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5 日,第 27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开幕论坛:时代风华 梦启新程 " 举行,万达、大麦娱乐、光线、上影、华策等影视行业领军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国电影诞生 120 周年历史节点,就内容创新、产业升级、技术迭代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注入思想动能。
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白轶民,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潘敏等出席论坛。论坛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主持。
01
上海 " 电影之城 " 建设成果丰硕
全产业链服务赋能创作生态
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刘祎呐致辞中介绍,过去一年上海以全流程服务体系推动电影创作实现质效双升。2024 年,42 部上海出品电影占全国国产片票房总量的 1/5,13 部作品票房过亿,占全国过亿影片数量的 1/4,3 部作品荣获 " 五个一工程 " 奖,8 部作品斩获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等 12 项大奖,形成 " 佳作频出、票房领跑 " 的良好态势。
作为服务创新典型案例,2024 年以 7.2 亿票房跻身国产片年度前十的《好东西》,通过组建专项服务专班、协调全市勘景资源、创新 " 城市情书 " 主题宣发,实现小成本影片的口碑票房双丰收,被业内称为 " 上海服务体系助力创作的范本 "。上海已建立涵盖项目立案、拍摄、宣发全周期的重点项目库,并依托文化发展基金会形成稳定的资助机制,为《酱园弄 · 悬案》《刺杀小说家 2》《浪浪山小妖怪》《分手清单》《欢迎来龙餐馆》《飞驰人生 3》等重点影片提供从创作到市场的全链条支持。刘祎呐说:" 期待这些影片能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更多能量,也期待更多国内外制片企业能落户上海,还期待越来越多的好作品在上海诞生、成长、壮大,给行业以希望、给观众以力量、给城市以荣光。"
02
从 " 仰望工业 " 到 " 驾驭工业 "
与观众双向奔赴
在开幕论坛环节,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祉希表示,电影工业标准提升使制作周期从 1 - 1.5 年延长至 3 年以上,导致内容供给减少。她提出,上一代新导演的成功催生了 " 高追求 " 效应,但新一代导演的补给却严重不足。" 我们收到 800 多个青年导演剧本,最终只能选出 10 个进入开发,即便在短片阶段,他们对叙事节奏、观众共情的把握仍显生涩。" 这种断层不仅源于创作能力,更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滞后密切相关。
" 中国电影不缺有才华的年轻人,缺的是让才华落地的土壤。" 陈祉希表示,当行业过度关注 " 下一个郭帆 " 的出现,却忽视了人才成长的系统性需求,终将陷入 " 青黄不接 " 的循环。唯有从教育、产业、政策多维度构建 " 以观众为中心 " 的培育体系,才能让青年导演从 " 仰望工业 " 变为 " 驾驭工业 ",为中国电影的下一个十年储备真正的创作动能。
面对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性挑战,大麦娱乐总裁李捷提出,需从观众、投资方、制作与宣发方三个维度建立危机意识与反应机制,为行业破局提供系统性思考。他认为,中国电影观众规模潜在可达 3 亿至 4 亿人,但影院观影率未达预期的核心原因在于 " 影片品质未满足期待 "。春节后灯塔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拉高了观众对优质电影的评价标准,约 15% 的观众期待提升直接导致部分影片票房不及预期。他强调,当前行业缺乏有效的观众信息反馈系统,尤其在与国际优质内容对比时,国产片尚未建立稳定的品质认知。
" 电影不是过时的娱乐形式,而是需要用创新赢回观众的艺术。" 他表示,当《长安三万里》能以动画形式承载传统文化并斩获高票房时,行业已证明 " 内容创意 + 技术适配 " 的可能性。唯有打破对 " 大投入、大明星 " 的路径依赖,中国电影才能在观众审美升级与技术变革中重获增长动能。
03
聚焦创意驱动
打破 " 票房唯一 " 困局
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直指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当前上千部的年产量中,至少一半缺乏市场竞争力。" 他建议将故事片产量压缩至 500 - 600 部,聚焦 " 必看性 " 内容——即通过题材创新、风格突破和视听升级,让电影在与短视频、游戏等娱乐形式的竞争中重获优势。
"《哪吒》《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证明,观众需要的是‘不可替代’的观影体验。" 他以 2024 年票房数据为例,指出头部 10% 的影片贡献了 70% 的票房,而尾部影片平均票房不足千万,这种 " 马太效应 " 倒逼行业必须淘汰低效产能,将资源集中于类型创新与工业化制作。
王长田警示行业风险:" 当前 95% 的收入依赖票房,远高于美国的 30%。" 他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该片衍生品销售额预计超千亿,显露出 IP 开发的巨大潜力。" 当《流浪地球》等作品能通过周边产品覆盖 40% 成本时,行业才能真正抵御市场波动。"
作为拥有 76 年历史的国有电影企业,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隽围绕老牌电影企业的传承与创新,分享了上影在全产业链建设、技术融合及 IP 生态开发等方面的实践思路,勾勒出传统电影企业面对产业变革的应对之策。
王隽回顾行业变迁,20 多年前中国电影史上首部破亿影片《生死抉择》诞生,而如今单片票房已达百亿级,未来更有望冲击 200 亿票房能级。这种跨越式发展让上影思考三大命题:如何继承前辈奠定的工业基础、如何应对观众与市场的迭代、如何布局电影的未来形态。
" 从 1 亿到 200 亿,不仅是数字增长,更是产业逻辑的重构。" 她指出,上影作为 " 电影之城 " 上海的主力军,正通过全产业链建设回答这些问题——既坚守内容创作的核心,又通过技术赋能与业态创新拓展边界,形成 " 传统根基 + 创新活力 " 的发展双轮。
华策影视集团总裁傅斌星则聚焦创意驱动,她提出 " 用创意平衡成本 " 的发展理念,通过成立电影学院和技工学校构建人才培育体系,深度陪伴创作者成长。她表示,当下观众审美与文化需求正快速迭代,创作者需走出办公室,深入年轻群体感知时代脉搏,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例,其成功印证了 " 硬核科技 + 情感共鸣 " 的创作逻辑,也为科幻类型片打开了工业化探索空间。
04
凝聚 " 三个不变 " 共识
锚定电影强国建设方向
在中国电影诞生 120 周年的历史坐标上,行业需以 " 守正创新 " 的姿态应对挑战——既要坚守内容为本的创作初心,又要在技术应用、产业模式、国际传播等领域开拓新局。
数据显示,第 27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首周票房已达 4300 万元(截至 6 月 14 日),《酱园弄 · 悬案》作为开幕影片首创上海市 500 厅同步放映,标志着电影节正从专业平台向全民文化盛事升级。
中国电影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育为支撑,才能在传承百年光影基因的基础上,书写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新篇章。
05
解构观众变迁
探索中国电影创作新范式
在论坛第二部分,陈茂贤、董润年、黄建新、李少红、文晏、魏书钧等电影人齐聚一堂展开深度对话,为中国电影注入新视角的思考动能。
导演董润年认为,当下观众 " 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带着强烈主体意识的参与者 ",他们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等渠道构建自我表达体系,甚至将电影切片作为形成个人价值观的讨论素材。这一观点得到与会者共鸣,数据显示,中国观众日均网络使用时间达 5 小时,其中短视频消费占比超 60%,这种行为模式正重塑他们对电影的期待——从单纯娱乐转向情感共鸣与社交话题的需求。
" 观众不再满足于被讲述故事,而是渴望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导演陈茂贤以自己的作品《破 · 地狱》为例,透露该片在剪辑阶段进行了 1050 份样本的观众调研,根据香港等地的反馈调整了 50 余个版本,最终形成的叙事节奏更贴合年轻群体的认知习惯。这种 " 创作 - 反馈 - 迭代 " 的模式,打破了传统闭门造车的创作逻辑,印证了观众与创作者正在形成文化共同体。
导演黄建新则关注到行业内部的矛盾:" 专业电影人年均观影量从 50 余部降至 20 余部,却要求观众保持热情,这本身就是悖论。" 他强调,创作者必须主动拥抱短视频等新媒介," 不是为了对抗,而是理解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逻辑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电影观众中,35 岁以下群体占比达 72%,他们成长于互联网环境,对视听语言的节奏、主题表达的深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06
创作突围路径:
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平衡
导演李少红以多年创作经历为脉络,深刻剖析了技术迭代与观众变迁对电影创作的重塑。面对短视频对观众注意力的重构,她以王朔为例——这位作家曾熬夜刷短视频 8 小时,既焦虑又依赖," 这揭示了短视频已成为创作者了解世界的窗口,而非对立的敌人 "。
" 刷短视频不是消遣,而是在寻找与观众的共情点。" 李少红指出,当她在抖音观察到某条乡村生活视频获百万点赞时,意识到 " 真实的情感共鸣比华丽的视听更重要 ",这直接影响了她后续作品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处理方式。
"90 年代我们担心数字技术毁了电影,如今看来它只是让电影多了一副翅膀。" 李少红总结,当创作者能像接纳数字摄像机一样接纳 AI,像研究剧本一样研究短视频,中国电影将在技术变革中迎来新的创作黄金期。这种开放与坚守并存的态度,或许正是破解当下创作困境的关键。
但技术之外,人文内核仍是创作的基石。导演董润年在创作聚焦打工人群体的《年会不能停》时,深入工厂生活半年," 站在他们中间讲故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观察 "。这种沉浸式创作让影片收获了目标观众的强烈共鸣,印证了黄建新的观点:" 好电影能跨越代际与阶层,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足够诚实。"
导演文晏以 " 时间加速度 " 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技术迭代与观众心理变迁对电影创作的重塑。她强调,在变革频率从 " 几年一变 " 到 " 几月一变 " 的当下,创作者必须打破传统思维,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观众的主体参与,在类型创新与主题表达中找到与年轻世代的对话支点。
07
将市场洞察内化为创作基因
青年导演魏书钧从创作者与观众双重视角切入,深刻剖析了 " 观众主体意识觉醒 " 对电影创作的颠覆性影响。他强调,当观众从 " 仪式感消费 " 转向 " 情感共鸣与社交表达 ",创作者必须重新定义题材选择与市场宣发的边界,在艺术表达与观众连接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
在魏书钧看来,当下观众正经历从 " 观影仪式化 " 到 " 参与主体化 " 的转变:" 过去观众走进影院是为了体验‘银幕奇观’,现在他们更期待电影成为表达自我态度的社交货币。"
" 观众主体意识觉醒不是创作的束缚,而是新的可能性," 他总结," 当我们把‘与观众对话’作为创作起点而非终点,电影就能从单向输出的艺术品,变为连接时代情绪的文化节点。" 这种将市场洞察内化为创作基因的思路,或许为青年导演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找平衡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文 / 赵 丽
编辑 / 梅 紫
责编 / 杜思梦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 3117342843(微信)
MORE NEWS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