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节点财经,作者 | 零度
讨论良久的一则并购,终于落地。
6 月 10 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以下简称 " 腾讯音乐 ")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喜马拉雅及若干其他订约方就拟议收购喜马拉雅订立并购协议及计划。
按照腾讯音乐的公告,这笔收购的价格总计为 12.6 亿美元的现金、不超过截至不晚于交易交割前五个工作日的工作日当天腾讯音乐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数 5.1986% 的 A 类普通股,以及不超过总股数 0.37% 的该等 A 类普通股。
喜马拉雅在回应中表示,将保持品牌、产品独立运营,核心管理团队及战略发展方向不变。收购完成后,喜马拉雅将成为腾讯音乐的全资附属公司。
事实上,今年 4 月,市场上曾传出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的传闻,如今,时隔两个月,这笔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
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喜马拉雅一直深陷盈利问题,直至 2023 年才首次盈利,但与此同时,四次冲击资本市场均以失败告终,也暴露了音频分享平台的尴尬所在——听上去有市场,但又不足以支撑其平台化发展和市场想象力。
此前,腾讯音乐和喜马拉雅之间一直存在若即若离的 " 暧昧关系 ",伴随这笔收购的敲定,市场也在观察,这笔价值 12.6 亿美元的买卖,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
01 腾讯音乐,为什么需要喜马拉雅?
2024 年,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订购业务营收大涨,实现总收入 284.01 亿,这一背景下,对于腾讯音乐而言,为什么需要斥资 12.6 亿美元,收购喜马拉雅?《节点财经》看来,可能有三重原因:
首先,拓展生态版图;
从整个在线音频产业生态看,上游是版权资源和内容创作,中游是在线音频平台,如喜马拉雅、云听、蜻蜓 FM、荔枝 FM、懒人畅听等平台,下游则是渠道和用户。
腾讯音乐在产品端,拥有 QQ 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及全民 K 歌及懒人听书,但纵观整体音乐业务,主要覆盖的是音乐服务。而喜马拉雅的出现,刚好能够补齐腾讯音乐在听书、播客、直播等其他业务形态上的不足,真正地实现生态版图的全方面拓展。
很显然,腾讯音乐追求的是多元化音乐生态。在过去多年为赢得市场竞争而大举购买版权,消耗大量资金、多轮发债后,音乐生态的丰富化也需要更多 UGC 和 PUGC 内容创作、上下游联动的自制作品等慢慢孵化。而这些长线长尾的内容构建恰恰是喜马拉雅这样社区属性浓厚的平台所擅长。
其次,突破在线音乐业务的单一瓶颈;
对于腾讯音乐而言,一直以来的强项就是以 QQ 音乐为首的听歌, 这一业务背后的核心,就是版权。
但是在线音乐业务毕竟受到版权成本和客观增量空间有限的双重限制,天花板日渐迫近,很难再有进一步的突破。 另外,纵观全球市场,包括环球音乐在内的多家唱片公司,均已经转向多平台分发,这也使得腾讯音乐过去依赖的独家版权优势逐渐弱化。
而喜马拉雅作为行业内的头部在线音频平台,在播客、广告、直播等创新服务上均有很深的积累,足以通过当前的业务为腾讯音乐带去突破。
第三,庞大的 IP 资源储备。
对于音频生态而言,内容创作一直是最核心的 IP 资源。
腾讯音乐自 2020 年正式发布在线音频战略,此后与热门 IP 如《盗墓笔记》达成战略合作。随着 IP 价值的水涨船高,深度挖掘 IP 商业潜力的时代已经来临。包括广播剧在内的有声书市场有望迎来新的增长机会。
喜马拉雅平台上活跃着大量的有声书资源与 UGC 创作群体,且在人工智能风口下,该平台也试水了专业音频 AI 模型,以帮助创作。腾讯音乐此前曾明确,长音频将是未来持续发力的战略领域,并将形成一个包含长音频 APP 酷我畅听、QQ 音乐、酷狗电台、阅文集团 IP 资源在内的内容协同矩阵。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似乎正当时。
02 喜马拉雅,为什么要卖身?
对于喜马拉雅而言,选择被并购可能是个最佳结局。
过去多年,喜马拉雅虽然已经成长为头部在线音频平台,但在财务端、资本端一直 " 郁郁不得志 "。
喜马拉雅的营收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订阅、广告、直播、创新产品及服务。从财务角度看,2021 — 2023 年,喜马拉雅分别实现营收 58.6 亿元、60.6 亿元、61.6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51.06 亿元、37 亿元、37.36 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 -7.18 亿元、-2.96 亿元及 2.24 亿元。
2023 年,迎来十年来的首次盈利,并未给喜马拉雅带去太多 " 惊喜 "。原因在于,产品端,喜马拉雅并未找到更多 " 突破口 "。在资金端,又面临极大的债务危机。
先看产品收入,其最重要的订阅收入板块,营收增速一直较为缓慢,对总营收的贡献也基本维持在五成左右。而付费点播收入业绩持续下滑,从 2021 年的 10.58 亿元下降至 6.94 亿元;对营收的贡献也从 2021 年的 18.1% 下降至 2023 年的 11.2%。
从业务模式来看,对于喜马拉雅而言,想要获得更多的订阅收入,有一个前提、两个方法。一个前提是平台的内容足够优势;两个方法是,要么平台的付费用户足够多,要么单个用户的付费金额足够高。
但这两个方法又难以并行——付费率的上升,一般通常需要 " 低价 " 来刺激消费者;而选择 " 涨价 ",则会让用户 " 退订 ",导致付费率下降。
在自身业务和财务均表现不佳的同时,喜马拉雅 " 三年四战 "IPO 均以失败告终。更重要的是,2023 年喜马拉雅的总资产为 42 亿,但其总负债却高达 144 亿。 从 2021 年到 2022 年,喜马拉雅的净资产连续为负,分别为 -155 亿和 -138 亿。
百亿债务压顶,IPO 多次失利,喜马拉雅也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 " 卖家 "。
03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后,还有谁获益?
在腾讯音乐官宣收购喜马拉雅后,有投资人吐槽," 累计融资 20 亿美元,12.6 亿美元卖出。最早一轮投资人陪跑十年,亏惨了。"
回顾喜马拉雅的融资过往,从 2014 年至今,喜马拉雅进行了十轮融资,其主要投资方包括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
根据喜马拉雅的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4 年初,喜马拉雅董事局主席、CEO 余建军通过 Xima Holdings 持股 10.61%,陈宇昕女士通过 Touch Sound 持股 10.02%,熊明旺通过深圳前海兴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为 10.37%,挚信资本持股为 9.94%,腾讯音乐持股为 5.33%,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持股为 4.1%。
上述这些主要股东,都是多年陪跑的投资人,此次腾讯音乐完成并购后,他们终于能迎来 " 解套 " 之日。喜马拉雅此次卖身的估值显然并不令人满意,早在 2021 年喜马拉雅融资的时候,公司就估值超过 40 亿美元,这次并购案可以说得上是 " 流血 " 卖身。
回顾这笔收购的价格,2025 年 4 月,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的收购传闻持续发酵,交易金额拟为 24 亿美元。这一估值较喜马拉雅 2018 年 240 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估值大幅缩水。而如今,进一步降价后,腾讯音乐实在 " 买得便宜 "。
而对于喜马拉雅的投资方而言,仅仅从 12.6 亿美元的价格看,投资人虽然有所不满,但总比退不出去好得多。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的 " 独角兽 " 终于卖身成功,他们也能成功 " 解套 ",何乐而不为呢?上海章和投资董事长高国垒也直言," 祝贺余总,给投资人找到退出渠道,虽然估值不一定让所有投资人满意。创业不易,喜马拉雅 FM 是个很优秀的团队,加油 !"
从股权结构看,腾讯音乐此前已通过直接持股(5.33%)和阅文集团(3.05%)合计持有喜马拉雅 8.38% 的股份,此次收购若成行,将进一步巩固其在音频内容生态的主导地位。
就在腾讯音乐发布这一消息后,腾讯音乐港股当日高开 2.3%。对于所有人而言,这似乎都是笔好买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