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6-13
【今西安】当饺子馆开始提供免费稀饭和小菜的时候 我们吃出了一片繁华商业区的五味杂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八年前,我们公司落脚到高新的这栋写字楼的时候,这家饺子馆就在这条街区存在着。

那时候的一个个中午,我们就是这家饺子馆的常客。差不多每礼拜都会去上一次,换换口味,城市打工人,中午总要吃饭嘛。

如今,我们公司还在那栋写字楼,这家饺子馆也还在这个街区。但突然之间,就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这天,还是我们几个人一起约着出去吃中饭,下了楼几经斟酌踅摸,决定还是去吃饺子。最近事情比较多,中午吃饭都是图快图省事,有段时间没去吃有点费时间的饺子了。说起来,竟然还有点小想念。

说去就去,三五分钟即达。

其时大概中午十二点四十,我们为了避开人多专门去得晚了一点,但也正是饭点。

掀帘进门,里面有若干食客,说不上少,但也绝对说不上多,十来个人散座在四五十平米的店面里。

上次差不多时间来的时候,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因而,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样。

点餐的时候,便发现了一些变化。

照例老板问要什么馅的,大份还是小份,汤的还是干的,有没有什么忌口 ……

七八年如一日。

但是,这天,例行问完了这些,下单之后,老板又多加了一句,那边有免费的稀饭和小菜,可以自己盛。

七八年了,史无前例。

老板说的小菜,就在角落的一个桌子上,稀饭就在旁边的一个大铁桶里。

我们各自盛了一小碗稀饭,又打了一碗小菜。新腌的白萝卜丁配红萝卜丁,清脆爽口;大米稀饭也并不稀,洋溢着浓郁的米香。

取餐的时候,柜台里打饺子的阿姨还友情提醒,慢一点,小心烫手!

七八年了,同样史无前例。

吃完饭,出门的时候,门口有个服务员第一时间帮忙掀开帘子,并热情道别,谢谢光临,慢走!

七八年了,更是史无前例。

正巧有人擦肩而过要进去,门口的服务员又第一时间给掀开帘子,便听到门口和里面好几个声音异口同声地说,欢迎光临,这边点餐!

七八年了,好像也是史无前例。

哑然间不禁想,是饺子馆的老板和员工,突然之间大大提高了文明素养吗?

这方面的原因,大概是有的。

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我觉得,是他们有了热情客气的时间。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家饺子馆不再是一座难求了。

犹记得七八年前,别说中午十二点到一点就餐高峰期,就是一点之后,我们有好几次,都掀开门帘子进去了又退了出来——

里面的人,实在太多了。

犹记得四五年前,差不多同样的时间,我们掀开门帘进去,踅摸来踅摸去,倒是在乌泱泱的食客中踅摸到几个位子,但都是分散的,只好散开了挤在陌生人中间各吃各的。

那时候,别说店里,就是店外面的几张桌子,也都坐着人。

那时候,点餐的地方总排着队,老板根本顾不上多说话。柜台里煮饺子的人和锅都忙得不可开交,几个大锅里饺子上下翻腾,打饺子的阿姨喊号喊得口干舌燥,哪顾得上说小心烫手。

那时候,只有自助的饺子汤,还是经常性手慢无。

这两年,不管啥时候去,却再未遇到一座难求的情况,总有空着的整张桌子。貌似一次比一次,更加从容宽展。

肉眼可见的,吃饺子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那天,我们排的号,是 49 号。按一个号平均消费 40 元算,到中午快一点的时候,这家高新区繁华地段有点规模的饺子馆,当天的营业额大概 2000 元。

这种商业办公区,餐饮店也就主要卖中午这一茬了,晚上,便很少人了。

如此看来,这家饺子馆的微妙变化,与其说是主动,倒不如说是不得已而为之。能让顾客留下还不时回头来的,除了饺子的品质,还得增加附加值。

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新增加的免费小菜和稀饭,就是这种附加值的体现。

不容易啊!

但无论如何,这家味道还行的饺子馆,还在。

而他家旁边的几家店,几乎都换过几茬子东家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名字各种稀奇古怪的饭,稀奇古怪地来,又悄没声息地去。

拐过一个弯,一条南北走向的步行街,两边大多也都是做餐饮的,卖面的卖快餐的开川菜馆湘菜馆火锅店的,七八年来,走马换将的速度,比饺子馆所在的那条短街还频繁。

而就在吃饺子的同一天,和我们所在的那栋写字楼紧相邻的一家茶餐厅,也关门歇菜了。一个礼拜前,它还开着。

这家茶餐厅的年轮可就更悠久了,大概二十年前,我还是偶尔路过的时候,就看到它开在这里。

二十年,门头都没带换过,由新到旧,沉淀着年轮的沧桑,却终于还是在这个炽热的初夏,关了门。

有些稀奇古怪的餐食,不适合老陕的口味,倒闭了也就倒闭了,很多大众餐饮,怎么也跟着难以为继呢?

这里,可不是什么荒郊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而是高新一期的最繁华地段。

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午在外面馆子吃饭的打工人,越来越少了。

不管是啥性质的企业,普遍是工资越来越难发越来越少发,对应到每个打工人头上,就是钱越来越难挣。钱越来越难挣,便只能省着花。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佐证,以我们这个小公司为例,从家里带饭中午用微波炉热了吃的,着实是越来越多了。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佐证,也就在最近,我们这层楼,突然清静了许多。

那天上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专门在楼道里转了一圈,无比惊讶地发现,整层楼,也就西南角相邻的两家开着门、亮着灯。

其他六家,全部闭门黑灯。

不幸的是,西南角的这两家,都是我们公司租的。

更不幸的是,我们看似还占了两套房子办公,但里面的空座位,却已经很多了。

犹记得七八年前,我们刚入驻的时候,整层楼灯火辉煌,每一家看着都是热火朝天。

犹记得这些年间,我们一次又一次,看着同楼层的高邻,换了又换。前脚这家刚把办公用品搬进来,后脚那家又把办公用品往电梯里拉。一年前对门还是某某咨询公司的牌子,一年后就变成了某某科技公司的招牌。

就这么搬来搬去换来换去的,到了今天,整整一层楼,就剩我们一家形单影只了。

吃完饺子,回到冷清的这层楼,回到空荡荡的办公室,站在窗口,看着十八层楼下的车水马龙,大夏天的空调并不凉爽,我却觉得冷得不行。

来源 / 今西安

相关标签

写字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