿意听的实话,车端算力不到 2000TOPS,不配谈 AI。

一台智能汽车能否负担 AI 大模型,能否让推理、感知、交互不靠云端托管,根本标准是能否提供 L3 级别以上的有效算力。

小鹏 G7,就是把这场标准之争提前终结的那辆车。

三颗图灵 AI 芯片,2200+TOPS 有效算力,216G 内存,等效于 9 颗 Orin-X,对 AI 汽车底层算力定义权的改写。在一片声称智能的市场里,小鹏 G7 首次让 AI 汽车的 "L3 级 " 具备物理基础,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车端大模型部署、毫米级推理延时控制,以及多模态视觉系统重建。

要知道,今天很多人依然在用不到 80-120TOPS 的算力来标榜 AI,他们不是不想上模型,而是根本跑不动。模型跑不动,就只能靠云,靠云就不安全,不稳定,不实时。而本地部署,必须以 2000TOPS 级别为底线,这是技术的分水岭,更是安全的底线。

小鹏 G7 的出现告诉所有人,谁掌握了算力,谁就掌握了 AI 汽车的定义权。

3 颗图灵 =9 颗 Orin-X 为重写代码赔偿数亿元

在智能汽车行业,大模型成了口头禅,算力成了数字游戏。但小鹏 G7 用一台车,让这些术语第一次变成真实可用的能力,而非发布会上的噱头。它不仅搭载了行业唯一的三颗图灵 AI 芯片,还首发将 VLA 和 VLM 真正做到了本地化部署。没有依赖云端,也无需网络支撑,能在地库跑,在断网时跑,在海外照样跑。

可用、常用、极限用的 AI 能力,是 G7 真正的技术分水岭。

三颗图灵芯片提供超过 2200 TOPS 的有效算力,是当前行业主流车型的 3~28 倍。何小鹏说得直白:" 算力是衡量 AI 汽车的第一标准。要让 AI 具备 10 倍以上的反应能力、场景理解能力与安全冗余,唯有自研、唯有本地、唯有重构整车软硬件架构。一颗图灵芯片等于当下旗舰车的算力水平,两颗代表未来三年,而三颗是一次技术突围。"

为了这颗芯片,小鹏汽车投入五年时间进行研发,甚至在赔偿数亿元推翻重写,背后是一整套围绕 AI 重构的全栈体系:216G 的超大内存设计、从芯片到操作系统的底层优化、从训练集群到电气架构的同步协同。小鹏不是为了降本做芯片,而是为了把能力做到极限——这是消费品时代真正的科技含量。

而 AI 的进化,也推动了产品表达的进化。小鹏 G7 把每一项技术指标都对齐用户体验:语音识别听得懂、场景理解能反馈、响应时延更低至 50 毫秒内,AR-HUD 导航不走错、语音助手不用联网就能陪你聊天、甚至还能记住你的开车习惯。

G7 是小鹏汽车迈入 "AI 开发汽车 " 时代的关键一跳。过去靠经验 " 手搓代码 " 做功能模块,现在靠模型 + 数据 + 算力构建一个能不断强化学习的 " 汽车大脑 "。正如何小鹏所说:" 手搓代码可以保证下限,但无法触及上限。"

G7 是行业第一台具备 L3 级算力与 AI 能力的量产车,技术下限有冗余,上限有未来。在这个节点上,小鹏 G7 是 " 为 AI 重新造了一台车 "。

讲 AI 讲到这个程度,还能跑得起来、卖得出来、跑在主流价位里,这才是真正的科技企业。

智能车该讲清楚该造明白

配置亮点都能成为发布会上的关键词,却很少有人真正讲清楚:它们是否真的能被用好、用稳、用在用户真正需要的地方。

小鹏 G7,一台从芯片、架构到操作系统全链重构的产品。它采用舱驾控一体化芯片架构,融合智舱与智驾算力调度,将 AI 从 " 车内的插件 " 变成 " 车身的神经中枢 "。G7 不仅在计算层统一,还在 EEA 架构上完成了自研与适配,从而让每一项功能都能以低时延、高可靠、深融合的方式响应。

这就是为什么 G7 能够 " 讲清楚 " 的原因。比如说,新的 AI 座舱系统实现多语言对话、主动控车、情绪识别甚至用户习惯的本地记忆和场景适配。语音助手不再 " 联网等几秒 ",而是变成 " 车内秒回 " 的超级伴侣。真正让智能座舱从 " 会说话 " 进化到 " 听得懂、懂你意图、能执行 "。

再比如,G7 的 AR-HUD 不刺眼,因为视觉增强系统自动识别驾驶视角并适配亮度;语音不卡顿,因为 AI 助手已能理解本地复杂语义并主动服务;导航不误导,因为 AR-HUD 配合辅助驾驶直接在路面画出虚拟路径。这些能力听起来简单,但实际却体现在最细微的感知里。

更重要的是,这些不是旗舰车型的专属炫技,而是以 G7 为平台首次在 20-25 万元的主流市场区间全面落地。在这个价格段,消费者不需要科幻,他们需要清晰、稳定、靠谱的智能体验。

这是一种能力的转化,也是一次体系的跃迁。过去智能车靠 " 功能亮点 " 刺激市场,现在靠 " 系统能力 " 稳住口碑。G7 的价值,不在于它用了多少炫目的词语,在于每一个技术背后,都有明确的 " 使用目的 " 和 " 体验解释 "。

如果说 G6 是小鹏的技术中坚,G9 是小鹏的形象旗舰,那么 G7 就是小鹏产品能力的通识教材,能够把最复杂的技术翻译成最清楚的体验逻辑。

真正的科技公司,不靠故事打动人,而是靠产品讲明白自己。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小鹏 何小鹏 物理 图灵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