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一晚整了两件大事。"
6 月 11 日深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东升发了一条朋友圈,其中提到的第一件 " 大事 ",是当天早上自己到病房看望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全国首例完成 " 托夫生 " 注射的渐冻症患者。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供图
托夫生注射液是目前全球首个且唯一 " 对因治疗 " 的渐冻症药物,用于携带 SOD1 基因突变的 ALS 成人患者。6 月 11 日,樊东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补贴后,托夫生注射液国内患者首年自费价格降至约 70 万元,不足美国定价的零头,但国内并非所有患者都接受基因检测。更值得期待的是,未来 3 到 5 年,国内将有更多国产渐冻症药物获批。
作为中国权威的渐冻症专家,樊东升可能是国内见过 ALS(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 " 渐冻症 ")患者最多的临床医生之一。他知道,近 200 年来,全球有 1000 多万人因为这种运动神经元病死亡,治愈率为 0,绝大多数患者在 2 至 5 年内死亡,但携带 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 1)基因突变的 ALS 成人患者病程相对较长,生存期往往是散发型 ALS 患者的数倍。
全球唯一 " 对因治疗 " 的渐冻症药物,患者首年需自费 70 万元
6 月 10 日早上 6 点,一针名为 " 托夫生 "(Tofersen)的渐冻症药物,通过一根长达 10 厘米的腰穿针,被注射进李女士体内。随后," 全国首方 "" 华南首方 "" 浙江首方 " 等报道纷纷出现,这款去年在国内获批的高价渐冻症药物,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供图
资料显示,托夫生注射液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携带 SOD1 基因突变的 ALS 成人患者的疾病修正治疗(DMT)药物。其核心作用机制在于,作为一种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与导致疾病的 SOD1 mRNA 结合,促进其降解,从而显著减少毒性 SOD1 蛋白的合成与蓄积,是一种从源头上减轻运动神经元损伤的方式,属于 " 对因治疗 "。
2023 年 4 月,托夫生注射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治疗遗传性渐冻症;2024 年 9 月,该药物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获批适应证为治疗携带 SOD1 基因突变的 ALS 成人患者。
据樊东升介绍,由于首年和次年注射总剂量不同,托夫生注射液是按使用年次定价,在美国的首年定价为 180 万元人民币,去年 3 月,该药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落地使用,也是沿用这一价格。去年 9 月,托夫生注射液在国内获批后的首年定价约为 140 万元,经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近 50% 的补贴(该补贴仅面向内地中国籍患者)后,患者的首年自费价格约为 70 万元,已经不到美国定价的一半。
" 虽然补贴后的价格也较高,但渐冻症属于罕见病,研发成本非常高,出于保护创新的角度也不可能定成‘白菜价’。" 樊东升说。
新药作用机制和疗效明确,基因检测对诊断治疗有好处
如果一名 ALS 患者被告知携带 SOD1 基因突变,已是不幸中的万幸。据樊东升介绍,这类患者约占家族性 ALS 患者的四分之一,在全部 ALS 患者中约占 2%,他们多从下肢开始起病,病程相对较长,生存期往往是散发型 ALS 患者的数倍。根据中国的患病率调查,国内携带 SOD1 基因突变的 ALS 患者超过千人。
过去,国内没有针对 SOD1-ALS 患者的药物上市,且基因检测需要自费,并非所有 ALS 患者都会主动进行动辄数千元的全外显子基因检测。
但樊东升告诉记者,ALS 患者中大约 10% 与基因突变有关,有家族遗传史的 ALS 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的阳性率较高,医生需要根据经验给予 ALS 患者对应的建议。如果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尽量做基因检测,这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都有帮助。
实际上,基于试验数据,托夫生注射液的作用机制和效果都很明确。
樊东升表示,尽管渤健公司曾于 2021 年宣布托夫生注射液的 III 期临床试验未达到主要终点,即从 28 周内对患者的病情改善及延缓效果看,托夫生注射液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但生物标志物研究显示,受试者接受托夫生注射液注射 12 周后,其体内 SOD1 蛋白水平和与神经轴突损伤相关的神经丝轻链(NfL)的水平显著降低。一般来说,神经丝轻链的水平越高,渐冻症患者的病情进展越快,反之则越慢。
而且,根据渤健公司发布的 1 年期的整合性数据,早期使用托夫生注射液的患者在 ALSFRS-R(一种用于评估 ALS 患者功能障碍进展的标准化工具)评分、肺活量(SVC)和手部功能(HHD)等方面显示出减缓疾病进展的趋势;对比先后接受安慰剂半年、托夫生注射液半年,以及接受托夫生注射液一年的对照组患者,后一组患者的病情改善及延缓效果也表现出统计学差异。
" 但它不会出现‘今天打明天就好’这种情况。" 樊东升称,渐冻症患者肌肉萎缩无力等体征源于神经细胞丢失,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人体修复,所以 " 立竿见影 " 的渐冻症疗法,基本都是安慰剂效应(指患者由于对治疗的期望、心理暗示或其他非药物因素,而出现症状改善或主观感受好转的现象),并非真实药效。
患者宣教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供图
国内已有 3 款进口药物,未来 3 到 5 年将有国产药物获批
2019 年,时任京东集团副总裁的蔡磊确诊渐冻症,引发社会对这一罕见病的广泛关注。当时,全球只有一款可治疗 ALS 的药物——利鲁唑(商品名 " 力如太 "),这款药物于 1995 年获 FDA 批准上市,治疗效果已经明确,平均能延长患者生命 2 — 3 个月,对于病情进展较慢的早中期 ALS 患者,延缓效果更好。
之后,全球又有 3 款渐冻症药物陆续获批,分别是来自三菱制药的依达拉奉、来自 Amylyx 制药公司的 Albrioza(又称 AMX0035),以及渤健公司针对 SOD1 基因突变的 Tofersen。但是,Albrioza 未通过 III 期临床试验,目前已经退出市场。
樊东升告诉记者,随着渐冻症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及患者积极参与临床试验、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渐冻症新药的研发周期正在缩短,预计未来 3 到 5 年,国内就会有一批渐冻症药物获批。
而与以往不同,国产厂商会逐渐成为推动创新药物出现的主力军,且已经走出国门。例如,3 月下旬,神济昌华宣布 SNUG01 ——全球首款以 TRIM72 为靶点的基因治疗药物在美国获批临床试验,这是去年至今第 4 款在海外有临床进展的国产渐冻症药物。
在樊东升看来,国产在研药物有不少值得期待的方向,既包括前沿的细胞和基因治疗(CGT),也包括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治疗。" 尽管这些产品获批还需要更多科学证据支撑,但国产药物的定价相对进口药物更低,有望让更多渐冻症患者用得起药、用得上药。"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