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中华巴洛克 · 百年文脉
老道外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肇始之地,聚集之区,是这座城市历史最悠久的商业与文化发源地,其百年商市文化融合了中华传统、西方文明以及东北独特的市井风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记忆——
百年前的傅家甸,今天的老道外,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崛起兴盛之地。一百多年前,这里百业云集,千商竞秀,构成了一幅 " 滨江繁盛图 "。哈尔滨这座城市用它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独特气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 " 闯关东 " 人,提供了难得的创业氛围;而闯关东汉子也用坚毅勤奋,破旧立新在这里实现了人生逆袭,从一穷二白的农民迅速成长为民族工商业者,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
资料图
" 哈尔滨民族商魂在道外。"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课题研究工作组成员宋兴文说,老道外商人最核心的商业智慧就是他们以灵活变通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既坚守传统技艺,又引入西方经营模式,在动荡历史中延续商业生命力。道外的商业基因是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的血脉里,这种商业气质一直延续至今。
从农民到商人
" 洋气 " 哈尔滨是民族资本家 " 速成摇篮 "
1898 年,36 岁的傅巨川一直在山东老家务农为生。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他只身 " 闯崴子 " 到俄国海参崴学做生意,被称为 " 伯力客 "。傅巨川在 3 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做外贸生意,甚至把生意做到了莫斯科。20 世纪初,傅巨川来到哈尔滨,继续做熟悉的外贸生意,短短几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哈尔滨著名工商界人士。
同记工厂生产的永年牌小人糖、大罗新饼干是哈尔滨历史上的国货名牌。
提起武百祥,许多人都知道他创办的 " 同记百货 " 和 " 大罗新 ",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武百祥最开始是从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 " 行商 " 干起来的。所谓行商,就是过去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小商贩。" 在哈尔滨有所建树的闯关东人,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靠沿街贩卖、做学徒、当伙计,通过自身的努力抓住商机实现原始资本积累,成长为民族资本家的。" 宋兴文说。
1930 年代大罗新货店广告纸。长 1.2 米,宽 0.9 米,是目前发现的老道外商号广告包装纸之最。上印有大罗新 16 项商品种类介绍。
" 从一穷二白的普通农民成长为现代著名商人,是哈尔滨独特的文化和环境成就了他们。" 宋兴文说,他们中的大部分出身都是穷苦的农民,只接受到高小(小学)的教育,甚至很多人都没有上过学。他们所有的商业知识和见识都是在哈尔滨学习和形成的。中东铁路的修建,让哈尔滨工商业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商贸与消费城市。商业机会随处都有,做生意就必然要与洋人打交道,必然要学习洋人的商业模式和文化。另一方面,哈尔滨独特的地域位置导致它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用句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有那么多规矩,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有机会。当时哈尔滨华洋杂处,多国势力互相制衡,使哈尔滨的商业刚一开埠,就走在了国际潮流上。经过在哈尔滨的锻炼,这些民族资产阶级迅速成长起来。
同乡互助,乐善好施
仁义经商在哈再续传奇
1915 年,傅巨川在傅家甸创办哈尔滨首家同乡互助组织——山东会馆和山东同乡会。" 那时候各商号之间通过‘会馆’‘同乡会’形成互助网络,共同应对时局变迁,这种凝聚力成为老道外文化存续的关键。" 宋兴文说。
" 当时凡是山东老乡,‘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到会馆报一声自己是哪个府、哪个县的,登个记,没有吃的,会馆提供吃的;没有住的,会馆提供屋子;失业了,会馆给做担保找工作。" 宋兴文说,找工作是 " 闯关东 " 初到哈尔滨的山东人最为关心的。被担保的人假如犯了偷、抢、杀的罪,做保人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能够获得会馆担保,就是对人品的肯定。山东会馆很快就塑造起 " 山东人最讲诚信 " 群体形象,同时更促进了哈尔滨 " 胶东商帮 " 的形成和发展。
资料图
从地域上看,老道外商帮主要来自山东、河北以及南方等地域,其中尤以山东、河北人数最多。这些来自同一地域的商人通过同乡会、会馆等组织互相扶持,以老乡为纽带的商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山东同乡会、直隶同乡会,三江闽粤会馆都是比较知名的同乡组织。
" 各商会之间也积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合作交流,将中原商业文化和习俗也带到这里。" 宋兴文说,老道外商帮行业分工明确,讲究 " 诚信为本、义利兼顾 " 的行规。受同乡聚集在一起的思想影响,同一行业的人也开启了聚集式的发展模式。比如,道外五道街聚集了一批五金店铺,进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市场。最开始的时候,一般来说只有三五家,后来越聚越多。五道街的五金市场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经商理念上,因为山东帮、河北帮沿袭中原孔孟之道,奉行 " 仁义经商,乐善好施 ",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们做生意,生意也越做越大。傅巨川任山东同乡会会长期间,因太古街一带贫民子弟失学较多,1936 年,他筹资成立了 " 太古惠民小学 ",学校就设在 " 山东会馆 " 的东院,学生免费入学。山东会馆内还设有诊所,为贫苦同乡免费治病,遇到婚丧嫁娶,会馆也都给予资助。
百业俱兴
从零售实体到多领域全发展
由于哈尔滨特殊地理位置和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大大刺激了哈尔滨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道外民族工商业者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零售商业繁荣的同时,民族资本家手里的资金越来越多,为了让钱有效地流动起来,他们又在轻工业、食品工业和生产制造以及建筑、金融、通信等领域大展拳脚。据 1900 年《商业名录》载,仅仅两年道外区民族私营工商业就出现了火磨、油坊、粮栈、杂货 ( 含绸缎布匹 ) 、金店、茶庄、当业、五金、书籍、医药、茶食南货、烟草、饮食、旅店、浴池等 19 个行业,489 户工商业户。
哈尔滨道外殖边银行旧址,该银行作为当时哈尔滨民族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分行与其他中资银行共同开启了哈尔滨近代民族金融业的新篇章。
傅巨川在外贸领域赚得第一桶金后,马上将目光投向房地产行业。1917 年 5 月,傅巨川、于喜亭等人合资创办阜成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又称合群公司),以今十六道街为中心大兴土木,建设新市场。阜成房产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年滨江地区也是哈尔滨开埠以来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集房屋建筑与房产的经营企业。1920 年," 阜成 " 公司建成楼房 3000 余间,折合大洋三四百万元。该公司不仅承揽建筑施工,而且兼营房屋买卖和房屋出租业务。除此之外,傅巨川还涉足建筑、交通、证券等多个领域。
1920 年奉天大成永鞋店哈尔滨分号,1930 年为春和堂药店,1956 年为国营三八旅社。
老道外商业巨子、哈尔滨著名民族资本家吴子青不仅投资兴建天丰源大楼,以钱粮业起家,至 1915 年,已经发展成为拥有钱庄、粮栈、金店、当铺、货店、货场、酒厂、银行、电话公司的商业资本集团,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创办 " 东华中学 " 等教育机构。
商号云集
道外商业的 " 清明上河图 "
道外不仅诞生了众多巨商,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大批中小工商业者也迅速成长起来。从 1900 年代至 1940 年代,以正阳头道街为核心的道外商圈,从北头道街与升平街交口至南头道街与南勋街交口,千米的头道街上商号鳞次栉比,大、中、小货店共聚一街,中外商品琳琅满目,各地客商接踵踏来,百货云集,百业兴旺。
1922 年《哈尔滨指南》劝业商场广告。劝业商场,老道外最早的商业综合体,1918 年由哈尔滨商绅王丕煦、傅巨川、张南钧、王魏卿等人合股创办,地址在道外北十五道街。1920 年代初,哈尔滨著名饭店 " 松北饭店 " 开设于劝业商场内。
1936 年出版的《道外商会会刊》中有一幅 " 道外商业区域繁简比较图 ",用红、绿色块标明了当时道外街区的繁华程度。其繁华场景宛如一卷 " 清明上河图 ":最繁华的是正阳街七道街(靖宇七道街)至许公路(景阳街)路段和南头道街至南勋头道街至四道街路段。其次是正阳八道街至正阳十六道街,南十六道街至太古街、桃花巷、承德街路段。
滨江粮食交易所公司章程
宋兴文说,头道街是道外最早开发之区域,南头道街与正阳街交口至南勋街,这一长条区域,也是道外最早的商业区,道外商业的起源地。道外历史上著名的几家老字号商号都是起家于此。如 1906 年开设的 " 同记 " 货店、" 洪盛永 " 货店、" 天丰源 " 货店,1907 年开设的 " 天丰湧 " 山海货店、" 泰来仁 " 鞋帽货店,1909 年开设的 " 同义庆 " 货店、" 魁升堂 " 书店,1912 年开设的 " 功成玉 " 钱庄、" 永来盛 " 货店,1913 年开设的 " 公和利 " 货店等。
1910 年代末至 1920 年代初,正阳头道街及南北头道街上各类商号已经过百家,商号数量和质量都是道外最高的。在 1933 年出版的傅家甸商号分布图上,依然有过百家商号在此经营。
"
"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建筑群见证了老道外的历史变迁,其中承载的商业史则是老道外商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兴文说,百年后站在十字路口回望,它们已经成了历史的地标,无声地讲述着老道外的兴衰过往。
来源:哈尔滨日报
记者:万佳 文 / 摄
责任编辑:陆婧瑶
审核:董景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